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一)
我曾写过几篇关于老屋的文章,然而在外求学中,辗转奔波,大多已经丢失了。今天,再次想起我那故乡的老屋来。
老屋是爷爷年轻时费尽毕生心血修建的。或许爷爷这辈子做过的最伟大的事业莫过于修好了自己的房子,把几个子女养大成人吧!在那样的年代里,对于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儿来说,凭一己之力修起一座房子,自立门户,延续家族的血脉,是多么伟大和不容易的一件事儿啊!
老屋屹立在那里已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它目睹了一个平凡人的艰辛和坚韧;见证了一个家族的成长;看到了人世的沉浮和岁月的沧桑!
老屋是爷爷成家后所立下的业,父亲出生在这里,我也出生在这里。在这里,有了一个家,更有了一家人。父亲在病床上嘱咐我:
“将来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你的根在这儿,也不要让子孙忘记根在这儿!”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老屋就是根的所在。
老屋有着典型的大巴山民居特色,这里崇山峻岭,连绵千里。民居散落在群山之间,宛如散落在地上的明珠。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景象。
老屋建在半山腰一块平坦的位置。这儿是一个大院子,有十几户人家,因为大部分姓“佘”,所以又叫做“佘家大院”。院子周围是一片层层叠叠的田地。院子背靠着大山,面对着大山,坐落在大山的怀抱里。公路从院子下面蜿蜒而过,由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连接着。公路边上有一所小学。我们唤作村小。
老屋面朝西南,是传统的木结构房。青色的瓦,灰色的墙,一看就是饱经过风霜的洗礼。只是多年无人照看,已经没有当年的风采了,不过越发的具有岁月沉淀的厚重感。
老屋旁边有一片树林,全是杜仲树,是特意载的。杜仲是一种中药材,过去栽杜仲是为了卖钱,现在杜仲已经长很大了,不过一直都还留着。
夏天的时候杜仲树一片茂密,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照在地上,像一个个明亮的脚印。知了躲在树枝树上,嘶哑着嗓子歇斯底里的呼喊着,一群知了齐声合唱,深情演奏着这这一首富有激情的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这热闹的场景中,慵慵懒懒的睡一个午觉。一觉醒来,日已西斜。
屋后有一丛芭蕉,硕大的叶子,像一面面巨大的扇子。除了观赏外,还可以用作他用。比如母亲蒸包子馒头时,就会在下面垫一层芭蕉叶。芭蕉的杆还可以做猪饲料等等。不对度于我来说,我最喜欢芭蕉的样子。又大又绿的叶子和周围的植物都不一样,单凭这一点就和周围的植物区分开来。下雨时,雨水打在芭蕉页上,发出清脆的声音。静坐窗前,看屋檐上流下来的水,看打湿的芭蕉上凝聚的水珠,晶莹剔透。即使身在故乡也难忘此情此景:
北国清秋轻来早,一朝清寒甚一朝。
若是蜀中秋雨时,临窗醉卧听芭蕉。
屋后还有一片菜园子,一年四季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菜,像一个大宝库。母亲种菜的时候我喜欢帮忙,母亲告诉我怎么施肥,怎么丢种,我就一一照做。过一段时间,菜就长出来了。母亲摘菜,我也摘菜,每天早晨和傍晚我都喜欢到菜园子里看一看,顺便把菜摘回家。
番茄熟了,红红的,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又酸又甜,看着都营养健康。黄瓜成熟了,摘下一根,直接生吃,脆脆的,清清爽爽……一边吃一边走回到家里。
菜园子周围种满了果树。杏子、桃子、梨子、樱桃、苹果,核桃、柚子、橘子等等。春天,下过几场雨后,杏花和桃花就开放了。粉红色的花瓣开满枝头,像姑娘的红晕的脸蛋。总会想起一句搭不上边的诗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梨花也在这个季节开放。白色的花瓣间,几片嫩嫩的绿叶点缀,画龙点睛般美丽动人。像一位素衣白裙的少女,风姿绰约,洁白如雪。微微闭上眼,想象梨花正在开遍整个世界,洁白的花瓣铺满了大地,白色在不断的蔓延,蔓延。真有几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蝴蝶是春天的女儿,穿着漂亮的花衣,漫步在鲜花的怀抱。这儿瞧瞧,那儿看看。翩迁起舞,美若仙子。
蜜蜂是春天的儿子。“嗡嗡嗡”的飞来飞去,忙着采蜜,勤勤劳劳,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忘使命。
果子还没成熟,过路的人就在望了。看着让人嘴馋啊!
屋前是一个小院子,在我们那里又叫做院坝。是一块空地,父亲请人用石头铺了一层。农忙时晒粮食,平日也好在院子里玩。院子周围我种了很多很多的花,尤其是水仙花。洁白色的小花,黄色的花蕊。秋季开花,夹杂在绿叶之间,围绕小院开满整个圈。低调的美丽着。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继续写哦!
情感真挚,叙述从容。这部书好!
加油!好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