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洲

  回龙洲

  

  我家离回龙洲不远,站在屋顶观看,隔一条河道,每到黄昏,太阳显得那么地仓促,一跌便跌入对面群山之中,满天的血色顿时溅染了整个县城,回龙洲也变得血色苍茫。郁郁沉重的黄昏,让一切都显得安宁而忧伤,空中飞翔的鸟儿相互呼唤着,划开苍茫的黄昏进入回龙洲那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我这时的心情显得怠倦,浮躁,沉重,寂寥。当我穿过回龙石砌拱桥,走上堤基,踏着卵石,登上回龙洲时,心情一下子被激活了。

  回龙洲是湘西南洞口县城内东侧的一座小岛。湍急清澈的平溪江,宛如一个巨人张开双臂拥抱丽人样把回龙洲揽在怀里。回龙洲如小鸟依人样静静地躺着,是那么的安详,宁静;又如逆水的一叶扁舟,航行在平溪江的江心。据《洞口县志》所载:回龙洲约五百亩面积,有林木品种两百多种,上万株。有青冈栎、苦槠、黄檀、桂花树、花榈木、闽楠、檫树、樟树、楠树、椿树、杜英、飞蛾槭、刺叶冬青、黑壳楠……等等,百年以上古树尚存一千多株。回龙洲古树之多实为罕见。因为天气晴朗,河面金光熠熠,我沿着林荫小道走去,众多的古树经历着岁月的磨砺,饱经风霜,却苍劲依存。大的需要三四人牵手合围,高的仰头掉帽;有的一枝独秀,形似撑伞;有的并肩齐驱,好似锏剑;有的枝叶交错,似情人缠绵;有的挺身昂首,似蛟龙腾空;有的身生两翼,似苍鹰展翅;有的摇头扭腰,似仙女飞舞;有的弯腰枝屈,似勇士射箭……更令我好奇的是那些皮剥心空的古树,高高的树干缠绕绿色藤蔓,枝丫爬满茸茸的绿苔,已经枯干的树梢依然残存一些稀疏的绿叶。据村里人介绍说:是木姜,治疗风湿和跌打损伤的一味良药,只有古老的树上才能生长。

  我沿着林荫小道走进回龙洲深处,一阵阵风正通过浓密的树叶沙沙沙地向我的脸颊扑来,又迅速向我身后飞去。地上草,树上的叶相互低语,恬静的让我有了晕眩的感觉,温暖的色彩使我沉浸在甜蜜温馨的梦境中,加重了我回归大自然的那种心境,我如入仙境,怠倦,浮躁,沉重,寂寥,一扫而空,心情豁然开朗。于是,我想起明未大学士方以智先生,他的政治举张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再加上坎坷的生活际遇使他更清楚地看到世俗环境尤其是仕宦生涯中的种种艰险,使他去意已决。他辞官后离开京城,满腹的惆怅,一路朝南走来,游览了南方许多风景名胜,终不能解开心结,寻到自己隐居的地方。最后他游到洞口,绕过平溪江行至回龙洲时,像误入一片绿色的海洋,树木蓊蓊郁郁,遮天蔽日,顿时感慨万千。于是他不想再走了,就住在洞口,他一住就是三年多,在古寺观音阁读过书,岩石上留有“方以智读书处”的手迹,当时的观音阁镶嵌在回龙洲东南面,寺宇依山构筑,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红墙绿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方以智闻钟而起,日复一日,读书写作,他的作品,或记事写景,或咏物述志。闲逸的隐居生活成为他心志所向的归宿。去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促使他走向了和其他文人不一样的创作道路,他以畅抒胸中块垒,以雄爽质朴,浑厚跌宕的风格在当时的文坛独帜一树。人们传说,方以智在洞口隐居期间,做了不少好事,回龙洲北岸的文昌古塔,是方以智最先提出建塔的。他亲手设计,捐款。他的事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无处考证。但他所吟出“绕过清溪疑仙岛,人从何处问苍天”的名句,至今在人间流传。

  进入回龙洲,回归大自然,我无忧无虑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拥有着轻松的心情,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和谐、静谧,一切显得是那么的纯净、清雅。夜风飒飒,一些不知名的树木发出奇异的郁香,莫非是方以智先生留下的墨香浸入到这些树林里,随夜风在林子里荡漾。我睁大眼睛,夜色越来越浓郁。夜已经使林子失去了色泽,风韵和亮度,我只能看到周围是墨绿一片,浓密得毫无间隙地向我压来,令我屏息凝神。我停下来,坐在一棵古香樟树下,用心灵去聆听周围的心语。树与树之间,叶与叶之间,草与草之间,还有那枝丫上做梦的鸟,那泥土里爬行的小虫,声音细小,诉说着方以智先生留下的墨宝,把我的心塞得满满的,叫我无法动弹。

  我不知道回龙洲的未来会是怎样?但我坚信:来过回龙洲的人,一定会把它铭刻心上。

   2008.6.2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