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残垣说沧桑・ 在上海南市区小北门大境路一带,可看到一座残庙遗址和城墙颓垣残 迹,这里就是今天被保存下来的一段上海古城墙。吊古怀旧,可以知道上海 “筑城”和“拆城”的一段历史。 上海设县始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公元 1291 年),过了 260 多年,至明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 1553 年)上海才开始建筑城垣。明代中叶,上海商肆发 达、人口稠密,沿江一带船舶往来,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中心。江浙沿海地 方不断出现倭寇偷袭骚扰,仅在嘉靖三十二年四至六两个多月间,连续 5 次 遭到倭寇大洗劫,烧杀掳掠、焚毁民房,县市几将半成焦土,损失极其惨重。 在此紧急时刻,只有建造城墙防御,才能保障县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就 在这年九月动工,昼夜不停,到十一月仅 3 个月时间便修筑完成。城周长 9 里、高 2 丈 4 尺,设 6 处城门,即“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 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西 门);“晏海门”(北门)。另辟三处水门,分别跨在肇嘉洪和方浜之上。 城上开有 3600 多个雉堞,两座敌楼。环城开掘城壕长 150 余丈,广 6 丈,深 1 丈 7 尺,外与黄浦江、内与大小河浜全线贯通,通接湖汐。自此以后,倭 寇多次来犯,直逼城下,却始终没能侵入城池。可见,明代的城垣维护了上 海的安全。 在此以前,旧籍记载上海曾有过不少城堡,多是规模不大的土城,大多 分布在上海所属几个县地,如在金山县境内的周代康王城,在松江县境内的 梁代的前京城等等。在上海本土最古老的城垣要算吴国时的阖闾城了,为防 御越国而筑。最有名的要数东晋隆安四年(公元 400 年)袁山松(亦作袁崧) 所筑防御五斗米道孙恩的沪渎垒,即“袁崧城”。这两座城垣年代久远,早 已无迹可寻。 明代建造的城垣,为上海历史上最大的城垣。城造好后,当年还在城东 北的朝宗、宝带等 4 个城门的城楼上造了 4 座台,台名箭台、振武、制胜和 万军,用以眩望防敌。嘉靖三十六年,城墙又加高到 2 丈 4 尺。倭乱平定后, 又在高台上建起庙宇。箭台上建关帝殿;振武台上供奉真武大帝;制胜台上楼、阁,一直受到老上海的称赞。今日 4 座台上的 3 座殿阁已随拆城毁没, 现仅存大境路上的关帝殿了。 上海古城墙终因不利于城市开拓,阻碍着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 于民国元年(公元 1912 年)7 月间动工拆城,延至 1913 年 6 月北半城 850 丈工竣,在城址上兴筑起民国路;1914 年冬南半城 890 丈工竣,在城址上兴 筑起中华路,从这两条马路便可知道上海古城墙的遗迹了。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