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卉如 《精彩的世俗》

  赵卉如

  精彩的世俗

  多种多样的生活在上海这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中不停歇地演绎着。让我印象深刻的很多瞬间,不是在流光异彩的外滩感受到的。外滩、南京路,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与奢华咫尺相隔,但可望不可即。但在古色的弄堂,在小小的咖啡店,在一个赶地铁的早上,我们却可以发现更加亲切,传递着意义的生命力量。与陌生人的邂逅,让我受益良多。他们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讲述着平淡中的精彩。

  (一)精致的咖啡店服务员

  14年,我在博览中心做翻译兼职时,与一位咖啡馆的站台有过10天的接触。在她的身上,我知道了普通的生活中如何做到优雅有度。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她的声音。很清晰,没有杂质,有底气,但又不浑厚,听起来很悦耳。10天,我们穿着统一的宽松的工作服,可还是遮不住她略显苗条的身材。在打量她的时候我发现她对细节很留意。微卷的黑色浓密短发,但没有一丝毛躁。脸上虽有少许的斑,但皮肤很白净细腻。聊天的时候,她说自己已经40岁出头了。耳饰、项链、手链是成套的,是比较传统的样式。白银色的载体上分别镶着几颗钻石般的装饰。感觉她戴了一些时候,我想这应该是结婚时的礼物。但依旧很有光泽,亮钻也是闪闪发光。我们规定要穿白色的鞋,她穿的是一双橡胶底的平跟软面鞋。鞋头有着一点纹路装饰。我知道那是特别舒适的鞋型。

  每天早上她都会带便当来吃,隔两天就会换一种式样,花卷、寿司、海带、炒饭等。一次无聊的时候问她,做这些,早上要多早起来呀。她很平静地说到,我老公每天早上给我做早餐。

  每天站台,从早到晚,几乎不休息,她说,在咖啡馆里站惯了。看着我,说道,女孩子要学会吃苦。我做事总是有些着急,她每次看到,都会过来,边告诉我不要着急,边和我一起做。

  这只是一个朴素的咖啡店营业员的生活剪影,能感觉到她的知足和幸福。她对细节的注意,正是生活热情的释放方式。这样的精致,感染着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二)夕阳下的母女

  12年刚进大学,还在参加军训。军训快接近尾声的一个傍晚,夕阳还留存着小半边面容,把仅剩的金光专情地洒在草地上。我好不容易在这时感受到闷热中夹杂的一丝清风。这时,夕阳里出现了一大一小的两个背影——母女俩。两人穿着母女裙装,妈妈很开心地看着女儿,女儿好奇地指着前方,突然跑了出去,妈妈看着女儿向着阳光颠颠地跑去。

  这只是一个场面,并没有很多故事情节。只是母亲和孩子晚饭后的散步。可那时,我在想,自己怎么不是画家,画家怎么没有捕捉到这一细节,在纸上勾勒出眼前的画面——夕阳下的母女。

  (三)拉小提琴的男子

  我想起自己之前在微博里看到的一条国外地铁讯息,一位乘客为哭个不停的宝宝拉提琴,宝宝转哭为乐。没想到自己在14年“五一”的晚上,与同学兴尽而归,在地铁上看到了类似的场面。在我昏昏欲睡的时候,听了一段琴声。开始以为是乞讨的人随身带的音响。声音越来越近,和往常听到的还很不同,悦耳轻快的世界名曲。抬头一看,是一个小伙子在非常投入地拉奏,时不时特意在某位无精打采的乘客面前停留一下,意图帮他战胜困倦。

  这个别样的举动自然是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很多人投去欣赏的目光。他的背上贴了一张纸,是他的微博号。为着小伙子把自己推向这么“广大”的舞台的勇气和出色的技艺,不少人好奇地掏出手机拍了下来。

  更让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晚上,差不多那个时候,我坐着另外一条地铁线。在某站停靠开门时,站台上传来了熟悉的声音。

  他这样的坚持,和敢于挑战自己的行动,一定会为他的梦想助力不少。

  (四)“自食其力”的乞丐

  14年10月,还是在地铁上看到的,一位乞讨者。职业乞讨者总是让人嗤之以鼻。但他却“很受欢迎”。他双腿截肢到膝盖以上。扶着柱子穿梭在大家站立的缝隙,腰上挎着一圈很有名的一个牌子的餐巾纸,喊着“一块钱一包”。不时有人递去零钱,他接连说着“谢谢”。这也是这么几年来,我第一次有愿意“捐”钱的冲动。

  (五)旁听《诗经》课的八旬奶奶

  14年的秋天,我在听一位在《诗经》研究领域非常出名的教授的课程。第二次课,我发现第一排的边上多了一位年迈的奶奶。开始只是觉得有些奇怪,但并未多留意。可接下来的几堂课她都在那个固定的位子上,偶尔还和教授交流一下。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五次课,我特意提前一些时间到教室,坐在第一排的中间靠边的位子。她还没来。过了一会儿,听到旁边有人问了一句,我可以坐在这里吗?抬头一看,还是那位奶奶。我很高兴地点点头。我还没开口,她开始问我桌上摆的一本书的内容,话题就这样铺开来了。我的疑惑也有了答案。她介绍自己以前也是大学老师,不过是教工科的。惋惜地告诉我,他们上学的时候,对专业有一种误解,觉得只有学理和医学才是最好的,其他都是“下品”。后来,发现文学艺术有很大的魅力。但上班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很难得去听这方面的讲座和课程。她的脸上突然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表情,正如同她紧接着讲的话,现在退休了。我就每天到大学“蹭课”。然后,开始得意地给我推荐她听过的很多含金量很高的课,文学院的、美术学院的,等等。此时,我心里也不禁感叹,怪不得年近八旬的老人,气色这么好,有着文化的浸润。总是有着舒朗的笑容,脸上虽有岁月刻下的斑迹,但沧桑之外更多的是活力和阳光。

  接下来的5次课,我们都坐在那两个固定的位子,奶奶做笔记的认真促使我更加专注。那门课,对我而言,因为老奶奶,变得更加特别。最后一节课,我意识到奶奶要继续“奔赴”其他课程了,有些不舍。而奶奶,赠予我的两字,为我前行的路上增添一份动力。

  善良的奶奶,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在上海的“快节奏”中,在地铁等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其实有更多机会去发现丰富多彩的性情。生活是“快节奏”的,但我们自己可以在“快”中“慢”下来,捕捉很多打动感染自己的瞬间,让琐碎的世俗生活变得精彩,充满希望活力。

评论
  •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