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宏观规制-“三法印”一统文学尺度

  第九章 宏观规制-“三法印”一统文学尺度

  (本章的功能,定位在庞大思维结构体的绝对排除性定位理由。)

  一、文学功能提示

  文学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浸润人类的灵魂。

  它以多样性的表达形式,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文字,或语言,或图画,以为载体,陪伴每个人,度过欢乐的童年,见证了青年,从恋爱进入婚姻殿堂,也聆听了暮年钟声的沉重,在我则同时发出的是警钟。

  文学,是其他各种文化载体形式,如影视,体育,音乐,棋类,舞蹈等的人文灵魂文本载体。诸形式的感官刺激强烈,以赛事,选秀为显著代表,所完成的功能性动态沟通,却是通过文学为共性滋养灵魂的载体。

  无论荷马史诗的壮观,还是屈原离骚的瑰丽;无论李白的浪漫,还是莎翁的现代人文启蒙;音乐一般的韵律,文字的喜怒哀乐,伴随了社会的人文节奏,唱响了理性的瑰宝价值。

  无论《红楼梦》,还是《战争与和平》;无论《浮士德》,还是康德三大批判;结构式样的精神产品,予以了宏大而严谨、华丽而流畅的温润细说,以动态的人文行为轨迹为载体,描摹了理性的思维轨迹。

  文学的面对对象,无所不包。

  文学的价值,面对永恒。

  文学的直接功能,是描绘人生故事,以此为载体,唤醒文字兴趣,提供模仿版本,启迪本能智慧。

  可悲哀的是,文学一度在世界范围,成为法西斯的宣传工具。那是因为,史传的经典,被科学击溃,甚至在世界大片区域,邪恶却协同文学,作为宣传工具,将世间正常思维能力,一并毁灭,归于混沌。

  在今天,伴随科学技术充分发展,文学的载体形式,有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本身,伴随思维结构,也面临碎片化。思维方式的变异,酝酿了巨大的灾难,也未可知。

  造成这一切局面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在文学自身,却是基本导因。

  以立体思维构造论的视角,包括哲理确定性在内,文学具有任意向度的特性,因而可以灿烂,可以辉煌,可以张扬,可以小家碧玉,可以大家闺秀,可以任意角度发挥,终极却似乎走向混沌,大有回归语言初始状态的嫌疑。

  没有标准,就是标准。这是谁首先提出的观念,已经不记得了。 它在创造性领域,可以成立;但在社会的秩序范围,就是谬误。

  披头士,解构主义,存在主义,一阵阵如风,曾经的流行,昭示了文明的碎片化,客观存在,在一定的范围,并获得认可。

  与此相呼应的,是革命的枪声,但仅赋予模糊价值定位的,那只是野心家的喧嚣,大肆屠杀的合理化口号。

  这两者的协同,表明了秩序大破坏的文化前提被摧毁,科学的功效,利与害的功效,同时显现。

  其基本的缘由,却是微观的科学方法,是直观识别,无法面对天道,以解决人文的行为标准,却被恶意宣传利用了……

  好在科学方法论的广义组合运用,为社会的人文运作,提供了标准可确定的根据。这也是我根据拙作《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足以对抗任何邪恶的能量所在。记住,这只是构建理想思维路径的方法,当然也是解构的思维标准。它可以成为条分析缕的分析结论,却不构成宏观直观评判标准。

  据此,我也为文学爱好者提供进一步获取能量的方法路径。在立体思维构造论基础上,如有大师为你们提供细化的指引路径,那效果当然更好,却在我的能力之外。

  一部具有轰动效应的大部头经济学专著,经我解构,属于超级垃圾,却想比肩另一部同为垃圾的论资本的更著名的专著。对此,可以参酌本文解构《21世纪资本论》的文字。

  这世界怎么了?难道真的没有思维标准吗?当然有。那就是如来佛的“三法印”。

  就人文作品,要对其宏观思维轨迹的评判,自身当然必须是一个系统化的标准。

  在详细解释前,先简单介绍“三法印”说了些什么。

  如来佛临终前不久,告诉其弟子,未来识别真经的诀窍,就是“三法印”。即“诸法无常”、“诸行无我”和“涅槃寂灭”。

  “诸法无常”是说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决策变化,没有绝对的微观普遍适用的真理。反之呢?你自己思考吧。

  “诸法无我”是说任何决策都要依照客观识别进行,包括客体,包括功能,不要参杂自己的主观意志。反之呢?自己思考吧。

  “涅槃寂灭”是说完善的识别定位,是因果协同体系化的东西,进入存储环节,需要的时候再行调取。反之呢?自己思考吧。

  孤零零的“三法印”,肯定让你摸不着北,因为它的存在是有前提的。“三法印”以涅槃为结构性最高境界般若,以般若为动态方法组,阿赖耶识就是种子,第七识就是生成转录中介,这是一个绝对性存在的方法组的;眼睛、鼻子、耳朵等“六识”,是一个生成性的信息提供的建设过程,其识别定位方法只具备相对性,但属于认识本体的建造材料体。

  符合“三法印”的整个佛学识别定位过程,与三元结构论及其方法组比较,功能高度近似,同为内在信息处理机制,架构路径迥异而已,其遗传、复制、转录功能,在仿生学理论上,完全符合基因和基因组的功能比对。

  “三法印”的应用是有诀窍的,其基本特征就是排除法则的体系化运用。其集合运用,一定是以精神结构体的存在,作为先决条件。例如,对概念的审视;对一体性文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单一运作某法印,例如,事务的处理;概念的建构过程。

  “三法印”的每一条,都足以作为座右铭,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思维准则,据此也就可以活的很平顺了。

  “三法印”三者的协同,构成最高人文准则。

  无论鸿篇巨著,小品诗文,法律文本还是哲理陈述,过不了“三法印”这道坎,对其质量的质疑,一定成立。

  奥妙何在?请看下面《佛法:三法印的信息蕴含》的确定性分析论证。

  二、专解小序

  

  “今天有比过去更多的人尊佛陀为师。佛教徒总人数比基督教徒和默罕默德信徒的总和还多。” 看到房龙提供的这个数据,在我来说,是震撼的,也就更想为佛学多说点什么了。

  佛陀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人文数据库”,其中珍宝无数,堪称顶级人文珍宝的,那就是本文主题所赖以存在的概念系统,即“般若”,那是类似基因思维法的直观表达,由阿赖耶识概念,也称神识,指初始识别的生成机制,类似于基因复制的动态生成性机制。在我来说,对“般若”,“阿赖耶识”概念等,在第五章陈述禅思与蜂腰思维法的协同路径中,是已经一体化予以了初步解释。

  将般若视为方法组,那么阿赖耶识就是序参数,第七识就是生成转录机制,那么佛学中大量与识别世界有关的概念,如前面的“六识”的生成,就是属于认识论支持系统。其方法组的绝对性,其所有其他识别定位方法只具备相对性,这与以三元结构论及其方法组的内在架构的类似基因和基因组的功能,高度近似。

  本小节的主题,是从信息视角谈佛陀的三法印。三法印是什么?它有什么人文定位呢?三法印说了什么?三法印为什么会成为佛学与其他学说的根本差异标志?本文拟解决这个问题。

  一反既往,我首先给出答案,然后陈述理由。当然,理由的陈述,必须符合逻辑,但我打算讨好多数人,尽可能适应他们,尽量用浅显的方式,以表达思想,近乎规范,内含学术精神。

  三法印说的是:用三条交错的线条为思维本体立像划定外边界。

  三法印规范了思维本体,出界就破相,足以检验任何学说,辨其质地真伪。

  在三法印划定的边界内,思维运作有三个不同层次,以为适应真理追求在不同社会生活的层面需求,即规范学术、日常生活以及两者的混合。换一句话说,对同一对象的本体造像,在思维领域,允许绝然不同。

  闻之未闻吧?这就是佛学的三千年之谜。我将证明之。

  我凭什么给出上述答案呢?我凭借的是自己创立的三元结构论,其定义以及论证系统,见之于专著《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法律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三元结构论的构筑基础是信息方法,因而从信息视角,解释佛陀三法印,恰是通透理解三法印功能,使之成为普遍使用的人文手段,也就很容易了。

  我们从信息的蕴涵视角去理解三法印,将会发现佛陀的确伟大,教育我们从繁杂的混沌事务中,用非常简洁的方法,予以信息处理,效率很高,成本很低。这简直就是赋予天下人每人一个国宝级别的实用宝贝。

  【说明:这是我开始着手写的论文的开头小序言,算是先给结论,预防万一。作为本体论的部分,先写佛学,是因为它的学术性体系性最强,后面再写儒学、道学、耶学。】

  5-2 话语规则的解释说明

  

  有一个问题普遍误解了,那就是大白话的语境问题。相对来说,佛陀的语言属于大白话,意会即可,难免不确定性;我的语言属于专业话语系统,只不过没有用专业概念系统。缘由是我必须给予确定性理由,却避免过多专业概念的使用。

  

  对此,我们用马航失联飞机的疑似落点来表达,也许有形象类比意义。卫星发现可疑物在哪里?告诉你在经度纬度协同点,你说太专业的术语,不懂。用大白话告诉你,是在印度洋距离澳洲某市2500公里处,你说你懂了。真的懂了吗?这么大的距离跨度能清晰告诉你什么呢?关于识别理论的方法能使用这种大跨度表达方法吗?岂不是又回到唯物辩证法时代?

  佛陀用三法印划出的界限指明越界者必定谬误,这是排除法,是确定的。我的理论证明佛陀是正确的。质疑者解构我的理论能归谬的话,才有资格怀疑佛陀。

  佛陀的宏观排除法则三法印代表的是最高境界的识别法则,而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则是认识论大白话。

  佛陀理论是立论与可实践性协同的,是一个货币的两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里面充满了子系统,而且,都是大白话,需要的是你掌握它的概念系统,需要时间,需要悟性。仅此而已。

  我不过为佛陀学术证真,如此而已。在学术观点表达通俗化,也许还有更好的办法,但介绍性文字只能如此了。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只能意会,无法通俗化到精确,精确的只有那个符号及其论说系统。

  至于指责佛学不科学的说法,由来已久。我也不存在辩护问题。只是确定如下话语规则:以科学技术标准为确定人文表达的科学性的做法,本身不科学,属于伪科学。

  三、行为识别的排除性法则

  

  1、“诸行无常”的佛家解释

  对于“无常”,佛经上提到有:一、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二、相续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上有生、住、异、灭的四相。佛教不仅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还认为有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相承的阶段或呈现为四种相状,称为“四相迁流”,即生、住、异、灭。一种事物和现象的生起称为“生”,形成后有其相对稳定性称为“住”,在相对稳定中又无时不在变异称为“异”,事物或现象在不断变异中消灭称为“灭”。任何事物和现象在一刹那中都具有四相迁流。

  但有时又将无常分为:一、众生无常,指人生是无常的,也有生、住、异、灭四相,表现为生、老、病、死。 二、世界无常,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迁中,最后归于消灭。 三、诸念无常,指人们思维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即念念生灭。佛教的无常学说主要是反对当时婆罗门教主张宇宙的最高主宰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出的。

  圣凯法师: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009121/

  概括佛家观点,归纳为:

  (1)头脑中的图像,是一个缘起识别、生长成型、幻化探测、存储或消失的四阶段精神过程。

  (2)头脑中图像四阶段的形成,是由于相对应的对象,该对象也包括自我的自身,作为我们做决定的根据,在不同阶段的幻化表述而已。

  (3)综上,识别与对象一致,完成了诸确定性,我们就会减少痛苦,减少误会,决策正确,增加和谐。

  2、行为识别的现代性解决方案

  (1)科学方法论之混沌学为佛家空性论提供了科学的识别背景论知识体系支持,见论著《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中卷“方法论”。

  (2)科学方法论之耗散结构论、协同学,与心理学之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结构主义,为佛家四阶段精神过程之原始结构论,提供以科学的和现代性的依据支持。见论著《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中卷“方法论”。

  (3)科学方法论之混沌学、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在学术本位视角,风马牛不相及,各不相干,但在认识论视角,恰好适应动态行为在识别不同阶段的性质表达,佛学可以将之协同,引领出另外一番风景。

  (4)科学方法诸论,无论新三论,还是老三论,其相关功能指向,在狭义学科,系高度科学性抽象,具有方法稳定性,而一旦予以论证且验证,则具有社会普适性,其方法功能价值,是广谱适用的,其运作推导的结论成立,具有高度抽象性,这在佛家理论中,即常住法。严格地说,它是基因生成性内在常住法。符合释迦牟尼阿赖耶识常住法的只有基因思维范式方法。

  (5)科学方法诸论的运作,其识别的基础对象,系围绕证据,或者说现象,或者说即佛家色法,予以系统的展开。在这个系统展开的过程中,必定大量涉及诸多事务,系法律的、道德的甚至传统的,等等,那些规范体系的运作,整个过程是世俗性的,而其终极结论,必定蕴含着目标信息镜像。对此信息系统成功构建,而目标镜像的定格瞬间,佛说是涅槃,我说是三元结构论。

  (6)佛说,整个识别的方法体系,可以用两分法识别,即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协同。胜义谛只能源自世俗谛的正确运作,而世俗谛的运作不得违背胜义谛。因为只有胜义谛是无我的,是有常的,是清静的,是恒久的,是无虞的,是无欲的。三元结构论,只有放在道理定位的不同层面,即世俗谛与胜义谛两分法的协同,才能凸显自身价值,即相当于或等同于动态涅槃凝聚精彩定格的瞬间。对此方法体系两分法,我虽然不曾涉及,却是论著下卷操作论对论说对象法律操作过程予以自然陈述的重要内容。

  3、方法论识别功能分析

  动态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这在你我他,都是平等的认识方法论。实质上,这是认识论前提知识的掌握,即在社会博弈互动中,你别指望具有决策自主权者,会产生如同化学精准反应的可预测性,因而是属于方法论的。

  针对动态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有鉴于社会生活对于识别精确性标准有着巨大差异,社会学方法论就不能如同数理方法论的唯一性,而是分层表达。为便于理解,我们进行二分法,即:基于日常生活沟通方便需求的粗略信息表达,与基于法律、科研等与社会全体福祉发展相关的精准信息表达。举例说明:“我在天安门城楼门下”属于生活态表达,“我在(经纬度数据)”属于地理精准表达,两者用得不对地方就是错的。换句话说,“太阳上山了”、“日落西山”这些话,既没有数据支持,又没有可确定依据,因为平原地带只有地平线,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不存在障碍,但是,转化为数据表达,以天体的运转表示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关系,我们反而糊涂了。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面对生存自然沟通允许的不确定性,只要约定俗成,简单明了,综合态的意会,是社会沟通成本最低廉的,也是效率极高的。当然,反过来看,也是谬误连连,地理计量领域的“日落西山”没有一点信息量。这就是前述“动态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在不危及道德底线且生存自然沟通允许的不确定性以外领域,任何触碰者一定归谬。”的道理所在。由此可见,在对象的同一性上,地理标志与地理数据是同一的,但在概念的定义精准度,及使用范围上,却迥异,缘由是识别对象的精确度,是需要资源投入的,对于生活与专业而言,这种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益比,决定了识别模糊态的容忍度决然不同。地理识别是对象纯客观的人文活动,我们用二分法解释好理解,不会产生歧义,由此纳入法律识别,进而介绍三分法,也就容易理解了。

  上述表达,转化为佛家语言,似乎就是世俗谛与胜义缔的关系。其实,还是在世俗谛的确定性不同层面讨论问题,因为本节的主题是诸行无常,而法律层面专业问题是“着相”的。胜义谛是不着相的,我们将放在涅槃和信息的视角,予以讨论。

  无论狭义法律——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体系,还是广义律法——哲理性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们都是客体对象识别与主体价值需求协同定位的产物,因而构成第三种划分的理由,即模糊态与精准态的协同相容,构成讲话演说技艺精彩华章的本质规范源泉。正因为如此,第三种划分,其本质规范源泉的表达,似乎还是很含混,而法律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识别活动的精准态与含混态的交融,不就是进入马克思所说意识形态战争,谁打得赢谁就有理了吗?难道说精神领域进入了绝境吗?当然不是绝境,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于我在论著《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下卷操作论,对此做了系统实际运作的可行性论证,本文不再进行探讨,而是用三法印之一予以论证。

  既然“诸行无常印”, 那么,所隐含的逻辑是没有任何社会性学说足以满足法律确定性之要求,违背者必错。根据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划定的界限,文本法律不得出现具有识别不确定性表达的自然人姓名。如文本法律中有自然人的姓名,则是自我审查缘由的认识论理由,以消除不知所云。

  前面说过,同一对象,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识别的精准度要求不一样。当将马克思等人名放在法律规范体系最高层中,予以指导思想依据的定位,前提却是逆反“诸行无常印”而无视社会成员的自主决策权。它所必须具有的学术能力,在内容上则必须涵盖社会行为的一切演进。这近乎超能力了。既然抬举上了法律圣坛,当然必须予以客体识别,也就是必须给以相应的专业定义。这是基于体制构建形成的专业识别责任使然。政治性恶意忽悠除外,因为已经价值归零了。事实上,如前所述,以人名入宪,却找不到关键词替换,不过脑筋急转弯式的“立法” ,客观上,就是为了一己权力,而不惜拉来“真理”外衣,却因唯物识别出发点无法涵盖动态行为而必定违背致良知基本法则。

  四、方法识别的非客观性排除法则

  

  诸法无我印的现代性表达,即识别方法论蕴含了思维者的欲求要素的价值分离论,也就是说,大脑所造图像,尽管其人文意义本身就是功能价值的诉求产物,却排除个人自我意欲的要素自由融入,而是在定位宏观价值目标前提下,其纯客体性的实现,主要体现为价值分支体系的功能性异己融入,包括了对自我以及欲求的客体性融合识别。

  1、识别纯客体性的方法论要旨

  关于“诸法无我印”,我们首先看看佛家的经典解释: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圣凯法师 http://www.fjnet.com/fjlw/200905/t20090518_121112_4.htm

  

  对于诸法无我的修习,在三法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证得无我便能证得涅盘,如《大智度论》说: 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盘。

  我是主宰义,从有情自身来说,有情依蕴、处、界诸法而立的,是变化无常的,无常即是苦的,苦即不自在,所以有情无有一个可以主宰的“我”;从外界来说,世间是无常的,但是对世间不说“苦”,因为无情是没有感受的。但是,世间万物都是缘起而生,没有不变的自性,即没有常住性、独存性、实有性,一切是法法平等的空寂性,这称为“法无我”。从实在、常住、独存的意义说,有情是无我空的,诸法也是空的。本性空寂,也即是涅盘。

  2、对象功能识别的方法融入运作的纯客体性

  几何学告诉我们,线段是点的集合,而面是线段的集合。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由此注定了任何图像都是点、线与面的关系,包括维特根斯坦的图像,也包括列宁唯物反映论中的图像。

  问题在于,意识造像的要素之“点”是由什么构成的,且“我欲”能否成为该要素之点。我的论著《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已经运用科学方法诸论证明,信息方法之信息就是意识造像的要素之“点”,这是整个论证体系的方法基点。

  信息就是思维对象构成要素的点。这个点,可以是实体对象的构成要素,也可以是价值对象的构成要素,甚至是事理性的构成要素,只有这些点的集合,达致价值目标的图像生成,才是具有要素性价值的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欲,始终存在,因为那是人文需求的出发点,但正因为如此,也就成为信息干扰源。形成干扰源的缘由,最普遍最底层的错误缘于思维者自己欲求的要素融入选择,对此通俗地说,我欲,就是我行我素,夸张的形态,就是猪八戒做梦娶媳妇;形成干扰源的缘由,技术性复杂程度浅一点的是毫无形式逻辑运作能力,高度复杂的是对于以新、老三论为代表的科学方法论的无知。

  对此,通俗地形象地说,就是思维犹如魔术的幻视,也必须走它的严格技术路径,而幻术所设定的我欲价值目标,已经作为功能要素设计,融入整个技术体系中了,强行超出的我欲,无法融入技术路径的我欲,无法实现的我欲,强行实施魔术表演,必定露馅。也许有人会说,不懂形式逻辑,无知科学方法论,我不照样生活吗?那与我个人生存何干?

  在自然生存意义上,人与人的沟通质量差,确实影响不大;在社会生存的意义上潜在影响巨大只是无知者不自觉而已。根本问题在于,孤立的你,并没有存在意义,把你丢到东非自然保护区,你也不过狮群一道小餐。确认大社会是我们自然人个人存在的集体屏障,那么,大社会的体制构建、文化构建,就不是满足某个人或某群人私欲的我欲对象,而是共同的我欲对象目标。

  既然如此,体制与文化的建设的支持系统公共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也就成为无可争议的了,由此决定,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的工具论价值,必定成为公共话语体系的生成手段,由此也就成为体制构建和文化构建成果的可检验共性手段。由此也就决定了诸法无我印之现代性解读,即对象识别的方法运作的纯客体性,是现实可行的。

  总之,作为思维方法,诸法无我印其蕴含了完成价值定位的意欲分离客体化。也就是说,大脑所造图像,在其形成过程中,价值目标等意欲内容,初始只是属于与外在世界缘起的因素,继而只是属于在思维过程中将功能价值信息客体化的选择结果,必须排除意欲的一厢情愿的要素融入,包含对自我的识别,甚至包括对自我意欲的价值定位的调整。只有这般,才能做到对象本体的准确定位,完成三因造像,使之成为我们有效决策的精神资源。

  3、对象识别纯客体性的方法实现要诀

  佛家自有它的一套庞大可实证的理论体系,我们无法简要引证,也就免了。

  对识别方法论的纯客体性,可以有不同表达,而转换为三元结构论的语境,那是体系性的精神产物。这里只是做原则性条理陈述,有兴趣的朋友去阅读我的论著《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

  (1)必须严格遵守形式逻辑规则

  整个思维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形式逻辑,违者必错,有我者必错。这是由于,排除非客体化融入的我欲,在形式逻辑是最简洁的方法,相当于制砖坯子,首先进行功能性选择,排除与目标客体无关的。信息方法的第一要义就是相关性法则,将不相关的予以排除。这时候,就是形式逻辑介入且辅助科学方法论功能发挥的机会。

  (2)科学本义之自然对象与社会对象的区分

  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循严格的科学的技术性方法,即理论严密性推导系统支持的结论,必须得到严格科学实验验证,才是具有最大概率为真的科学结论,而对人文社会活动的识别,因无法构建可仿真实验室,故而不存在实验室检验一说。但是,社会需要识别,需要有效秩序构建,需要物质福祉的创设,故以理论模型的形式,作为某种行为与物之特定混合态,进行社会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的对象,以便于理论抽象,也就成为不得不为之的方法。如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这种理论模型,设定条件架构,假定运行模式,故一旦条件成就,其结果具有可预测性。常态具有可重复性的理论模型被视之为真理性表达,特殊态引发的颠覆性结果的,则是探索新模型的契机。这个过程的观察对象,只有始终无我,才是可能达致求真的不二法门,而我为的价值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缘起的初始动机,以及逐渐调整目标的结果。

  (3)信息方法的无我协同运作

  形式逻辑只是从思维的形式视角,审视要素组成的关系,帮助我们澄明思考结构性内容。既然定位于形式视角的审视,与我欲无关,与价值无关,这正是斯大林主义辩证法极端仇视并排斥形式逻辑的缘由。其中邪恶性质的道理在于,不如此灌迷魂汤,体制建构的诡辩论玩不下去了。其根本作用在于让读书人丧失思考能力。与形式视角相比较,以信息为载体的科学方法诸论,即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混沌学、耗散结构论以及协同学,则是思维本体的要素澄明、结构成型、功能发现之本体幻化思考内容。思维本体是一种三因造像,也就是一种三元结构体,换一种形式表达,三大构件组成的头脑影像构成哲学本体论之完整形象。与之对应的碎片化思维形态归之为混沌。这三大构件是从混沌态根据总的人文功能需求逐渐按照各自的理由分别自组织体系化以形成各自具有独立功能的构件,三者的契合性是总安装协同一体为标志的精神产物。功能价值是三因造像不可或缺的要素,以此凸显人文需求的价值意义,融入实体要素的选择标准,衡量得到事理论支持可确定依据,同时也就以此纳入形式逻辑可评判的度量,从而涵盖辩证法所有设定的功能价值成为可实现的方法论依据。在这个过程中,我欲被纳入纯客体要素选择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之中,因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了,而是客体化的我了。

  可见,诸法无我印,即对象识别方法运作实现纯客体性,从而完成价值、实体和事理三项要素的可确定性,排除我欲的任意要素化,进而完成这三大构件的可协同预制,是可以实现的。诸法无我印的现代性,体现为以形式逻辑为基本思维手段,以科学方法诸论的协同运作,具有不容质疑的确定性,其结果实乃现代哲学本体论对象,对此,我在《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上卷和中卷,以三元结构论予以了理论阐释证明和史实可验证证明,且在下卷的操作论予以了可重复实施证明。

  五、结构性排除法则

  

  1、关于涅槃云梯的现代性因子思考。

  在佛陀提出的“三法印”概念体系中,有一项叫“涅槃寂静”。涅槃,是佛陀生前常用的词汇,本身是多义的,例如,包含了死亡,可是,佛家语境中的死亡,还包含有换一种形式生的意思,恰如当下被升级换代的产品或软件。那么,在三法印中,其“涅槃寂静”究竟是什么含义呢?我取义云梯式结构生成概念,取义的理由,见我自己翻译的下节文字。

  “涅槃寂静”也好,“涅槃寂灭”也好,在本质上,所指系成型识别结果的后处置,即进入有效知识库备用,相当于大型数据库的储存数据。

  这里使用“云梯”,是认识过渡阶段的表达,相当于基因的复制功能,有可能幻化消失,有可能成型。

  这个认识论的“云梯”,最后得到了确定性认识结果的话,它是呈现结构体系性的,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为一棵树。已知树形结构包括自身外在分叉树干分枝形态,还包括内在树干、树皮、枝叶、花果和树根、根系的结构表达,溯源结构的种子基因库,才是完整的结构初始态。我们都知道黄山松的结构精彩形态,往往忽略大量松树基因的云散消失,诸如:大量的花期未授粉,授粉的未结果,结果未成熟,成熟果未着恰当泥土环境,发了芽的被掐断,小树被折断,甚至大树都被连根拔起的,等等。保持动态演进状态,变换思维表达方式,认识论就是这么个在云梯攀登的登顶过程。我们只要记住,有颗种子基因参数陪伴始终,不断吸纳资讯,构建云梯层级,登顶所陪伴的,是无限风光,供人们欣赏、吸纳,以转化为能量。

  这时候我们来理解三法印之一,即涅槃寂静的云梯登顶功能,也就很轻松了,据此理解其现代性功能因子是结构性排除法则,才能顺畅。

  在“涅槃寂静”的语境中,涅槃代表的是认识的结构性成就,是一种体系化表达,是一种可以溯源到种子基因库的终极发展。成熟的认识结构,意味着圆满,意味着云梯的终端,那该干什么呢?寂灭呀,进入数据库备用呀。这就好像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就可以了,这就是相应认识节点上的可靠落脚点。换一个说法,也许好理解。电脑,无论材料、工艺、设计、软件以及内化为形态、功能的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学等基础学科,都集合了大量的确定性知识。在被利用之前,都是以知识名义处于储存状态的。储存方式有图书、课本、大脑,在当下,还有大量储存设备。这些知识储存的意义主要在于传播、传递,以其目标实现的协同功能被选择而发挥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是人的大脑的功能,在改造世界。自在之物什么也解决不了,只不过在人类识别基础上,发挥了实体质料的功能。

  在这个结构性排除法则的运作上,比较“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排除法则,识别难度要大得多。缘由是但凡涉及结构性识别,都是复杂客体,都有一个专业性识别为前提的问题。换句话说,犯违背“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法则的错误,那是常态中的常态,而违背涅槃寂灭也是经常的,只是通常难以识别而已。

  2、自译提纯出动态生成性结构理论——自译《杂阿含经》卷十:(第270节)

  自译说明:为了写好涅槃寂灭印,不得不阅读《杂阿含经》卷十第270节,尝试添加一点信息思想,以为云梯性概括过渡,效果尤佳,也就干脆拿出一个自己解读的译本,以为主文章的文本基础。【】内为经文原文,取自网络。在我的眼中,佛家的涅槃不过体系性结构幻化的过程表达,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后面专章探讨。

  3、对照翻译

  (第270节)记录听课内容如下。一时,在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内。

  【(二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那时,佛陀教导诸和尚:诸行无常,这是社会识别的原则态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建构的识别理由,才是具有确定性的。动态行为具有不确定性,以之为识别对象,就必须树立无常的观念。出路就在多加研习,树立了无常观念,就可以做到行为识别的纯客体性了,不会强行加入自己的情感欲望、物质欲望、其他利益欲望、傲慢、狂妄以及昏昧的识别理由,据此作出判断不容易出错,胜算就大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修习无常的观念,(对待恶行,)要像农夫,在夏末秋初,深耕保墒,拔根断草,沤殖转肥。

  【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gai1断草。】

  修习无常的观念,(区别善恶,)就要像刈草动作,比较选择、稗草拔除,价值求善,实体求壮。

  【如人刈yi4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

  修习无常的观念,(对待识别方法)寻找确定性,就要像菴罗果着树,任凭狂风扫荡,任由虫果病果落地。

  【譬如菴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

  修习无常的观念,(对待识别方法的复合性)就要像楼台亭阁,中心结构稳固,诸材料依其本位,质量造型适宜,且基于功能目的的控制到位而长久维持一体稳定性。

  【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

  修习无常的观念,(对待识别方法的文化传播)要有文化结体意识,比如芸芸众生,普遍有正确的识别能力才是大的,社会才具有可控稳定性。

  【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

  修习无常的观念,(对正确识别方法,应当吸纳,且在诸领域全方位展开)要明白诸源汇聚协同成其大结构的统摄功能。

  【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

  修习无常的观念,(正确识别方法是繁复的,自身不能陷入混沌)要在对象动态、行为动态,自己欲求动态中,善于找到如日出一般的聚合点,这是真善美一体的,据此点的行为拓展,将能破解一切暗昧。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

  修习无常的观念,(正确识别方法将伴随人类文明而提升)要明白最高境界是转轮圣王,比较历代大师级的同门解说,有望达致学术根基的透彻胜景。

  【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

  修习无常的观念,(正确识别方法的技能无穷)就要反复思考,为什么要且根据什么来修习无常观念呢?

  【云何修无常想。】

  修习无常的观念,(正确的识别方法要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心性和行为)你们就要从自己的生活环境着手仔细观察,确立思考维度的善意出发点且达致正确的对象识别,观察自然客体是不断变化的〔色〕,我们的感受也是变化的〔受〕,我们的形成应对策略思想也是变化的〔想〕,我们实践决策的精神活动也是变化的〔行〕,确定性识别如心王一般,也不是永恒固态的〔识〕。

  【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

  总之,前述之所以必须如此,是因为能确立诸行无常观念的人,才能树立诸法无我观念,只有神圣的弟子才会树立稳固的诸行无常观念,由此形成结构稳定态的思想,就会远离傲慢轻率,也会远离心灵苦难,顺便也就进入涅槃——抽象的最高精神境界,即出世间的、自性的、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

  【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佛陀说教这个经文完毕。当时,众和尚认真听课,欣喜无比,愿意奉行终生。

  【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自译结语:

  佛的说教,除了大慈大悲善的确定性表达,多以否定的词句,去表示意思,如说:不生不灭,空,离, 寂,灭等,所针对的观念是我执,而我执的思维前提是有常。

  佛陀理论,博大精深,无法一一涉猎,因为破解我执,势必碎片化表达,唯有择要比较。在根本的思维方法上,用信息方法检验佛陀理论,以寻求古今契合之路,也许是简易可行的。

  三因造像,大约等同于佛陀的涅槃,译文标题为《涅槃云梯的现代性因子》,取意两相融合的理由。三元结构体,作为集合体,其运作信息方法,有老三论,有新三论,还有始终不离不弃的形式逻辑,这是一个精神产物,高度复杂,可谓哲理本体。由它反衬,有常的思维前提是危险的。至于佛陀的建设性理论,如四谛说等等,一个庞大的话语体系,略带古汉语韵味,微观是简洁的大白话,宏观是繁琐的部分交叉重叠的论说方式。三元结构论,其论据体系,细密、抽象而且确定,架构精致巧妙。显然,两者道不同,而目标一致,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我们只需肯定的是:信息方法的基本手段是消除不确定性,其思维前提就是无常观念。

  六、三法印的排除功能体现

  1、三法印协同运作的机理

  “诸行无常”,所概括的客体自然物,其非稳定态是普遍的,具体的表现,通常为物理的形态变化,以及化学的分子变化,运行位移则更是常态。所概括的人,既是客体物,又是自决体,其行为的不确定性,自然毫无疑问。佛陀的此项教诲意义何在呢?自我发出信息的定位功能在于随时调校自己所发出的信息,以最大的确定性取信于人。识别他者的简易评判标准,以便于采取对应的策略。对于文本的识别功能,那是排除性价值判断的简易明确标准,因为违者必错。放在法律文本视角也是同理。

  “诸法无我”系识别主体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视角的定位问题。通俗点说,就是在明确是什么和为什么后,在怎么办的环节上,采取应当采取的措施,而不得主观臆断一意孤行。“诸法无我”的本质问题,是在自我决策中,信息处理的客观性对应掌控问题,虽然表现为最后一个环节。这个思维规则对于文本的识别是简明的。

  所谓“涅槃寂静”,在日常生活中识别,指的是诸如“别听到风就是雨”,就包含了这层动态过程确定性思维诀窍;通常而言,识别达致“涅槃”成形状态,就是最后下决心做决定的时刻。在文本视角,这个思维规则将起到准据法的作用,缘由是违背这条规则的文本必错。

  作为识别的规则体系,在协同语境中,三法印的排除功能强大。在以描摹对象为本体的造像过程中,三法印的划界功能很明显,也就是所使用的方法步骤必须是该专业领域法则应当采取的最佳措施的同时,不得违背三法印。也就是说,在运作技术逻辑与艺术逻辑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三法印的不冲突,才是精神的最佳路线。

  三法印的诞生条件是佛陀回答弟子关于真假经的识别标准。其内在的逻辑是,作为充分开放的认识论系统,确认具有建设性效果的方法或方法论的多样性,无法穷尽,从而为新知识的涌现,构建起高屋建瓴以审视体系性人文构成物的三条排除性法则。

  三元结构论确认上述三法印排除法则系统功能的有效性永恒。

  换实例来说,无论构建鸿篇巨著,还是理论体系,无论法律体系的构建,还是法实施的具体操作,甚至设计一幢房子,尽管使用各自的语言、方法、规则等手段,进行系统叙事构建,只要用三法印格一下,就很容易找到症结所在,从而为完善措施,探寻新的出路,找到解决方案。或者,很快找到死路命门,放弃没有价值继续为之付出心血的初步架构。

  2、信息方法的排除功能表达

  下面是专著《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中卷第六章第四节小结的部分文字。

  “信息方法之相关性识别乃科学认识的第一梯度”

  命题“相关性指示了要素性现实认识对象指向未知实体为目标认识对象的整体性构成具有可能的关联。”作为实体性科学方法论的分论点,其原理所体现的非关联予以排除的法则运用,系静态要素性分析手段,是科学认识的第一梯度,不仅符合信息方法,而且具有社会运作的普适性,将相关性原理社会人文规则化,乃社会活动科学性的基本保证。

  信息方法的核心功能是指,对实体认知目标整体构成的证成没有相关性的信息诉求予以人文需求价值的排除,此方法为科学性的第一梯度,以为微观识别运作的思维方法。

  基于信息特征理由,证据就是一切足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信息要素的集合系统。

  终极意义的证据的法律确定,在于经过正当诉讼程序审理的法官的系统化内心确信的结论。

  揭示证据信息要素的证明功能的特征有两点:一是在系统构成中诸证据要素的系统架构的外在联络性;二是在系统构成中证据要素与证据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衔接相关性。

  3、相同语境下的三法印与三元结构论的比较分析

  “诸行无常”所指,乃识别的目标对象,皆具不确定性。这与三元结构论的背景哲理完全一致,只能是混沌学结论。现代混沌学告诉了我们蝴蝶效应,就是序参数在混沌背景中,导引结构形成的必然性理由。它具体回应的是佛陀阿赖耶识基因思维模式的种因识。

  就“诸行无常”的运用,我们列举反例,就很容易看明白其中道理。“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种文字,被写进了法哲学、也叫法理学的教科书,既不哲学又不合事理,明显违背了2500多年前佛陀的教诲,因为它的逻辑前提是将系列不具恒常性而需要再解释的东西“统治”“阶级”“意志”恒常为哲学境界了。

  “诸法无我”的方法论背景只能是相关性法则的贯彻始终。这里的相关性只能是目标对象的可实现关联,而与“我”的欲求无关,谓之“无我”。“诸法”在这里只有以信息方法为运作前提方法选择理由才能成立,这里面包括了识别方法,以及以有效识别为决策基础的处事方法的选择。我们回溯小结的小标题是“信息方法之相关性识别乃科学认识的第一梯度”,两相比较,不难发现,诸法有我的话,必定违背信息方法。“信息方法的核心功能是指,对实体认知目标整体构成的证成没有相关性的信息诉求予以人文需求价值的排除,此方法为科学性的第一梯度,以为微观识别运作的思维方法。”换一个简洁的说法,就是“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的方法论背景更有特色,对此我已经在前面反复述说了。现在再来思考我在四年前著述的论断:揭示证据信息要素的证明功能的特征有两点:一是在系统构成中诸证据要素的系统架构的外在联络性;二是在系统构成中证据要素与证据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衔接相关性。对其中“证据”两个字,你只要转换成你为达到目标所需要辨别的要素即可。这就是成功的佛陀“涅槃” 语境。

  “涅槃”的结构性幻化语境,才是我们学习掌握它的目的功效所在。举例来说,用来发现论辩对手的漏洞,这才是思维诀窍所在,剩下的就是相关论辩领域知识的掌握了。

  七、章结语

  “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灭,是佛陀建立在体系性识别系统基础上的宏观检验审查的排除性标准。“三法印”即实体、价值与事理的三因造像而符合信息方法的一体性简洁陈述。对任何以人文精神成果而自诩的体系化成品(包括作品和法律体系)而言,三法印就是试金石。“三法印”的分别运用是日常高效率思考问题避免错误累积行为惯性养成的简洁有效的方法。“三法印”是有效审查鸿篇巨著、法律文本、浩大工程等的思维法宝。

  “三法印”的运作功能,并非提供了建设性知识功能,而是提供了在运作建设性知识过程中的边界识别标准功能。它相当于泥水工砌砖墙时所使用的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的协同运作。这是什么意思呢?

  1、泥水工不用吊线,也能砌墙,恰如日常生活,低品质的人文交流,无所谓“三法印”。

  2、打水平,吊垂线,是泥水工的通识,背后的事理论是所砌墙结构稳定性长远考量,停留在“不用吊线也能砌墙”的认识水平显然属于人文倒退,引来的后果,小则是无法谋生,大则是墙倒人伤亡财产损毁。道理相通,在体制政策层面的类似决策,则后果严重,因为它的背后必定是知识结构单薄到了无法创新,故而没有明天,社会失序的后果是动荡和屠杀。

  3、“三法印”作为排除性思维法则,通常只需对应条件的单个运作,以为应对日常简单交流的需要。

  4、宏伟工程一定是结构性产物,其分支结构的要素性组合,全部都协同于功能的目标一致性,因而一定是全部符合“三法印”的产物。

  5、“三法印”只是抽象的排除性性思维法则体系。说登月工程一定符合“三法印”,但不能说可以成功用它来登月。

评论
  • 李琳玉壶 作者

    记住,苏俄党旗国旗标志下的任何涉及国土的协议属于同一帮人之间的利益交换,永久无效。任何人都不得就三元结构论对俄语及其控制下的语种进行翻译。除非按照先朝约定归还。


  • 作品很好,欢迎回访


  • 好评,已阅读并点赞,有时间,请回访我的两部作品哦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好评!!!无枝已经阅读并点赞,欢迎回访支持我的话剧《这是散步的年代》哈……


  • 亲,我已经阅读并点赞,我的《同行》,欢迎回访支持哈!


  • 李琳玉壶 作者

    历史学家汤因比从历史学出发给出的推导结论,本身符合三元结构论,而本书则给出了事理可行性的证明。例如我的儒学系方向盘自我行为控制系统理论,代表了未来典型个体行为模式,与汤因比“三、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国文明符合了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是契合的。


  • 李琳玉壶 作者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大师者乃是通惠自学,超然于各部专业之上而汇同及各科知识也。” 谁能找到这句话的书籍出处?望指教。


  • 李琳玉壶 作者

    谢谢飞秋,这是关于思维轨迹的可应用解释,常常过来溜达。


  • 看了几章感觉领会到了很多,寓意深刻。深度之后更是耐人寻味。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