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波
一
这是一个地处边远的小镇,名叫钱庄。虽说叫钱庄,可没有姓钱的。据说早年这里有一个经营钱庄的大户人家,在全国各地均有商号。后来兵荒马乱,家道败落,销声匿迹了,但钱庄的名字却一直沿用到现在。
钱庄镇处于丘陵地带,四周延绵不断、高低起伏的丘陵,给这个小镇增添了几多秀丽。这里是水果之乡,漫山遍野都是果树。春天,桃花、苹果花、梨花、杏花次第开放,那起伏的山岭便成了花的海洋,白如雪、粉如烟,把这个小镇装扮得分外妖娆,恍如仙境。 这里的人们便依靠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世代以种果树为生。
铜锁一家,住在小镇的边缘地带,再往东,便是一片果园了。铜锁住的房子,已经有十几年了,那还是结婚那一年盖的。铜锁咋一看好像五十多岁了,可其实他也就是四十五六岁。岁月的磨砺,使得他看起来比一般人老了许多。
铜锁和母亲、儿子一起生活。 铜锁的母亲七十多岁了,身体多病,几乎很少出门。说起他母亲的身世,也真是可怜。她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家里从祖上传下些田地,生活没有遭受多大困苦。后来土改,她家被划为富农。父亲被多次批斗,无法忍受而自杀,母亲带着她改嫁到钱庄。改嫁后没几年,母亲便郁郁而死。继父再娶,她在孤苦之中度过了少女时代。后来由继母做主嫁给了村里的孤儿,也就是铜锁的父亲。跟着铜锁的父亲,生活虽然清苦,但随着铜锁的降生,日子也渐渐红火起来,有了盼头。就在他们享受着平静的生活时,不幸再次降临,铜锁的父亲为生产队赶马车去县里送苹果时,遇上雷雨天气,雷声惊了马,马便不听指挥地狂奔,后来,连人带车一同翻进了山沟里。那时铜锁只有六岁,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生活的境遇使她养成了隐忍的性格,常年的劳累和积郁,使得她疾病缠身。
铜锁的儿子雨生,十四岁。雨生出生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那个夜晚永远刻在了铜锁的记忆中。当雨生的哭声给这个平凡的家庭带了无与伦比的喜悦时,妻子梅香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产后大出血瞬间夺去了梅香的生命,巨大的喜悦和哀伤,差点摧毁了铜锁。但为了这个柔弱的小生命,铜锁硬挺过来了。
雨生是这个家唯一活下来的理由。奶奶对雨生的疼爱到了溺爱的地步,铜锁拼命的干活,就是想多攒点钱,让雨生受到好的教育,将来过上好日子。也许是上天对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的垂怜,雨生从小很听话,学习很努力,放学后还会到果园帮助铜锁干活,铜锁虽然非常辛苦,但雨生的乖巧懂事,给了铜锁很大的安慰。
二
也许无常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听话的雨生,自从读了初中后,渐渐地变了。以前,雨生总是把学校发生的事情,讲给铜锁和奶奶听,可现在,雨生一回家,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雨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和铜锁说话了,这是铜锁始料不及的。
已经是暮春了,苹果已经长得像鸡蛋那么大,果园里的活特别多,给苹果套袋、喷药,忙得铜锁顾不上雨生了。家里本来底子就薄,多亏这些年政策好,苹果又好卖,铜锁攒了些钱。但母亲要吃药,雨生要读书,家里还得再多攒些,将来雨生还要读大学,没有钱怎么能行?铜锁边忙着给苹果套袋,边盘算着。别人家这时候都要雇人帮忙的,但现在人工可贵了,一百元一天已经没人愿干了。铜锁打定主意不顾人,再忙几天,就干完了,能省点就省点,累点没啥。看着一树树的苹果,铜锁打心眼里高兴,今年的苹果又涨价了,按照这个价格,今年又可以赚一个数了!想到这儿,铜锁不觉笑了,他哼起了小曲,连在一旁跟着他干活的土狗老黄也撒起欢来。
当铜锁干完了一天活回到家里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母亲已经把饭做好了,可雨生还没有回来。老人家正急的什么似的,直唠叨着:这孩子怎么了,这么晚还不回家?该不会出什么事吧?铜锁也感到不对劲,往常雨生都是按时回家的,今天这是怎么了?他对走里走外的母亲说:“妈,您先别着急,我出去找找。”铜锁刚出门,正碰上了匆匆赶回的雨生。
“雨生,这么晚了才回来,学校有事?”铜锁拍着雨生的肩膀问道。雨生已经长得和铜锁一样高了,嘴唇周边,也有了黑色的茸毛,铜锁意识到,雨生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他眼中的那个小孩子了。
雨生甩了一下肩膀,摆脱了铜锁的手,理也没理铜锁,就进了家门。铜锁楞在那里,不知怎么好。奶奶迎了出来,伸手想帮雨生取下书包,雨生想躲奶奶,书包一下碰到了奶奶的身体,她趔趄了一下。铜锁慌忙去扶住,才没有跌倒。累了一天的铜锁,看到雨生这个样子,心里有些生气。但他强忍住,对雨生说:“到底怎么回事?”雨生把书包扔到椅子上,白了一眼铜锁,嘟哝了一句:“问那么多干嘛?”“你”铜锁举起手来,想打雨生,被母亲拦下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赶快吃饭吧,都凉了”
雨生匆匆吃了几口,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了。奶奶轻轻叹了一口气:“孩子可怜啊,从小没了娘,别跟他一般见识。要是他娘还活着就好了,他有什么心里话可以跟娘说。他八成是心里有事又不愿跟我们说,这可怎么是好啊!”
铜锁吃过饭,也早早躺下了。虽然已经很累了,可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想起了妻子,眼前又浮现出那个娇小俊俏的身影。这个身影,曾多少次在梦中出现。铜锁看着虚空,眼睛顿时模糊起来,泪水早已蒙住了双眼。“梅香,你在哪里?梅香……”
三
梅香和铜锁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两同岁,上学时是一个班级。只要有男生要欺负梅香,铜锁一定会狠狠地教训他们。那时,镇上经常放露天电影,地点就在学校的操场上。为了能占到中间的位置,铜锁一放学就用砖头占一块地方,然后坐在那里直到梅香吃完了饭,梅香总是先回家吃饭,然后拿上一些好吃的带给铜锁。有一年,学校除四害,要求每人要打死十只老鼠,然后把老鼠尾巴上交。梅香从小怕老鼠,哪里敢抓?铜锁就做了一个小夹子,放在老鼠洞附近,然后放上一点粮食。用这个办法,攒够了二十只老鼠尾巴,替梅香完成了任务。在梅香的眼里,铜锁就是她的保护神,只要有铜锁在,梅香就会感到特别安全和自在。
铜锁家里穷,母亲又有病,那时已经包产到户了,家里没有劳动力,是万万不行的。铜锁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的情况已经不允许他再读下去了。就这样,他读完了小学,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读书已经成了奢望。梅香读了初中,虽然不在一起读书了,但梅香还是经常到铜锁家里帮忙照顾铜锁的母亲。每当梅香去童锁佳,铜锁母亲总是说:“要是我们家铜锁娶了梅香这样的姑娘,那该是多大的福气啊!”听到这些,梅香总是羞红了脸。
转眼间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梅香初中毕业也没有再继续读书。一来梅香想早点帮父母干活,二来也可以帮帮铜锁。梅香有个哑巴哥哥,老大不小了也娶不上媳妇,梅香的父母整日在为这事发愁。恰好邻村有一家也是这个情况,哥哥有先天性心脏病,他们愿把女儿嫁给梅香的哑巴哥哥,条件是梅香要嫁给他们患先天心脏病的儿子。梅香的父母知道她和铜锁从小要好,但如果错过了这门换亲,哑巴儿子恐怕要打一辈子的光棍了。为此,梅香的父母经常在梅香面前哭泣。梅香开始坚决不同意,但看到父母为这事添了白发,流干了眼泪,她心软了,心一横,就答应了父母。这事让铜锁知道了,他明白梅香的选择,因为梅香太孝顺,不愿让父母为难。但铜锁也知道,自己恐怕也要打一辈子光棍了,因为在他的心里,除了梅香,他不会娶任何一个人的。
梅香出家嫁了,两家同一天嫁娶,这在当时也比较常见。这些姑娘背负着家族的重任,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其中苦楚,只有自己最清楚。梅香出嫁一年后,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丈夫病故,梅香回了娘家。幸福的大门终于向铜锁打开,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梅香嫁过来后,悉心的照顾铜锁的母亲,操持家务,很快盖起了新房,铜锁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第二年,梅香有了身孕,铜锁母亲整日喜滋滋的,自己终于可以当奶奶了!一家的日子沉浸在幸福之中。
梅香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行动也越来越不便了,但她还是忙里忙外的操持家务。一天傍晚,她突然感觉肚子疼,是不是要生了?她赶紧叫铜锁带她去镇医院。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一个闷雷,紧接着,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铜锁顾不上那么多了,推出自行车,为梅香披上雨衣,就出发了。好在医院不远,到了医院,值班大夫说快生了,要马上进产房。梅香进去了,铜锁在门口焦急地等待着,医生忙进忙出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铜锁拉住一位护士问怎么回事,护士说可能难产,就急匆匆地进去了。过了好一会儿,医生出来问铜锁,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铜锁一听蒙住了,他一下子跪倒在地,抱住医生的腿,说:“帮帮我们,医生求你了,帮帮我们!”忽然听到一声婴儿的啼哭,铜锁高兴的喊着“生了,梅香,没事了!”这时,护士神色凝重,匆忙进出,听见里边有人喊着“血浆,快,血浆!”铜锁预感到一定有什么问题了,他哆嗦着走到走廊的窗前,呼喊着:“老天啊,救救我们吧!”窗外传来了大雨的哗哗声,大风突然把窗户吹开,夹杂着雨水,打湿了铜锁的脸,和着泪水,铜锁再次跪下来,趴在地上:“老天爷,救救梅香,救救梅香吧!”
一切已经无可挽回了,梅香产后大出血,已经快不行了。刚才的小护士过来叫他赶快过去。梅香脸色苍白,已经说不出话来了。铜锁拉着梅香的手,抚摸着她凌乱的头发,说:“梅香,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别怕!”梅香紧紧抓住他的手,用尽了最后的力气,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把~孩~子~拉~扯~大!”说完便咽了气。铜锁紧紧抱住梅香,仿佛要把梅香包进自己的身体里,嘴里喃喃地说着“梅香,我们回家,我们回家。”
加油老同学!坚持就是胜利!😀👍🏻
作者对雨生青春期男生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表述的非常到位和感人。仿佛看到了身边一个个活脱脱的雨生,吸引着我看下去,这样的故事是每一个六十年代的父亲都感受过的!
回复 @华元: 谢谢大哥鼓励!
真实感人,赞!
太令人感动的文章了,作者文笔优美,思路缜密,生活阅历很丰富,读了以后很是感动,现在这样的事真是很多的,很现实的,值得家长和学生看看,大大的赞👍👍👍
回复 @霍思燕: 谢谢鼓励!
作者写的太棒了,思路缜密,文笔优美,让读者非常有共鸣,写出了当下的现实。完美!
回复 @保时捷: 谢谢鼓励!
贴近生活,给人启迪,值得大家读一读。
回复 @云雾: 谢谢,我会努力的
写得太好了,深有感触。想起高中贪玩儿的时光。
确实棒棒的,加油
写的太好了 ,难得的好作品
作品很棒啊!加油!佘
回复 @编辑部: 谢谢老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