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名为《不要再给西南人民捐款捐水了》的文章,很有感触。
想这篇文章针对的其实是一种现象、一种可悲,唾弃的是在旱灾面前一部分臃肿、无力和现实的存在。
但是对于后面的论述,本人却无法认同,他是在宣传一种冷漠,还是在赞扬一种仇恨和看透世俗的态度。不错,我们是不应该为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去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文章犀利,口诛笔伐,也不可太过(韩非子曾经嘲弄文人墨客,儒以文乱法,看样子确有一定的道理);即使是文采非凡,震撼世人,甚至可以让整个世界改观,但也要懂得宣传正义,不可在愤慨和激情之下,进行全盘的否定和讽刺。
试想一下,一位落水之人在水里挣扎,我们是否可以默然无视,亦或者,我们站在岸边品头论足,告诫此人下辈子记住要爱惜生命。
——一个完全“平静”和“理性”的世界,这难道就是我们需要的理想社会?
无法想象几个热血善良的孩子连成一线去搭救落水儿童的情景。这些落水的儿童难道是去轻生,他们恐怕连生命的意义都还不曾深刻了解?要知道,多数的不幸是无辜的。难道那些年轻学生就没有恐惧过死亡?想当时支撑他们的是一种人性的使然;博爱、牺牲、这种拯救他人和弱者的情怀,应该是人性的一部分,她源于灵魂深处。可是当代,她却在人们心目中淡淡地遗忘;因为社会中存在不公和不平,存在质疑、冤屈,甚至是狡诈、利用、伤害,于是大家统统地选择去抛弃人性,最终可以做到心情平静地视而不见。
一个没有英雄,没有梦,没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的世界该有多么可怕!正如一个没有阳光和温度的世界,它的寒冷,到最后也会渐渐地冻结我们自己的脉搏。
不过,相信报道上的事件都是典型的丑陋面孔,周围依然温存着热爱英雄的美丽心情。此外,我们愿意唤醒的不仅是人性,更是英雄。也始终相信我们渴望和尊重的,应该是真正有血肉的英雄,而不是个别冠冕堂皇的空架子或者是哗众取宠的大人物;我们真正期待的英雄是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普通平凡,也是敢作敢当的豪杰气度。
雨
2011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