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到莫斯科
一 上天
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二十三时。
我们一行四十人,跟着从北京专程来的朝鲜族女领队小崔,从西安登上飞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飞机,开始了俄罗斯和北欧四国游的旅途。
我们乘坐的是俄罗斯艾菲航空的i4 9512航班。在西安机场,听一个也是从北京来西安带团的导游说,我们乘坐的这个航班是旅游包机,有十一个团,四百多人。
西安机场很大,跑道很多也很长。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慢慢滑行了好大一会儿,又拐了一个弯,才突然轰隆隆地腾空而起。
已经过了半夜,空姐关闭了机上的主要光源,机舱里昏暗的像宾馆里只开着地灯的卧室。舷窗外也漆黑一片,看不见一丝星光,只有飞机尾翼上的小灯,萤火虫般一闪一闪地发着亮光。
团友们都躺在座椅上进入了梦乡,有人还拉风箱似的扯开了鼾,睡不着的也都闭着眼睛假寐。我翻来覆去的没有丝毫睡意,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到处游荡。不知什么时候,野马倦了,才闭眼迷糊了一会儿。
空姐推着小车送饮料了。我拉起舷窗上的小挡板,看见雾蒙蒙的天边已经泛起一抹红晕。接着,半个天空红了。太阳慢慢从云隙间露出一点儿红唇,忽地亲吻了一下飞机银白色的翅膀,随后给半个机身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衣裳。
天亮了。
二 落地
飞机开始下降。
莫斯科时间早晨三点多,也就是北京时间二十九日上午八点多,飞机降落在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
科伏努科沃机场位于莫斯科市西南二十八公里,是莫斯科的三个主要机场之一,也是俄罗斯经营历史最悠久的机场,从建成到现在已经快八十年了。机场由两条跑道交叉建成,每小时能起降六十架飞机。它曾经是莫斯科最早的国际机场,现在以国内航班为主。年旅客吞吐量近四百万,世界排名二百以内。
领取完自己的行李,我们来到办理入境手续的窗口。也许是时间太早吧,一排二十来个窗口只开了五六个。我们包机上的人一股脑儿都挤在这几个窗口前。这时,不知哪里飞来的航班又到了。一大群一大群的人又纷至沓来,有白人还有黑人,有老人也有孩子。其中有几个黑人妇女,每人背上揹着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婴儿,身边还领着两三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她们的行李还特别多,拉杆箱、背囊、挎包滴哩秃噜的。真不知道她们是怎么上下飞机的。
不知什么时候,原本杂乱无序、没有人管的入境处,突然冒出几个男女工作人员。他们一个个身高马大,大声呼叫着什么。我看见我们的领队跑向他们。原来他们是在找领队。
一个又瘦又高的俄罗斯女工作人员边说边打着手势,让我们的领队还有我们,跟着她往后走。领队把名单交给她。这时,最后的两个窗口里面,已经坐进去了两个俄罗斯女军人。按着名单,我们被分成两队,在窗口前的白线后面排队等候。女军人叫到谁,谁就拿着护照过去办理入境。“验明正身”后,女军人一边啪的一下在护照上盖章,一边打开旁边的电动铁闸门,放你进去。只有进入了那个铁闸门,你才算被允许进入了俄罗斯国境。
莫斯科时间五点(为了行文方便,如无特别说明,下面文中都是当地时间),我们全部进了铁闸门。从登上飞机开始,已经过去了十一个多小时。疲惫不堪的我们终于走出了机场大厅。
来接我们的地接导游是个山东小伙儿,姓杨,中等身材,偏瘦,留着很时髦的发型。手里拿杆红色小旗。他自我介绍说是留俄的大学生,在莫斯科八年了。
在路边,杨导打电话让接我们的大巴车开过来。因为接机的车多,停车费又贵,大巴只能在机场外面等。几分钟后,大巴开过来了。车是白色的,尾号是518,咱中国人最可意的数字。
装行李、上车。大巴朝莫斯科市区驶去。杨导说已经在一个中餐馆给我们准备了早餐。还特意强调说餐馆的名字叫三圣。大家问什么叫三圣?杨导卖了个关子,说到了就知道了!
三 莫斯科河畔的风水宝地
莫斯科,地处东欧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穿城而过。
公园一千一百四十七年,一个小小的居民点在莫斯科河畔建起来。以河为名,这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莫斯科。之后,如同一个婴儿,莫斯科在莫斯科河的养育下,慢慢长大,逐渐长成一个伟岸的男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
莫斯科的原意斯拉夫语为“潮湿的地方”;芬兰语为“牛渡口”;卡巴尔达语为“密林”,卡巴尔达是俄罗斯巴尔卡尔共和国。无论那种意思,都无法改变它是一块风水宝地事实。
历史上,拿破仑曾多次梦想侵犯、霸占俄罗斯的辽阔疆土;现代史上,希特勒又想一夜之间把莫斯科握在他的魔掌之中。但是,疯狂的侵略者面对这块风水宝地,只能是垂涎三尺,枉费心机。充其量,他们也只有从望远镜中,眺望一眼克里姆林宫镶满红宝石的高高塔尖。最后的结果,都是碰个头破血流,灰溜溜地落荒而去。
从大公时代到沙皇俄国、到苏联以及俄罗斯联邦,莫斯科一直是国家首都,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著名的古城,古时候曾被称为“第三个罗马”。
十月革命前,莫斯科以纺织工业而著名,被誉为“花布城市”。
莫斯科的环境优美。坐在大巴上,我们看见市区有很多原始森林。整个城市都掩映在一片绿海之中,难怪,人们赞誉它是“森林中的首都”。
莫斯科虽然是内陆城市,但莫斯科河横贯市区,接通伏尔加河,可一路进入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所以,莫斯科又有“五海之港”之称。
经过市区,我们看到城内尖顶建筑众多。导游说那是教堂。因为这些高矮不一的教堂一座挨着一座,屋顶的尖顶蔚为壮观,所以又叫它“千顶之城”。
四 梦中,红色的圣地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莫斯科也紧随彼得格勒之后,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第二年,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便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
曾经,她是世界上多少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人民向往的圣地啊!
记得我刚刚懵懂记事,总听大人们说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说莫斯科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说那里的“庄稼主儿”都开着拖拉机种地;说那里的孩子都进幼儿园、托儿所;说那里的人们天天喝的是牛奶,吃的是面包等等等等。
那时,我不知道什么是楼,当然也不知道楼上楼下。
那时,我没有见过电灯,也想象不出电是什么样子。
那时,我没见过拖拉机,心里还纳闷儿呢,
“鸡”怎么还能坐?
那时,我不知道幼儿园、托儿所,没喝过牛奶,没见过面包长什么样儿。
我只见过电话。
那时,我还没有上学。记得村里房前屋后背着书包上学的哥哥姐姐们下学回来,一人都拿一个“洋火”盒子,里面放了很长很长的棉线,从前面那家拉到后面这家,然后对着盒子喂喂地叫,他们说那是电话。
我说的都是实话,是一个曾经的孩子的亲身经历。现在,如果说城里谁家两三岁的孩子不知道电灯电话、不知道幼儿园托儿所,不知道拖拉机等等,那一定会让人笑话。可是,生在偏远山区里的孩子,不知道幼儿园、托儿所,甚至没见过电灯、电话的也不是没有吧?
前几年,我听过一个笑话。说的是我们这里一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也是有名的革命老区。那里至今不通火车。有一天,一个放羊的老汉赶着一群羊到远处去放,忽然他看到远远的山下一列绿色的火车飞快地驰过。他赶紧跑回到村里,逢人就说,他看到一个绿色的虫子趴在地上爬的飞快,还说,要是那虫子站起来跑,还不知道能跑多快呢!
听了这个笑话,我,始终没笑出来。
那时,我就有了一个梦想,什么时候去苏联、去莫斯科看看“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去喝碗牛奶吃个面包。这一想,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即将垂垂老矣之时,我终于来了!
但是,这里已经改辙移帜,不再是我当年憧憬中的那个地方了……
五 街头,蜘蛛网般的电线
导游告诉我们,围绕莫斯科市区的是一条长一百零九公里的环城高速公路,现在我们就行驶在这条路上。它曾经是一条花园公路,道路不宽,两旁和中间都是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人们叫它花路。茶余饭后,人们都在花路上散步。后来,为了缓解城市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政府出面铲除了道路中间的花坛,拓宽了道路,把它改造成现在的样子。
一路上,我没有看到多少像我们北京上海等城市那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到更多的是,道路两旁和咱们国内多年前那样的一幢幢三四层、五六层高的,火柴盒般方方正正的红砖楼房。
从外观看,这些楼房已经有不少年头了。导游告诉我们,这都是和我们国内一样的筒子楼。当年就是学苏联老大哥建起来的。不过,咱们的基本都拆光了,俄罗斯却不允许拆。这些楼虽然外观不是很美,但建筑质量一流,已经七八十年了,依然坚固耐用。俄罗斯是把它们作为文物保护的。
一路上,导游指着远处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告诉我们,那是莫斯科电视塔,曾经是世界最高塔。
我们还看到,远处的一尊火箭般的不锈钢雕塑从车窗外闪过。导游介绍说,那是加加林纪念塔,塔高一百零七米。我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加加林是苏联宇航员,是全世界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苏联“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一百零八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四万公里。遗憾的是,这也是他进入太空的惟一一次旅行。
这座塔是纪念他航天五十周年时建造的。
一路走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街小巷上空星罗棋布的电车线路,还有蜘蛛网般密密麻麻低垂的各种电线。我真担心大巴驶过会挂断几根。导游介绍说,这些陈旧的电线也和陈旧的建筑、陈旧的市政设施、陈旧的道路一样,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俄罗斯市民不赞成政府花钱改造旧有设施,他们希望政府多拿出钱来提高人民的福利待遇。政府为了疏解交通,改造市内那条有名的花园公路时,还曾遭到市民游行抗议。所以,莫斯科的市政设施,基本上都是斯大林时代所建。他们的原则是,只要能用就不旧物换新。尽管俄罗斯是个富足的国家,节约已经成了习惯。无论设施还是用品,只要坏了,脚疼了医脚,牙坏了补牙,哪儿坏了修哪儿。正说着,导游指着左边一栋红砖楼下,几个穿鲜红色工装的人说,大家看,工人正在修下水道呢!果然,他们正围在一起,一边说话一边往窨井里插着长长的竹板。
看着莫斯科,再想想我们的各个城市,规划都在官爷们的脑袋里。随便拍一下,想怎么动就怎么动,想怎么拆怎么拆,想怎么挖怎么挖!马路是裤子上的拉链,建筑是孩子手中的积木。每年、每天、每时每刻,想怎么拆就怎么拆,有多少人的血汗,在拆挖中白白浪费着啊!
大巴停在一个三角形的路口。
杨导指着马路对面不远处一面高高的深红色砖墙说,三圣餐馆到了。
我们看到,墙上雕刻着三个黑色头像,他们分别是孔子、老子和毛泽东的木刻头像。一点儿都不错,他们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圣人啊!
看来,远在天涯的同胞还没有忘了祖宗哦。
餐馆的菜品不错,份量也多。大家很快吃完饭,迫不及待地要求导游带我们去看红场,看克里姆林宫……
已拜读,望回访《灵风不满旗》
支持~~~欢迎回访~~·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来访拜读,请思想和身体都在旅行的老孟多多指教啦
回复 @心悦: 好评
看你写的这么棒!我也想去旅行啦!!
回复 @提拉米苏: 谢谢老乡!
文笔不错哦,继续加油,期待更新!
回复 @陌路逢君: 谢谢
文笔沉稳,写实状物很有风格。好评!
回复 @老春: 谢谢光顾!
旅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周游各个国家,我也只能从你的游记中自行脑补了!加油!晓梦回访
回复 @晓梦: 谢谢光顾,谢谢留言!
迁客骚人,笔尖泼墨,必成大作,文笔很好,作者还很谦虚,挺你,希望你走的更远,已为你点赞,期待更新,会一直关注,也希望你能回访《抽象战争》
回复 @森儿: 谢谢,我一定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