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佛法师

  映佛法师

  上文分述了我少年时代的几个朋友。竹似与先元,都是有志事业而未遂,介钦是有志艺术而未遂,鸿如可说是有志圣贤而未遂,一一皆抱憾而死,只存他们之友情於我之心底。在我少年之朋友中,唯一似尚存人间者,为映佛法师。他与他们亦大皆相识。映佛法师在中学第三年级,郎转学重庆联中。后又曾与我们同在北平,在一大学中之哲学采毕业,再到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先牛游,直到竟无先生病殁江津,他仍随侍在侧。我与映佛法师的关系,最初亦极泛。因我於民十六年由北平到南京时,曾将我十五岁至十八岁之日记放在其处。他竟全部偷看了,遂写一信到南京,对我大加称赞。后来他到南京,更常在一处。他平日说话不多,喜微笑,亦不劝人信佛,而且最初亦不吃素,对朋友们的爱情上婚姻上的事,亦有自然的关心。我们常说他是有如与东坡相交之佛印,能与世人无猜。实际上他亦有难言的身世之痛。他幼年时,其母亲因家贫而再嫁,后竟不得一面。他是被其叔父送到涪陵一庙中为小沙弥。其庙中之老师父,素主张佛法与世间法应结合,曾将其大徒弟郎映佛师兄(467)送去日本留学,回来却还俗厂。然其老师父仍不灰心,乃再送映佛到中学大学读书。映佛一次同我谈到其身世之痛,及共老师父之恩德,Z时表示他决不远俗之志。乃於其老师父殁后,从竞无先生,至於终身。然竞无先生殁后,支那内学院旋停办,亦不知其驻锡何方?何日相会,更无从说起了。

  我之所以最后捉到映佛法师,因找前述之几个朋友,亦大多同时是他的朋友。这些朋友的病苦,忧患与死亡,在我之心中,亦在他之心中。偶然提到他们,我与他同不免慨然一唤。但此一叹中,他的感受,似比我更为涞远,而外表则似较淡漠。我有时觉到他是桃花扇余韵一篇中的人物,他好似那栖霞山的柳敬亭。由他而反照出这些少年朋友的悲欢离合,宛是一场梦景。我写到此,忽然又想到我与他曾同在苏州灵岩山一庙中共宿时,早上闻庙上钟声,而梦中惊醒的情景。然此皆为一逝而不可再得者矣。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看到您笔下的乡野,共鸣感十足!因为我现在正在我的家乡收秋季果实――玉米和花生!感谢葛老师的推荐,也感谢您的分享!越读越喜欢!


  • 读了第一章,很喜欢,我会好好拜读的!对于一个对于文字有洁癖的人,我真心感谢您带来此书来华文!(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