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古园——豫园

  城厢古园——豫园・ 豫园地处市廖聚集、人烟稠密的南市老城厢,因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古代 园林布局,故向有“城市山林”之誉。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 1559 年),至万历五年(公元 1577 年)竣工,历时 18 年,至今已有 400 多年历 史。园林布局具有吴越建筑特点,以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疏密 有致、前后呼应见胜,因而驰名远近,为江南名园之一。 园主人潘允端、初因会试落第,为排遣郁闷,便在宅西菜畦上构园艺竹 自娱。3 年后中了进士,官至四川政使。16 年后告退归乡,再度营建此园。 万历五年落成,占地 40 余亩。筑楼阁亭台、假山池沼等 30 余处,为当时江 南堆垒假山高手张南阳(垣)设计。万历二十九年(公元 1601 年)潘允端卒 后,田庄变卖,景园颓废。延至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 1760 年)地方绅商醵 资重建,历时 25 年建成,交城隍道士管理,因庙已有东园,便命为西园。 鸦片战争时,道光二十五年(公元 1842 年)英军入城,园遭掠劫破坏。 咸丰三年 (公元 1853 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据园内点春堂为公署,清军人城, 该园再遭洗劫。咸丰十年太平军东征,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入驻豫园,沦 为兵营,又遭摧残,诸多园景变成废墟。从此豫园再无景观,残存房舍,被 作商肆或他用,或被流氓占据用作赎台,大片场地成为摊贩集中的场所。明 代豫园的典雅景观不复再见。 1956 年开始,上海文物管理部门对豫园进行修整,历时 4 年,恢复了流 水襟绕、山石磷峋的本来面目。整个豫园以婉蜒起伏的龙墙分隔,有分有合, 布局奇致,和谐统一。为保护小刀会革命遗址,并将豫园(西园)与东园 (今 内园)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保留豫园原有风格,以恢复古老园林的青 春。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内著名的一处历史文物名胜。 现今的豫园分 6 个景区,入园第:个景区可看到层峦叠障的“大假山”, 虽高仅 10 米许,却能以假乱真,以小见大,望去似有高山磅礴之势。此处为 全园最高点,昔时登上“望江亭”远眺,黄浦江上帆樯林立,历历如在眼前。 从山下往上观看,恰似石笏朝天,挺拔青秀,直上云间。由大假山所辖的建 筑有“三穗堂”,寓寄一稻多穗之意。“仰山堂”、“卷雨楼”为一水阁式 建筑,傍山临水,下为仰山堂,可仰望对面之大假山。卷雨楼居堂上,取唐 诗人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诗意,蒙蒙雨中望大假山,迷茫如烟,隐约可 现,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此外,“荤秀堂”和山脚下的“捐秀亭”等亭阁建 筑,都装点了大假山的景致秀色。水池东面游廊,通向大假山的圆洞门上有 石额,刻“溪山清赏”4 字,出自明朝书法家祝枝山之手。 出萃秀堂,过花墙,在大假山东面为万花楼景区。“万花楼”原为明代 豫园花神阁遗址,清代改建成“万花深处”。楼前右面今存古银杏一株,高 耸参天,是 400 年前的旧物;左为广玉兰,每年 5~6 月间白花绽开,一片清香,古树映衬佳楼,更显幽雅。以楼景带出周围景观,横跨于溪上的“鱼乐 谢”,可凭栏观赏池中游鱼。水谢西南角架出一株古紫藤,盘曲如虬龙,是 400 年前旧物。蔓延墙外架上,春日花开,璎珞累累,紫光眩目。天天绿荫 满地,形如凉棚。游廊蔓延在建筑和景物间,过“会心不远”方亭,进入一 条复廊,廊中间有墙,墙上呈现花式砖框漏窗,一面是清溪花卉,一面是船 航建筑,颇有“步移景换”之趣。 “点春堂”西墙上婉蜒着一条龙墙,龙头穿过云彩,正在戏耍一只金蟾。 穿过龙墙,就是点春堂景区。主厅是著名的点春堂。咸丰三年(公元 1853 年),太平军东下,小刀会响应,在上海县城揭竿起义,点春堂曾作为义军 将领陈阿林的指挥所,在此坚守城池达 17 个月。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歌颂太 平军的实力:“东校场,西校场。兵强马又壮。欲投小刀会,来到点春堂。” 点春堂因之名声大震。今厅内正中屏门上,挂有清末名画家任伯年的一幅中 堂,题“观剑图”。据说光绪十四年(公元 1888 年)任伯年画了 3 幅画,寓 意缅怀小刀会,此为其中之一。现厅内陈列有起义军的历史文献,及小刀会 的出土军刀、义军所铸的日月钱和告示等复制品。 面对点春堂是一座小型歌舞戏台,名“凤舞驾吟”,俗称打唱台。庆典 时在堂里设宴,台上清唱戏文、演奏丝竹,台的建筑飞檐翘角,搂金锴彩, 富丽堂皇。据说原台建在池水中,今改建后,台后座临水,仍不脱水域风味。 和点春堂隔水相望的是“和照堂”,这是一座面山背水建筑的方厅,四面皆 落地门窗,敞启后满室清凉,堂内桌椅是用树体捆绑、加工做成。桌上放有 树根雕饰,一凤凰,一麒麟,满室陈设古朴,别有一番艺术异彩。 在假山上“学圃亭”前,耸立着一座双层亭楼,称为“快楼”,楼前堆 砌着玲珑剔透的山石,望去如云似雾、参差高下,烘托得亭楼如出水云间。 亭楼北面立有一块一人高的玲珑石峰,上刻“积玉“2 字,与假山透石形成 深邃曲折的山洞,互相映照,更显这里有丘壑之胜。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 感到这块天地如处重峦叠嶂中。令人不禁为叠山技巧之不凡而惊赞。登楼可 望大假山上的小亭。快楼有花墙综绕、有“听鹏亭”、“静宜轩”,等亭台 楼阁、假山池沼,这些都为点春堂景区生辉。 “玉华堂”和“会景楼”又构成豫园内的一个疏朗景区,从亭阁山石密 布的点春堂区出来,至此展望开阔的天地,心情为之舒展。玉华堂前屹立一 高大玲珑玉石,称“玉玲珑”,最惹人注目。石峰周身多孔,姿态啊娜,具 有“透、漏、瘦、绘”之美。相传为宋徽宗时花石纲遗物。历来传说颇多。 玉玲珑在“得月楼”(即会景楼)东庭院中间,已屹立 400 多年未曾移动。 奇石色青黝,高约 4 米、宽 2 米,重达万斤,杂云突兀、万孔灵通。这一佳 峰异石为园林增色。 为玉玲珑而筑的厅堂,取名“玉华堂”,是因奇石顶上原有玉华两字。 当年园主人潘允端将此作为书斋。他在堂中每天写日记一篇,后题名为《玉 华堂日记》,世人传抄留存,是一部珍贵的上海乡土实录。玉华堂与玉玲珑 之间,有池沼、山石、小桥、平台,修复后有“引玉”、“流翠”题额,颇 切园景,旨趣。 在玉玲珑景区南面,早时为城隍庙庙园,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 年)所建,居庙之东称东园。为内园景区。内园与豫园并不相及,1956 年修 整时将两园连在一起,只能称为园中之园。内园占地仅 2 亩有余。因亭台楼 阁、山石花木布置得宜,并不显拥挤。园内除“静观”大厅、假山和“串楼” 外,他沼、曲廊、小轩、旱船 “不系舟”穿插其中,如水流清澈的 “九龙池”, 天晴水浅,可见池内刻的四个小龙头侧影成趣。挂有“别有天”匾额的“可 以观”、筑在翠绿丛中的“耸翠亭”,以及“迅清楼”、“还云楼”、“观 涛楼”等连成一气,组成”走马楼景观”,在这一小天地中紧凑展现。 另外,改建后划出西园的“荷花池”,也属豫园外的一个景区。荷花池 为明代建园时的遗存,古人多有诗词赞美。“湖心亭”在九曲桥正中,据修 园记载,为乾隆年间所建。在原凫佚小亭原址修建双层亭楼,亭子坐落在石 柱子上。光绪初年改为茶楼,初名“也是轩”,民国初年改为“宛在轩”。 20 年代又添筑一长方形水榭,直至现今。经九曲桥到湖心亭茶园,成为豫园 赏景的一个起点,不一定到茶园饮茗,由东头信步下桥,便可临豫园之门了。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