二、受沙弥戒

  公元701年,鉴真刚满十四岁,有一天,鉴真随父亲去大云寺进香拜佛,那天正值大云寺开光受戒大会。

  说到这个大云寺,还是大有来头的。武则天擅权之后,改国号为大周,古时候的皇帝为了为自己坐上帝位而正名,就会借一些神话或经典来糊弄百姓,声称自己是天之子或者是转世佛,武则天本是篡权,在这方面就更加注重。

  武则天的这种行径被改写进了小说《镜花缘传奇》。那是武则天喝醉酒后,在寒冬之际命令百花在一夜之间全部绽放,所有的花仙不得不听她的诏令,在天明之际全部绽放,唯独牡丹仙子没有遵照武则天的旨意,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后来在百花仙子的悉心照料之下,牡丹这个花种终于在洛阳得以延存,因为其物种难觅,加上花开时雍容大度,因此被尊为花魁。武则天能令百花齐开,王公大臣还有谁敢不服?

  这是小说里的事情,自然不足为信,而历史上武则天实际上借的是《大云经》的理论,声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做大唐之主是理所应当,天意使然。于是她就于公元690年下令全国各地敕建大云寺,每个寺庙颁发《大云经》一部,所有僧众都要诵读,鉴真的父亲带着鉴真来到的这座扬州的大云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的。

  大云寺的旧址是隋炀帝时的长乐道场,那时候的规模已经可以容纳三百余名僧众,后来隋唐之间的战火烧到了这里,幸好有一位住力和尚在二十年间苦心经营,使得长乐道场的香火延续下去。武则天敕建大云寺后,大云寺就变得更加兴旺。

  鉴真拉着父亲的手,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他看见众人手持香烛纷纷向寺内涌去,景况比赶集有过之而无不及。鉴真就问他的父亲:“爹爹,这么多人都是来干什么的?”父亲说:“他们都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香客,一是要拜佛,二是今天可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鉴真就更好奇了,缠着父亲问:“爹爹,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呀?”父亲见鉴真兴致比较浓,就告诉他说:“今天可是智满法师登台受戒的日子,寺院里将会举行盛大的法会,难得一遇的大日子呀!”鉴真便高兴地说:“这就叫有缘!”父亲会意地笑了,没想到小鉴真已经能体会“缘分”二字了。

  鉴真又突然想到智满法师,这个名字听起来很耳熟呀,他就问:“爹爹,平日里总是听你提起智满法师,您说您早已皈依智满法师,是不是今天的这位法师?”父亲万万没想到小鉴真的心眼这么多,平日里不经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被小鉴真记在心里了。父亲说:“是呀,正是这位智满法师,待会儿你见到他一定要躬身施礼。”鉴真说:“爹爹您大可放心,您教我的礼数我都记着。”说着他双手合十作了个揖,滑稽的样子把爹爹逗得哈哈大笑。

  转眼就到了内院,院墙呈米黄色,古朴庄严,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形貌甚伟,赤红色的几根圆柱子撑起金梁,梁上架着椽,椽上是屋顶,屋顶上到处雕画着佛面,千面佛像,各不相同,神情栩栩如生。大殿之内,金黄色锦幔下似乎遮着什么,通过轮廓看像是几尊佛像,这令鉴真非常好奇。鉴真探头朝里面看,两臂雕刻着十八罗汉,有长眉过膝的、有通天长臂的、有入地长腿的,有大耳的、有骑着大象的、有坐着梅花鹿的、还有一个总是笑个不停,肩上、大肚皮上腿上到处爬着小孩子, 鉴真一看到他内心就会升起一种喜悦。

  鉴真正要往大殿里面踏,却被父亲拉住:“先别急,等待会智满法师为佛像开了光,我们再进大殿,若这时候踏进去这清净之地,对佛不敬。”鉴真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智满法师携带众僧弥来到内院,神情庄重严肃。法师后面陆续跟来很多进香的香客,此时都安安静静规规矩矩的。法师到了佛像底下,行了一个大拜式,僧众和香客们也跟着大师一拜。

  智满大师转过头来,对着大家说:“诸位施主今日来敝寺观佛光,敝寺因为诸位施主的到来而蓬荜生辉,贫僧和敝寺所有僧众感到十分荣幸,这都是佛祖慈悲的感召,阿弥陀佛!今天是敝寺大雄宝殿新落成,敝寺专门请了几位能工善匠,雕刻了这三尊佛像,今天贫僧将为这三尊佛像开光,愿佛法无边,福临四海,普渡众生,阿弥陀佛!”

  智满法师转过身去再鞠一躬,说着就将中间那尊佛像的锦幔慢慢地收下来,交给身边的首座弟子。刚落下锦幔那刻,一片金光洒向四方,鉴真差点睁不开眼睛,仿佛进入一种化境,自己仿佛走入宇宙尽头,那里有无限的光明和温暖,人们喜笑颜开,挥着双手向他致意,好长时间鉴真才重新回到现实当中来。智满法师又拉下第二尊佛像上面的锦幔,那佛像的眼睛深邃又安详,仿佛洞穿了世间百态,有一瞬鉴真仿佛和他心有灵犀。智满法师又拉下第三尊佛像的锦幔,佛像表情比较严肃,但眼神中透露着一股坚毅,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父亲告诉他中间这位是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边这位是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边这位是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唐人所雕刻的佛像,嘴角均是挂着一丝笑容,这与宋以后的佛像不同,宋以后的佛像是悲面佛,神色内敛,这与中国艺人性格上的内倾有关。鉴真看着这几尊佛像,久久不愿离去,父亲叫了他好几声他也没有应答,他陷入了沉思,父亲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等他发完呆。

  智满法师为佛像开完了光,鉴真的父亲一看法师暂时分不了身,就带着鉴真去后面的殿堂参观,他们来到了观音殿。

  鉴真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大家叫观世音菩萨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呢?”父亲回答他:“以观世音菩萨的修为,本来早已经成佛,可是观世音自愿降身为菩萨,游走在我们这个婆娑世界,为众生排忧解难,所以民间觉得这位菩萨是最可亲的,所以最受世人的敬仰。”鉴真拜完了观音,发现观音的背后长出许多只手,就非常好奇,又问父亲:“父亲,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有那么多只手?”父亲就只能继续作答:“这里其实有一个故事。”于是,父亲把鉴真叫到殿外,开始给他讲起这个故事:

  观音菩萨原本是一个小诸侯国的三公主,这个诸侯王名叫妙庄王。妙庄王有三个女儿,最大的女儿叫妙金,二女儿叫妙银,三女儿叫妙善。三女儿妙善天生就有佛缘,自幼就不顾家人的发对,私自出家修行,最后竟然偷偷跑到山里面。妙善去到的这个山庙里面有五百个僧尼,妙庄王气不过女儿私自修行,一怒之下一把火焚烧了这庙院,五百个僧尼都被活活烧死。妙善被热气和烟雾熏得陷入恍惚,胳膊已经被烧了一层皮,但是她矢志不移,就是不愿意走出庙门。她虔心祈祷着,希望佛祖能看到自己的诚心,就在她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去的时候,这时候突然有一只吊睛大白虎冲进火坑,尽管周围火势熊熊,但是大白虎毫发无伤,用嘴一下子把她叼起来扔到背上,最后驮到了泉水边上。等她再醒过来的时候,身上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可是那只大白虎却奇迹般地消失了。妙善自知是自己的行为触怒了父亲,她一方面为寺院里的同修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并没有对父亲感到嗔怒,只是有些许责备罢了,责备他不分青红皂白,烧死了那么多同修。这一次经历让她对红尘不再眷恋,她一个小姑娘,跋山涉水最后来到了香山,由于她潜心修行,最后成为得道高尼,被拥戴为香山寺的住持。话说回来,自从妙庄王焚烧了寺院之后,内心的痛苦不仅没有消去,反而更加增长了,他本来是出于爱三女儿,可是却做出了伤害三女儿的事情。《四十二章经》中有一句话:“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此言不虚也。妙庄王此后一病不起,他所得的病非常奇怪,身上长恶疮,一长就是五百个,虽然贵为诸侯王,皇宫内院名医万千,但就是治不好他的病。看来的确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幸好有一位略通巫医的医生对大王说:“这个病有一个办法可以医治,但是太过残忍,微臣以为还是不要治的好。”大王就让他说出来听听:“只需要亲生骨肉的一只眼和一只手作药引,不出百日保管药到病除。”妙庄王一听怒火中烧:“拉出去给我砍了!”后来幸亏王后说情,放了这位巫医。其实巫医戳中了妙庄王的心痛之处,他本来就觉得对不起三女儿,如今又怎么能对不起自己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呢?王后却对巫医的话深信不疑,她多希望大王的病能快快好起来,她希望大女儿或者二女儿能主动奉献,但是她又不想强求,如果实在不愿意,她绝对不会难为女儿。她就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公主,大公主说她要远嫁他国的王子,这个时候没了眼睛和手臂,人家王子如何肯依?她就又去问二女儿,二女儿说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心灵比较脆弱,如今要再失去这手和眼,以后恐怕没有意志继续活下去。王后没有办法,只能一个人在后宫痛哭。而远在香山修行的三公主听到了此事,说唯有亲生骨肉的一只眼和一只手才能治好父王的病,她毫不犹豫就挖了一只眼,砍了一只手给父王作药引。妙庄王服药后,全身脓疮不出一周之内全部消除,身体立即康复。妙庄王听说是香山寺的菩萨献给他手眼,就前来进香参拜,自此对佛教的印象大为改观,也开始理解三女儿为什么深入佛门不愿出。由于妙善把自己的眼睛挖掉,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妙庄王已经认不出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三女儿,进了这香山寺后,女儿看见自己的父亲要给自己跪拜,哪肯依?但是又不能说话,说话了就怕被父亲听出来,于是就只能侧过身来,现在大多数寺院的千手观音塑像是侧面像,就是这一刻。妙善的大孝行为感动了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召见已经成佛的妙善公主:“你舍了一只眼、一只手,我就还你一千只眼、一千只手。”这样,妙善公主就成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鉴真的父亲给鉴真讲了这么个故事,他知道有关观音的故事很多,版本也各不相同,他根据鉴真的好奇的性格,就讲了这么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其意不在说明观世音的千手究竟是怎么回事,而是在试图阐述一种精神,一种“三轮体空”的精神——无施方,无受方,无所施之物。

  鉴真听完之后,反倒有了自己的观点:“爹爹,以我看来,观音之所以有千只手和千只眼,目的就是为了度更多的苦厄。一只手和一只眼忙不过来,只有千只手和千只眼才能顾得过来。”父亲又被鉴真给逗乐了。

  听完故事,拜完其他佛像, 鉴真和父亲又返回大雄宝殿这里。现在这里已经开始了隆重的受戒法会,法会还是由智满大师主持。只见戒坛之上,十位得道高僧并列而坐,后面要受戒的僧人盘坐在底下,等候神圣时刻的来临。父亲告诉鉴真,每一位僧人都要经过“三师七证”,僧人受具足戒时,得要有十位法师在当场作证,才算真正具有僧籍。

  一个个僧人相继受完了戒,小鉴真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想法,转过头对父亲说:“父亲,我要出家,我要受戒!”虽然还是少年的声音,但这几句话铿锵有力,加之鉴真眼里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表情,是少年的莽撞、执着,还是中年的成熟、坚毅,连他父亲都分不清,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鉴真的话无可挽回,没有半点反对的余地。

  听了这句话,父亲想了很久,他从来没有让鉴真出家的打算,很早就把他送到私塾里读书,希望他走正常孩子的路,学而优则仕,考取功名,出官入相。此刻他意识到是自己疏忽大意了,他只是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却很少关心自己孩子的思想状况,如今鉴真忽然冒出这么一句,连他这个做父亲的也对儿子的志向感到惊讶。回头仔细一想,自己本来就笃信佛教,一定是自己在家里的种种言行影响到了鉴真。

  他对鉴真说:“儿啊,你受了戒就要断绝和红尘的关系,我不再是你父,你不再是我儿,受了戒就要遵照法师的法旨和寺院的规矩,有时候还免不了苦行他乡,白日香炉经忏,晚上青灯黄卷,这些你能受得了吗?你可要三思呀,不要逞一时意气!”

  鉴真对他的父亲说:“您刚才给我讲的观音菩萨的故事,即使她身处香山寺依然没有忘记她的父亲,那么我受戒之后,虽然身在空门,也一样把父母放在心中。这样难道不可以吗?”

  父亲见他志诚至此,心里其实已经默许了他的儿子。他接着说:“你现在如果受戒,可不是像眼前这些师傅这样受具足戒,你年龄还不到,你只能受沙弥戒,等你到了一定年龄并且有了一定修为之后,才可以受具足戒。所以现在你不要胡闹。”

  鉴真听了父亲的话,知道父亲的态度已经软了下来,他等待着受沙弥戒的机会。

  寺院里的法会持续了三天三夜,鉴真父子到第三天才能和智满法师说上话。鉴真的父亲一见到智满法师就叩拜:“弟子参见师父!”鉴真的父亲很早就在智满法师门下受了戒。智满法师对鉴真的父亲说:“不必多礼,快快请起。几年不见,别来无恙乎!这位小施主是?”

  鉴真的父亲说:“这是犬子。”

  鉴真也对智满法师行了一个大礼,站起来后不卑不亢地对法师说:“师父,请收我为徒,我愿皈依我佛。”

  智满法师见着少年个头不高,出口就是这么一句,回头看看鉴真的父亲,鉴真的父亲也没料到鉴真会这么直接,两人面面相觑。智满法师对鉴真的父亲说:“这可是你的意思?”

  “不是我的意思,是犬子自身的打算。”

  “如此看来,也算是与我佛有缘之人。我看令郎眉清目秀,眼神中明光闪现,看来是有大慧根之人。”

  鉴真继续说:“我当日看到师傅开光的三尊佛像,就暗下决心要潜心修佛,以后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那几尊佛像为你带来什么呢?”

  “弟子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慈悲的力量。倘若能把这种慈悲和温暖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慈悲的力量,那么人世间就会有更多的欢乐去取代苦厄。”

  智满法师听了小鉴真的回答,心中暗暗称赞,看来果然是天生慧根之人,与佛有很深的渊源呀!鉴真从小就比较睿智,能够察言观色,他有一种神奇的感受力,自知法师已经相中了他,便继续加强攻势:“还请法师一定收我为徒!”智满法师越来越喜欢这位小少年。

  智满法师巴不得立即收鉴真为徒,但转念一想,这里只有鉴真的父亲默许儿子,不知道他的母亲是什么意见,所以也不能这么莽撞就收下了鉴真,回头鉴真母亲若不依,那就会很麻烦。他就对鉴真说:“索性这样吧,你先回去读两年书,如果到时候能领悟一点我佛的经典,我一定会收你为徒。”

  鉴真说:“那一言为定。”

  智满法师听了这小少年的话,内心暗喜,说:“放心吧孩子,出家人不打诳语。”

  等鉴真出去以后,智满法师对鉴真的父亲说:“这孩子慧根深厚,将来必有大的作为。你回去后好生和贵夫人商议一下,切莫耽误了孩子的前途!”

  鉴真的父亲回家之后就把鉴真的志向告诉了他的夫人,他的夫人起先并不愿意,好不容易把孩子从一块肉疙瘩养到现在,孩子还未成年,却要离开自己,怎么能那么容易放手呢?无论如何都不肯答应。鉴真不愿意让母亲伤心,出家的事情也就暂时搁下了。

  可自从鉴真回家之后就迷恋上了佛法,他勤奋好学,已经能和他的父亲谈经论法,也打心眼里为儿子的聪慧感到欣慰,心也就软了下来。

  半年后,母亲依然应允,父亲就带着鉴真前往大云寺,正式向智满法师提出出家的恳求。智满法师一看鉴真的父母都没有异议,就收下了这个心仪已久的徒弟。但是按照当时佛门的规矩,必须是等到度僧日才能正式剃度,所以鉴真只能先在大云寺中当“行者”,暂时不剃发,但是必须打杂工。鉴真在寺里读书用功,干活勤快,上上下下都喜欢他。

  大周则天长安元年,即公元701年,武则天昭告全国所有寺庙度僧。鉴真很顺利地通过了考核,并且领到了度牒。智满法师在寺里为鉴真举行了隆重的剃度仪式,智满法师问鉴真:“在正式剃度之前,你还有什么俗事未了?”鉴真回答:“弟子虔心向佛,请师父为我剃度。”

  智满法师示意剃度仪式开始,鉴真感到自己的长发被一点点地剪掉,散落在地上的头发就像是这十来年的回忆,一点点变得模糊了,鉴真闭上了眼睛,此刻他的心志比以往更加笃定。

  剃度完成之后,智满法师正式赐他法名鉴真,授了沙弥戒,这样鉴真就成了一个小沙弥,正式遁入空门,配住大云寺中。这年是公元701年,鉴真14岁,此后几年,鉴真在寺院里勤奋刻苦修行,每日精进。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雷勇 作者

    回复 @食梦者: 已赞。小偷和女仆~底层人物


  • 赞个,能为他任编传者,必有大心境,大气魄的人。


    雷勇 作者

    回复 @麋鹿美丽: 谢谢~编撰过程,解读大师人生,受益匪浅,感觉很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