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竹似

  吴竹似

  兹先说吴竹似,他实际上是后来驰名全国的大报新民报之创始人。他在中学时,原名吴卓土。他后来之改名竹似,与游鸿如之原名鸿儒,改为鸿如,都代表在五四时期后之青年人,不喜带传统文化的意义的名字之心理。而竹似鸿如之名,较卓土鸿儒之名,亦似轻松萧洒得多。吴竹似初人中学时,大约比我稍长数月。他的家是一世家,在中学一年级时,英文便似已可与人对话。原来民国十年左右时的中学学生,尚盛行金兰结义之风。我与他及其余六人,便曾在重庆联中旁之骆家花园之一亭上,共结为异姓兄弟。我算年龄最小的。现在我只记得他与他们,当时谈话很多,而我与蒙文通先生之一小内弟,则只是绕亭子外之走廊闲逛。亦不知如何,就算结为异姓兄弟了。从此,吃饭我们八人便一桌,寝室亦尽量向校监请求同住。但不到一年,竹似便到上海读书去了。他到了上海,大约不二年,便寄来一封石印的信,说明他与邓友兰女士恋爱的经过,与将要结婚的事。他此时在学问与思想方面,亦力求赶上时代潮流。我在重庆,亦喜欢看时下的杂志与新书。原来当时的思想潮流,是崇尚进步与进化,提倡个人之自由权利,主张人生应追求幸福,满足欲望,因而要打倒中国旧文化与孔家(455)店,此原为少年人易於接受之思想。但我二圆看此类之文章,二圆却又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怀疑与反感。我大约在十五岁左右,便抱了另一种似乎极端反时代的人生观,郎不要欲望,不要幸福与个人的自由权利,却要超凡绝俗,而对当时之另一朋友游鸿如之主张退化论,要人退到阿米巴以前的状态,更觉适得我心。我与游鸿如,亦郎成了朋友。我当时并以为此即是孔子的思想,曾把我之此一套思想,写了一封约一千字左右的长信,与竹似。他的回信当然不赞成,似认为我这思想毫无青年气息。他却不知道另一与我同样是十五六岁之游鸿如,亦抱同类思想呢。今不管我们当时之思想对不对,但却是发生过的。照我现在看,少年青年之所以是少年青年,郎其生命与思想尚未成定型,因而一切古怪的生命活动形态、与思想形态,在少年青年时都可发生。释迦十九岁出家,孔子十五志於学,有什么古怪的思想,一定不会在少年青年时期发生呢?但是我在当时,亦无这许多理由来,与竹似辩论。少年青年时期的友谊之可贵,正在思想不同,亦不必相辩论;相辩论,亦不求有一定之结果。这些原都是与纯真的友谊不相干的东西啊。

  我与竹似之重新会见,是在民国十六年我由北平,转到南京读书。这时是国民政府初建都南京。竹似大约早加入了国民党,与胡汉民先生很熟,便在南京开始创办新民报。我到他家中时,见陈铭德初住在他家裏。新民报第一张出版时,他还拿版面给我看。他当时之年龄,实际不到二十岁,已能卓然有以自立,真可谓卓士。后来他似乎又到了重庆办一些事,再回到南京。我只记得,丈约在我大学(456)毕业之前后,便闻他因劳成疾,曾到他家中去看了他一次;方知他之疾是肺病。晤面时,见他骨瘦如柴,他忽执我手而泣,我亦不禁感动。后来不久,他便过世了,大约年不过二十四岁。我当时不在南京,亦未去送葬。再过一些时候,才传说他的太太已与陈君结婚,而陈君亦将新民报办来,愈是有声有色,寝成大陆未赤化前之一全国性大报,他的太太,亦名闻於妇女界。然而我这位少年时的朋友的名字,却无人知道了。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看到您笔下的乡野,共鸣感十足!因为我现在正在我的家乡收秋季果实――玉米和花生!感谢葛老师的推荐,也感谢您的分享!越读越喜欢!


  • 读了第一章,很喜欢,我会好好拜读的!对于一个对于文字有洁癖的人,我真心感谢您带来此书来华文!(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