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迷人的愤怒

  据说中国人民的情感又受到了严重伤害,是被一个叫加藤嘉一的日本人。

  对加藤的指控很多,其中最严重的一项,是说前不久他在南京的一次讲座中,否认南京大屠圌杀,让中国——竟然是中国——反思历史??于是网民圌愤怒了,铺天盖地的谩骂席卷而来,轻则让他滚回日本,重则问候他全家十八代女性。有网友甚至悲愤决定:以前我只是不买日本车和相机,现在我决定再也不吃日本零食了!

  加藤做出回应:那不是我的意思,我从未否认过南京大屠圌杀,只是不明白其中关涉的数字和细节;此外我说“反思”,指的是中日双方都应对历史进行反思,因为双方都有不透明、不公开的地方,虽然双方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如果我的言论引起误解,我诚恳道歉……

  哪怕对方已经澄清看法,一些爱国“愤青”还是坚持以最大的恶意来诠释,简直好像希望他是那个意思似的。好比街上有警圌察大喊“抓小偷”,前面的甲勃然大怒,在警圌察澄清他追的是乙后,甲仍然坚持勃然大怒。

  我想愤怒是会上瘾的。

  我们总能在媒体上看到各国青年在表达愤怒。穆圌斯圌林青年抗议某某漫画家丑化了穆圌罕圌默圌德;美国青年占领华尔街抗议贫富悬殊扩大化;印度青年愤怒声讨一个腐圌败丑闻??有一次我打开一个视频,一位朝圌鲜美女主播在声嘶力竭地控诉,双眼喷出熊熊怒火,屏幕随时有炸裂的危险,虽然我不懂韩语,但不用说,她肯定是在痛斥美帝及其走狗韩国政圌府。

  很多愤怒显然是合情合理的,腐圌败、贫富悬殊、政圌府暴力、有毒食品、否认南京大屠圌杀的存在??但有些愤怒显得有点蹊跷,比如“舍近求远的愤怒”——近在眼前的不止一起“看守所神秘死亡案”无法激起其愤怒,远在伊拉克的美军监狱虐俘案则令其勃然大怒;比如“避重就轻的愤怒”——一场饥圌荒中数千万人的消失不能使某些人皱一下眉头,但一本杂志上对某伟大领袖的搞笑式漫画却使他们怒不可遏;比如“谄媚式愤怒”——其实我对三峡啊、转基因啊这些个事情也不大了解,但是既然很多人都在为这个事情愤怒,那我不愤怒是不是有点“脱离群众”了,那我就——大家看好了——气愤填膺;还有“不由分说的愤怒”——警圌察澄清“我要抓的小偷不是你而是他”之后坚持怒不可遏??什么,你不是那个意思?你的意思不重要,你等我把造型凹完再说。

  愤怒之所以令人上瘾,大约是因为愤怒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人是需要自我认同的,换个现在流行的说法,人是需要“存在感”的,而正义的自我认识是这种“存在感”的要素之一。当然通向正义的方式很多,比如为几百万尘肺患者奔走呼告筹款捐钱,比如数年不放弃寻找失踪的“黑窑工”,比如坚持为弱势群体打官司,但这些似乎都太费劲了,哪有上网骂人省时省力——这边义正词严地敲三个字,那边镜子里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就已冉冉升起。何况隐身于集体中,安全温暖,还战无不胜。前面是张三李四,后面有王二麻子,“同去同去”,占领不了别的高地,道德高地还占领不了吗?

  对很多掌权者而言,民众的愤怒则是最好的政治兴奋剂。民心颓丧时,打一针就举国上下精神抖擞了,我们都记得“文圌革”的大字报语言,“老圌子英雄儿好汉,老圌子反圌动儿混圌蛋”“党给一身造圌反骨,唇枪舌箭杀气腾”??要说那些年革命的火焰为什么越烧越旺,不断地寻找敌人,调动愤怒,成了保持斗志的不败良方。找不到敌人怎么办?制造呗。于是各种匪夷所思,各种天方夜谭。到最后革命对愤怒已形成“药物依赖”,不吃,斗争会因为燃料不足而熄火;吃,斗争会因为烧光一切而熄火。

  今天我们的愤怒当然不会如此荒诞,但对愤怒的迷恋似乎已深入我们的骨髓。看网上近期的辩论,从“方韩大战”到《非你莫属》风圌波,到加藤嘉一事件,大事小事,真事假事,都可以燃起你死我活的热情和杀气腾腾的怒火。“文圌革”过去了这么久,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打倒×××,再踏上一万只脚”的旗帜还飘荡在我们灵魂的上空。难怪有个叫施密特的德国哲学家在中国追捧者甚众,他说政治的要义就是“分清敌我”,对于习惯于“敌我思维”的人,几千年来忙着划分忠奸、划分贫富、划分中外??这理论多亲切啊,简直是量身定做。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看上去好厲害的樣子⊙_⊙


  • 好深奥的好书~


  • 有深度!!!


  • 人还活着,还能思考,那么就一定会有变化,观念会变,制度也会变,如此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有此盛世。而正如本书中,刘瑜女士所云,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某些事情、某些东西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被忽略了,没有被想起来。希望能有一双手拭去尘埃,让蒙尘的眼睛愈加明亮,让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梁莹 作者

    回复 @葛葛: 同意!


  • 写的太好了


    梁莹 作者

    回复 @木木: 一直很欣赏这个作者,睿智的女性。


  • 这个是你的创作?


  • 梁莹 作者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特别同意这样的观点,希望中国的政治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趋势,民众的观念改变得愈加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