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布宁一家于毕业典礼前一天到达学校,这是李逢时和邱迎春第二次踏进这个校园。第一次是四年前送李布宁入学。那一次,来去匆匆,根本没有时间好好地观赏这所学校,留在记忆中的是满校园的宣传横幅和行色匆匆的学生。这次来,带有休假性质,一定要好好地看一看这所孩子经常向他们夸耀的学校了。

  学校在远离市中心十多公里的郊外,依山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极大的园林。李逢时一下车,就被校名题字吸引住了。原来,李逢时自幼习书,写得一手好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脑广告普及之前,县政府的宣传标语都出自他的手。有一次,县长在他写的一幅欢迎标语前开玩笑说:“今晚要派人值班守着这幅书法作品,免得别人偷了李秘书的杰作。”得到领导肯定,李逢时更用心写字了。眼前的校名题字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启成先生之手,“岭南师范大学”六个字挺拔、清秀、飘逸,结构内敛,气势外扬,一个个字仿佛如一个个太极高手,一招一式都底蕴深厚,气场十足。李逢时想,有意识请启成先生题字,并且能够请到启成先生题字,应该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

  看见父亲如此沉醉,李布宁真不忍心打扰。过了一会儿,李逢时仿佛醒过来一样,对李布宁母女说:“启成先生的字,更让我坚信写字的规律,那就是,’临池习书书始正,无帖写意意自雄’,启成先生自幼遍临名家,深得百家之精髓,最后自成一格,终成大家。”

  观赏校名题字后,他们一家踏进了校园。一个巨大的红色拱门迎面而立,上书“热烈欢迎各位家长参加2008届毕业典礼”,亲切的问候仿佛如一股暖流传遍了李逢时全身。通过拱门,只见校园主干道洁净无尘,路旁林木葱秀,间种的三角梅花开正盛,绿叶红花,无一不透射出旺盛的生命力。校门正对的图书馆,造型独特,仿佛如一艘远航的舰艇上满载着一部部直立的巨著。李布宁向父母解释说:“图书馆的寓意是,驾驭着知识的航船,可以抵达任何一个幸福的港湾。”看见爸爸妈妈点头,李布宁接着说,“我大学四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这艘船上。我逃过不少课,但我没有逃过学,只因为这艘船的魅力太大了。”

  李逢时一时反应不过来,他问:“逃课不逃学是什么意思?”李布宁连忙解释说:“对一些说教色彩太浓,或者对个别照本宣科而没有任何启发意义的教师的课,我们宁愿选择去图书馆自学,而不愿呆在教室里傻坐。”她怕父母误解,接着解释说:“教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常识类的知识,第二层次是方法类的技能,第三层次是哲学类的智慧,这是最高层次的知识。大学课堂应以传授第二第三层次的知识为主。遗憾的,现在有部分教师还是满足于传授第一层次的知识,我们能满足吗?”

  李逢时和邱迎春此时突然觉得,自家的丫头真的长大了。

  接着,李布宁带他们到了图书馆门前的大橱窗參观。橱窗里正在展示2008届省级优秀毕业生的光辉业绩。李逢时一眼就看见了两个熟悉的名字:莫求安,李布宁。李布宁的获奖理由是:她有一颗上进而善良的心,缪斯的乐园因她独特的歌声而更具魅力,老人公寓因她送去的阳光而更加温暖。莫求安的获奖理由则是:上进,阳光,宽容,助人为乐是他生命中的主旋律,为生命添色,为学校争光,为大学生树立新标杆是他行动的动力。今天,学校以他为自豪。

  看着这些高大上的获奖理由,李逢时暗暗地为女儿的出色表现而高兴,也为女儿的选择而自豪。

  李布宁这时插话了:“爸爸,学校将在明天的毕业典礼上由校长亲自为我们颁奖。”

  “好!我和妈妈在台下为你鼓掌!”

  看过橱窗的光荣榜后,李布宁带着父母来到了依山傍湖的莲花路。这条路是学校里最优美的路,山上是四季葱绿的松树,山脚是碧波荡漾的莲花湖。每至春末夏初,碧绿的荷叶平铺湖面,亭亭玉立的荷花成了湖中最美的点缀。而到秋天,山上的松树倒影在湖中,更是令人震撼的风景,偶尔有白云飘过,湖光山色更显得妩媚动人。

  李布宁一边走一边向父母介绍这条路的特色。李逢时和邱迎春也调动全部感官享受这美丽景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观赏着美丽的莲花湖,他们的脚步越来越轻盈,一路的舟车劳累被消解得无影无踪了。

  行走在这条路上的青年学子也引起了李逢时的注意。三三两两的学子,穿着整齐,即使是身着校服的学生也把校服穿出一种严谨的风度、一道优雅的风景。李逢时不禁惊叹,“环境育人真的有效!”

  李布宁接过父亲的话说:“我们学校为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提出了精心打造生态校园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感召下,人人都养成了爱护环境的习惯。在这里,每一株小草都得到尊重,每一只蝴蝶都得到爱护,每一只飞鸟都有自由飞翔的空间。”

  听着女儿诗意一般的解释,李逢时和邱迎春越发陶醉了。

  当然,莲花路的另一雅号李布宁没有向父母介绍。在民间,这条路被称为“爱情路”,因为许多青年学子喜欢集聚在这里谈理想、谈人生、谈爱情。李布宁与莫求安的第一次约会就是在这条路上。李布宁还清楚地记得莫求安第一次约她出来散步的情景。

  那是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秋夜,莫求安给她发了一条信息:“李布宁同学,我今天阅读了一首很震撼的诗歌,我想和你分享阅读的喜悦,可以吗?”一向喜欢诗歌的李布宁毫无设防就答应了。在湖边,莫求安深情地朗颂了那首诗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李布宁一听,原来是元稹的《离思》。她不禁问:“你对这首诗,有何新感受?”莫求安憨厚地笑着说:“我自从在晚会上认识你之后,你很快就成了我梦境的主角和风景,我一直想写一首诗表达我的感受,也写过,但总觉不妥贴。今天忽然再读到这首诗,刹那感觉到与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那么吻合,所以就约你出来了。”

  李布宁听后,也突然觉得他们的灵魂是如此的投缘。就这样,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走在了一起。

  诗歌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不但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结晶,还是不同的诗人之间情感的粘合剂,甚至,还是诗人之间情感生成的催化剂,难怪许多诗人被称为“情圣”了。莫求安与李布宁以诗为媒,继续传唱着爱情传奇。

  回顾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李布宁才一下子回过神来,心中庆幸刚才差点失态的沉醉没有被父母看出来。她一看已靠近食堂,就对父母说:“这条很给人以精神享受的路恰好连接着能给人以物质享受的食堂,我们先用餐吧。”

评论
  • 给你点个赞,欢迎回访本人拙作


  •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黄健云 作者

    好!下周继续发!


  • 离开故乡,接触新的人,新的事。这些环境反过来又成就了新的人生经验。多年之后,这些新的经验如何与旧的人生结合在一起呢?其实不仅仅是过年情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