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传来一条喜讯,治疗脊髓性脊肌萎缩症(SMA)的新药Spinraza获批上市。
SMA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疾病,患者体内的SMN1基因突变,导致关键蛋白SMN合成不足,而这会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这种疾病一般发生在婴儿期,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脊髓和低位脑干中的运动神经元缺失导致严重的肌肉萎缩。
现在病房内正有三名这样的儿童,洋洋(化名)已经在呼吸机支持下躺了两年,另两个娃娃也是无法撤离呼吸机,但他们却是极可爱的孩子,最小的才几个月目前已经学会笑。你可知道当胖胖的小娃娃带着呼吸机对你露出灿烂笑容的时候,心有多痛;当一个孩子反复插管后从前期的惧怕,到后面对你的完全信任,你又是多么愧疚。因为你根本无法给予他根治,你只能依靠呼吸机延长他的生命,等待着他们长期卧床后的各个器官系统废用性的萎缩衰竭。
而此刻,地球的另一面,一家研究中心,他们创造出可以根治此病的药物。然而,这种药物几时能够合法地进入中国,正规地进入临床途径,却是不得而知的事情。
若在此时,有药物代表走近你,告诉你可以为你提供这类药物,还可以提供你药物回扣,会议赞助,你用还是不用?
作为医者,我们的回答,自然是用!药品回扣呢?若不拿,它又流向了哪里?
作为年轻医生无法探究,药品回扣几时开始,又是如何扩大化,到如今,救命药、非救命药都有或多或少的回扣,它们逐渐进入医生的口袋,成为医者养家活口的方式,也或者是成为部分医者发财致富的手段。如此,便成了公认的概念——药养医。
或许我们可以再换个角度思考,从此以后,医药分家,药品从厂家出来,总和它们的专利费、原料费、加工、运输费,最后定价,用于患者身上,医者完全摒弃了药物回扣。但,似乎整个过程,医者便毫无用处。因为,我们忽略了最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和具体实施。医者要对疾病辩证分析,要对用药审视度量,要对用药途径操作把握,要对用药疗效评估判断。
那么医者的劳动所得由谁来支付,依靠几毛钱到几块钱的门诊费用(普通门诊费都是十几元,其中包括有医院设施、检查、管理的支持等等,真正到达医生手里最多个位数);另则,通过不多的几元操作费。那么以上海门诊医生为例若每天看100例患者,就算一天拿300元,那么一个月无休的总收入9000元。于是乎,全国人民满意了,医者当如此,清贫勤勉贡献。
作为医者,当真不该被金钱所束缚。那么还是谈一谈药品。一位患者走进诊室,患儿母亲开口称自己是社区医生,因所属医院七元的头孢药物疗效差,为孩子只能赶到上级医院来。临下班又见一名药物代表身影,行色冲冲,只为业绩。苦口相劝,你们公司药品好使,不必这般辛苦。答曰:依靠质量不顶用啊!
药品间的疗效差异、销售差异,造成制药企间的强烈竞争。最终,好药价格攀升,进入三甲医院。原本竞争可以促进发展,但恶性竞争却是导致大量好药下台。十多元补钙药物,如今多被味道佳、效果相同的颗粒剂所取代,是进步?
仅依靠疗效,企业就失去竞争力。
这不由地让我想到柴静的《苍穹之下》,她提到有关汽油质量问题,有企业原是想提高质量,却要增加成本,价格提升,但在市场竞争下却败下阵来,缘由是在同行里,别人在想法设法降低成本,增加业绩的时候,你背道而行,其结果只有带着良心被淘汰;甚或者,有企业为牟利行违法行迹,恰钻窗口无人管理,进一步加剧了不公竞争;对此现象,柴静走访各层管理部分,或无人受理,或无权受理,或直接拒谈,个别管理者甚至不清楚自己的权限责任。
再说回药物,药品行业间的不良竞争,归根结底,除了企业本身利益为先的基础生存法则起作用之外,便是社会所提供的竞争管理环境恶化所致。药品竞争的终末点,便是最后的出口,正是开处方的临床医生,也进一步促成了现在全国沸腾的“药品回扣”事件。
若是能够严格把关药品生产质量,节制不良竞争,合理管理药品出厂后运营;正视医者的劳动价值。又有哪个企业不愿提高自己的科研技术含量,一药成名;再到最后的医者,又有谁不愿赢得好名声,又有谁敢冒违法乱纪之险,开高价药物,拿药品回扣。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合理的管制,有专业的管理者,又有非专业的监督部门;权责清,分工明,法律兼行;最后做到“科学认知,理性分析,严谨执行”。而非是八卦记者一叶障目地奔走相告。
在当代社会,红包、回扣现象处处可见,工程、媒体、教育、医疗,正在将不正常现象合理化。
而如今却是一次次把医者推到风口浪尖,可知真理的传达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几代人的努力,而谣言八卦的传递需要的仅是轻按回车键。有不少同事在忙碌之余,写出医学科普文章,希望能够改善国民认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然而我们最该解决的当是信任和自省。若是全国人们都认为你是魔鬼,是骗徒,我们说再多也是无意。
发达国家努力创新药物、新技术的时候,我们依旧在“严格管理”医疗团队,让他们少拿红包。
回到开头,新药Spinraza,有回扣拿不拿,若是里面包含我们的技术、诊治、汗水,拿,还是不拿;若是合情合理,又该如何去拿?
2016.12.27雨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