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改“疗效”(二)

  暂且不提高端大气的医疗仪器也罢。仅看一根小小的胃管,国外可以精细地去研究一只管子,直到它可以自动地通到十二指肠,不需要胃镜辅助。自然,目光远大的我们对于如此细微的小事物一般是不屑一顾。浪费时间搞这些花花肠子,岂不是笑话,我们要将人力物力用到尖端科学,短期内出结果!短、效,快!于是乎,每年我们医疗上均有硕果累累的科研和堆积成山的论文论著。

  况且,整个格调要求我们只需要做到的是与国际接轨,无关世界进步。

  尚不明白,我们要自欺欺人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停止!还要虚伪地装饰自己到什么地步才可以感到羞愧!

  再对比对比咱们医院的分流诊治情况,在国外,先是有家庭医生为患者诊治,当病情严重时由他们联系大型医院转诊,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他们,这些患者才可以转诊大型医院救治;一旦病情好转,很快转回家庭医生那里完成后续治疗。在整个过程中能够保证这一链条正常运作的是合理的保险机制。如此转诊模式,一方面既可以节省医疗资源,也可以减少患者的费用支出;另外保证了大多数危重病患可以得到医治,同时对于简单疾病、病情缓解的患者也有地可医、减轻费用,再则还可以提高家庭医生的诊疗技术,保证任何医疗机构均有生存和升值空间。

  但也要说老实话,人家的家庭医生的诊疗场所,漂亮、整洁不说,甚至严谨程度也让我们汗颜。在中国,你在各大医院做的检查结果,换家医院,几乎都不会认可,只有一个肯定的答复——重做。在发达国家,即便是这些家庭医生的小诊所所进行的检查结果也可以在整个州、市通用,但事实上,小诊所里却没有任何检查设备,而他们抽血等收集的样本统一送到城市的核心机构完成,一个城市共享,规格一致,所以数据可信。这又是一笔减轻开资和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

  咱们喜欢跟发达国家学习,当然是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但这些优秀的医学研究机制、病患的管理机制却是学不来。

  当然了,在现如今诚信耗竭、心浮气躁、动则打人杀人的大环境下,开展行之有效的方法,确实不易。

  最终,或许是因为能力有限,所以不能改;或许是因为我们缺乏耐心和细心,所以不适合改;或者仅是因为不会学,亦或者只是单单地不想学。因为,拿来和交换的东西永远较为容易。

  但医疗、教育、人民健康攸关国之根本,我们自己都不珍惜、不重视;我们对于自己的民族不尊不爱。如何要求他国尊重我们!

  最后只剩下一句话,我们最需要的仅是自重。

评论
  • 钥悦媛媛 作者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钥悦媛媛 作者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