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那座北墨尔本的古宅

  这是一幢位于墨尔本城北的古宅,已经很老了,确切的年龄无法可考,至少有一百五十岁了。墨尔本城北有片老城区,它是其中的一幢。从落成的那天起,它就一直默默地耸立在那里,眺望着港湾,迎送每一天的日出日落,抵挡住从海上掠过堤岸的风,守卫着墨尔本城的宁静美丽。

  古宅盘踞在离唐人街不远的黄金地段,一幢赭红老砖砌成的二层楼房,它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像一个垂暮的老人,不再被人注目和欣赏。它的前面是拔地而起的新式高层建筑,五星级酒店,时髦的玻璃墙闪着浅蓝光泽。四周都是一些它不认识的现代派样式、流行的风格。这幢大宅,和它同时代的那群老屋,曾经是骄傲的、高耸在港湾的坡顶。现在老了,低伏下身躯佝偻下腰,一副自惭形秽、退避三舍的不屑模样。

  在漂泊的岁月里,我曾在这样一幢古宅里住过半年。那时我就像一只渺小的寄居蟹,蛰伏在一只年代久远的空贝壳里,因为有我的韧性,使它有了历久弥新的存在意义。老屋的主人早就不在了,他的后人也不知去了哪里,现代人不愿在这房子久住,年轻人更不愿在里面安家落户,都住到更新更好的房子里享受快节奏的人生了,只有我这样的无根一族,暂时在墨尔本落脚的新移民、打工仔、留学生,偶尔会光顾,寄老屋篱下栖身一段日子。

  我租住的这间卧室,是带壁炉的底层房间,有老式的烤火的壁炉,长长的百叶窗,对着后院的一片青枝绿叶,冬天的阳光斜斜地照着,所有的物体如静物画般宁静而安详。美中不足是它过于陈旧,天花板和四周的墙壁都积蓄了百余年的灰蒙气息,屋顶的鸟儿传递着历史的蜚短流长,门前的暗绿色铸铁花饰围栏也是金属遗迹,坏了再也配不到。那厚重的木门上,有菊花状的铜质底座,把手式的扣环,磨掉的油漆下露出细细的光亮,穿越时空,被我,一个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啪啪扣响,那是一种穿透百年沧桑的声响,沉达我心底,令我暗暗吃惊。在没有电子门铃的十九世纪,当这门环扣响的时候,也一定会听到屋里的女主人,踢踢跶跶地跑步来开门,迎接丈夫回家吃饭,该是多么的高兴和热闹。

  生命在延续,生活像一本看不完的书,古宅已几易其主。我推测它始建

  于淘金时代,赚了第一桶金的人,开始涌入墨尔本城,在城北靠港口很近的地方,逐渐盖起了这些古典的、维多利亚式的小楼,一幢一幢,成了当年的时髦,甚至是墨尔本的一大亮点。不能说是豪宅,但也称得上风流一时。我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拧亮灯开关,顿时昏暗的屋子亮起柔柔的温暖的光。100多年前,是谁的手,每天拧开,又关上它。纯铜的开关设计别致,像一只精致小乳房,金黄锃亮,乳头上下,灯光明灭。我的手指在那隆起的金色上滑移,摸到隔世的另一种生活,下意识中想找回什么,又什么也找不回。以前在老屋生活过的人,他们的婚姻与爱情,出生和老死,种种爱的声音和气息,都被老屋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吸收,成为这房屋的一部分,深藏而不露痕迹。睡在这样的老屋里,我从未经历的梦便常常出现,有个叫玛丽安娜的少妇,貌美如花,会在梦里和我对话,说起后院草莓的事,而那晚,我刚好盖着一床有草莓图案的被子。

  古老的房子总会令人有种莫名的怀旧思绪,有意无意地去寻觅它的过往和神秘。有一天我在后院的一颗树干上,找到一道深深的斧印,旁边刻着几个字母:J·M,7岁。谁是J·M,他还是否活着。那道印痕已随着树长到12米的高度。我还在一块破旧的门板上,赫然看见“1870”的字样,它的楼梯踏上去“嘎吱……嘎吱……”地作响,上下推拉的双层玻璃窗,不是推不上去,就是拉不下来,它的隔音效果也已退化,楼上人的脚步重了,就觉得天花板快支撑不住……这幢变老了的房子,就像玛丽安娜的那只洁白细嫩的手,一天天变成青筋突起,布满色斑和皱纹的手背,走进老屋,就是走进了他们的身影里,坐在房间看书、写字,也是重复着一个古老的姿势和动作。同样,时间也会把我的某种气息,吸附和浸入到房间的四壁,天花板和角落的缝隙中,和先人们融为一体,被尘埃封闭,被后来的人重叠。

  隔街的一条大路上,百年老电车依然传来“叮当……叮当……”的行驶声,仿佛是古宅的招魂曲。教堂的尖顶直刺蓝天,像远处的一座孤岛。夕阳残照的傍晚,老屋斑驳、赭红的砖墙有些温暖,被一种乡愁笼罩着,像是无声的叹息。又像是一张风华一时的老照片,水渍风漫,年久色衰,慢慢地泛黄,进入了人生的晚景。它保留着一个年代的记忆,见证了一部门换星移,魅力与美丽相继流失的历史。

  墨尔本城北的古宅,令我感受到一个时代谢幕者的惆怅。但在我眼里,它比城中心当代28层国际主义风格的办公楼更富有墨尔本的味道。或许,我的惆怅是多余的。百余年的古宅不曾改变,它在坚持中守望,并且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

  2007年6月 Melbourne

评论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情深句美意境幽,已点好评!欢迎关注愚作《天云诗钞》及《天云诗钞》(第二辑)。梦中神话,与你万世相约!


  • 蛮不错的文章。


  • 带有淡淡的忧伤,适合在黄叶飘零的秋天午后阅读。文人得情感都散落再文字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