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毕业离校没剩多少日子了,不少同学已经开始拍照留念,时常能看到不少徜徉于校园摄像摄影的莘莘学子。
这日,辛安娜如往常一样,形单影只的一个人在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之间晃荡。
生日当天,异常的伤感潮流,风起云涌。晚饭过后,想电话约魏子涵,想跟导师通电话,却发现手机停机。她抓狂了,这破手机也跟自己对着干。
一个人吞噬着孤独和苦闷,不知觉地走到图书馆前面的马路上,一首声嘶力竭的韩语歌曲把我的所有心绪都吸纳过去,辛安娜竟然未留意左侧不到两米距离的大巴校车,好险就撞上了。她冒汗的难过,又遗憾为何车没有撞到。寂寞苦楚的日子,希望它早点过去;经过盘点的苦闷,希望它早点烟消云散。辛安娜百无聊赖,到了教室,写下这首纪念23岁诞辰的小诗:
《莫名的感伤》
人生之书翻到二十三页,不自觉得心生凉意。
生活似乎没有色彩,尤其寒冬的冷韵难以尽述。
没有阳光能将心头的痛楚更迭,没有微笑能把脑际的悲伤代替。
为何每一种选择都如此的不忍回顾,却再也无法安置另一种完美?
短而无救的美梦,无影无迹;却总在心底遗留下伤痕。
有时痛得掉不出一滴眼泪,有时触动神经让我泪流满面。
沉默得好似夏雨前的静寂,隐忍得好似怒吼的雷鸣。
狂风从山那边刮过,其实山不是山,只不过是我没有爬到山顶罢了。
风知道山,因为风从山那边吹来。我不知道山,因为我伫立山脚不动。
大雨终于倾盆而至,感伤的水珠晶莹剔透却掺杂着悲切。
我迷蒙中瞥见希望从身后坠落,隐匿得残忍。
伤感之极。之后,一切重回静默。
好像苍穹裂了缝,阳光被寒气赶走。
手机捏得出汗,却不知谁的号码可以拨出。
疼痛之殇,手脚冰冷,牙齿却依旧咬住下嘴唇。
嘴角依旧可以扬起椭圆的弧度,风过,泪痕干化。
忽而,明白了人生究竟是什么。
莫名的感伤,唯有自己慢慢品尝并淡忘。
毕业前夕,还有一件真正开心的事,让辛安娜欣喜若狂。那就是,辗转联系到了自己最心爱、最心仪的作家——张炜。
“一棵棵树就是这样生长的,它的最大愿望大概就是一生紧抓泥土。”对于山东作协主席张炜,辛安娜至今未见其人,却于话筒之中闻其声,进而想其文,直到让其文进攻到自己灵魂。树没有了泥土,根本无可抓获,根只剩下枯死之路可循。更何况人?文坛跟进到现在,鱼龙混杂的格局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袭来。“作家”作为一个指标,包含的条件太多了,它几乎变成了一个形容词。作家托尔斯泰、作家屠格涅夫、作家鲁迅、作家张炜……它包含的条件太多了,一个人的心灵、气质、才情、知识、著作等等,仅仅理解为职业,则太显单薄了。事物多则泛滥,滥则不优,这是基本常识。可是,媒体却不管,媒体任何时候都不会放过任何炒作的机会,推出作家文怀沙,又“干掉”文怀沙。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正值毕业论文的攻坚时刻,辛安娜辗转联系上了张炜,与他展开了撒网式的聊天,张炜随意谦逊又真诚的风格,比辛安娜预想的要“作家”得多。
借问作家何处有,请看“鲁地”张炜文。他的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直击灵魂,人物压抑的让人难受,苦难的忍受度完全超乎意外的让人战栗。散文《我的田园》、《融入野地》优美、深刻的就像品味着离别前的母校,不论怎么看,都是最难忘最好看最喜欢的那个。
张炜一直低喃道,“一个民族是不会有太多作家的,正像产生不了太多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一样。”现在到处都是“诗人”、“作家”、“艺术家”,满街都是“伟大”、“经典”、“著名”……这样泥沙俱下的特殊时刻,文学在向下走,作家在泛滥地向外面涌,有良心的真正作家在焦虑地呐喊,时代没有了尺度,没有了矜持,也没有了起码的严整性和庄重感。时代沉郁着,作品喧嚣着,作家虚浮着。现在真的到了学者型作家稀少短缺的季节。作家一味地违背原则去炒作,媒体不刨根问底地去再炒作,文坛乌烟瘴气的让人难以喘息。老作家在残喘着走出来,青年人被迷障阻隔很难走近去。
在大城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日益增多,真正作家的天空越来越铅黑色了,这是人喘气的地方?可是,你不喘,又躲到哪里去?或许,文坛会渐渐蜕变,终将重演类似30年代孤岛上海的孤岛悲剧。
一个作家连活下去的条件都没有了,全部心思都在创作上,这太“堂吉诃德”了。不过,路还是要走。文坛如何突围出虚浮的乌烟瘴气?写作,坚持原则地写作。张炜的原则就是真实地写作。他告诉年轻人说,读者总是能给作家很大的鼓励,但是作家千万不能为了取悦读者而写作。张炜太尊重读者了,他相信——尊重,就是送给他们更真实的东西。这份真实会让人记住尊重人、爱人的重要和必要,并记住人道。于是,他送给了我们田园般幽静、野地般的稳定,希望从此启航。
在今天,在浮躁、炒作的年代,在互相用假话取悦、用投机去盈利的世态中,一个坚持原则创作的人不知该如何生存。有人说他不喜欢张炜,这当然不奇怪。翻一下张炜的研究资料,浏览下Internet上与他有关的文字,你会发现批评、讨厌他的人很多。因为这个世道就是如此,因为张炜他敢直攻文坛诟病,他愿直面文坛的疾患。这样的作家,总会被一些世风浊浪中的“赝作家”所排挤。
不是任何人都敢学习张炜的,正如不是所有的人都敢学习鲁迅一样。其实他们的精神,只要学习到了百分之一,就足以担大任。辛安娜心中一直崇拜鲁迅,行动中也一直学习张炜,与张炜同进。可令人痛惜的是,现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有限——很多人不是不愿学习真作家,而是不敢学习。辛安娜不敢说自己有勇气始终学习,并一生实践着张炜等作家的行为。因为他们太伟大了,他们经历的苦难太深刻了……实际上,只要写真实,写真实的状态,就必须要写一种“难以走出”——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折磨到了一个度上,一个家族被折磨到了一个度上,有些因素就会渗入他们的血液。未曾经历的人怎么都理解不了。文坛、部分作家都病了,药膏在哪里?解救之路在何方?张炜早已给出了答案——融入野地吧,大自然会给出所有的答案。
毕业那年3月11日,辛安娜清楚地记得,自己拨通了电话,开始与张炜老师谈论就业和当今文坛的怪现状,这种经历无论如何都难以忘怀。
辛安娜在电话里,说道:“张老师,知道您一到春天就进入了特别忙碌的时候,打扰您真是不好意思哦。”
电话那头出现了谦逊的声音,张炜笑呵呵地说:“没有关系哈。安娜同学,你的工作如何了?听说你想应聘《读者》杂志? ”
安娜不好意思了:“张老师,实不相瞒,就在昨天我的工作已确定为公务员了,我考的是公安分局一名刑侦人员。不过,前段时间去了北京一趟,倒是见识过《读者》杂志的面试场面,那个舒适、交心的文风和氛围,我特别怀念。甚至很希望进入杂志社,尽管它在甘肃兰州。因为我内心忘不了那份文学世界带给我的震撼、欣喜甚或哀愁,也忘不了各个主编那耐人寻味而又诙谐随和的言谈举止。”
张炜意味深长地说:“小辛,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不过,当下年轻人都热衷于公务员工作,它确实是很吃香的一份职业。听到你这样的思想,我想到了最适合现在的你的一本书——《艾略特传》,非常建议你去阅读一下。很早以前我的朋友从淘宝网上购买了最后一本,我拿过来阅读,发现它比较破损了。因为它没有再版,可能比较难以找到,你到学校图书馆好好寻觅下,很有用的一本书。哎,艾略特这个伟人他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的银行工作,而同时他的写作、他的事业也如火如荼的,所以,在处理生活工作和事业理想的关系方面,他是个高明的大师。”
由此谈开来,张炜继续说:“小辛,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对社会的阅历是第一位的,阅读、写作是第二位的。读书是很重要,社会阅历也很重要,年轻人要让生命意志来摩擦现实生活,这样才会写出好的文章。”
“嗯,我明白,我会牢记的,张老师。”辛安娜认真地听着,生怕错过一个字。
……
……
辛安娜感叹着说:“张老师,我感觉时间过的好快,与您的谈话,每次都会触动我的文学神经和人道情怀,激发我对文坛、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心。谢谢张老师!”
张炜笑着说:“小辛,不要客气。还是哪句话,工作的问题和事业的选择,要站远些来看。我个人认为,工作现实与事业理想的差距越大越好,为什么呢?它可以从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角度给你巨大的启示。一直待在校园,未免思考问题的方法太相似了,你需要从陌生的生活角度来看世界,因为这样有助于你理解文学、理解事业。文学太庞大了,一直待在校园的人反而最有可能距离文学很远。总之,你要开始慢慢思考“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记住,如果你真的喜爱这个事业,不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你都不会丢掉文学的。”
结束通话后,辛安娜激动得有点睡不着,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有这么大的意义。不错,文坛生病了,社会跌倒了,是年轻人该奉献一些什么的时候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饰的炫耀,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山东作协主席、专业作家、爸爸一样的智者张炜给自己的启示。足矣,一切足矣。从此,我疯狂地想要攀登思索的岩壁,不论它有多么崎岖艰险,我都义无反顾。慌乱而喜悦的震颤,一时竟让辛安娜不知如何才能安静下来。
后面的路还很长,辛安娜已经决定,将会让灵魂作业与公安工作忙碌充实自己的每一天,一丝阳光开始投入她那曾经潮湿、晦暗的心田,种子萌芽的热念正在燃烧。等待着,等待着,戈多应该就要来临了。一切都会到来的。
对于辛安娜来说,人生的窗户真正打开,她即将走出心灵的地下室,迎接未来的曙光。电话放下后,她奋笔疾书,只花了十分钟,一首小诗已跃然纸上:
《窗户打开之后……》
窗户是美的,
人间的景致全镶嵌在窗中。
镶着星星,镶着月亮,
镶着春天的梦想。
佛说,眼睛是心灵之窗。
心灵的窗户未打开之前——
母亲和孩子之间代沟横亘,
恋人之间隔阂摩擦日升。
心不能歌唱,爱不能细语,
白天比夜晚还要平静,
夜晚比白天还要凌乱,
曙光和夜色染黑了瞳仁。
敞开的窗户如睁大的眼睛。
窗户打开之后,
芳香沁脾,清新洗脑。
瞳仁里装满了曙光和白昼。
瞬间的喜悦湿润了心灵,
咸咸的液体如两行清流从窗中淌出。
打开的窗户是美的,
含泪的清醒是真实的。
清醒的成熟是永恒的,
窗外的晴空是无云的……
几乎将笔者年轻时期原创诗歌的一半,都用在此小说中了。希望得到批评斧正。继续创作中……
贴近生活,构思清晰,,很棒,加油!
看情节好曲折,得空细细拜读。加油。
很不错,很励志,很真实,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很喜欢,希望更新,加油
很不错,很励志,很真实,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很喜欢,希望更新,加油
回复 @太平之阳: 谢谢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也很喜欢你的文章,期待有机会多交流
《老辛家的复活》,将成为一本拯救之书,一本信仰之书,一本永不畅销但永不过时的书。我选择了用虚构来讲真话,用文字来激发生命活力。了解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不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我只是想借此为现当代的农村留下原汁原味的“触感”,为当下的公务员、律师行业提供一些真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