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换几个台,走不出的依旧是一层不变的抗日剧。离开二战结束,到今天已经走过六十个年头。如今我们“纪念”它的手段被绚烂地搬上荧幕,用敌人的丑态和愚蠢“思念”着那片辉煌胜利。
记得不久前,在门诊看病,一位慈眉善目的妇人声泪俱下,因为她的孩子自从回到她的身边便不爱说话,甚至是不讲话,和弟弟妹妹也无法沟通,几乎患上了自闭症。她的故事很简单,因为在上海打工,大女儿只能够丢给老家的公公婆婆照看。然而,如今回到她的身边偶尔说起的话就是要替爷爷奶奶报仇。因为婆媳不合,所以公公婆婆想到了一个最简洁的的方案,让仇恨的观点在孩子心里扎根生芽。
下班回家后,自己坐在阳台上哭了很久。不明原因,只是控制不住,便任凭泪水灌流。不想,上了年纪,却变得越发脆弱。
现下,自己思维浅薄,无法揣度大师们的手笔。一则则的抗日剧,悲壮、惨烈,唯一庆幸的是敌人最后落败,给人无限痛快之感。
然而,这便是纪念二战胜利所要诠释的内容吗?无数英雄用血洗礼换取世界和平,敌人终将惨败,退出历史舞台。
犹然还深刻记得《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部电影里的小男孩,可爱、单纯,正如天使一般,他是法西斯军官的儿子,电影从孩子的视角看战争,没有血腥,依旧只有父母的慈爱,还有他纯真的友谊——另一名集中营的孩子便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在丧失人性的战争中,两孩子依旧有游戏和分享,他们没有阶层、没有种族歧视和迫害,他们只有朋友,只有信守诺言的诚恳。然而,当他们最终完成彼此的许诺,一起穿上条纹睡衣走进集中营毒气室的时候,故事也最终画上了结局。
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一方比另一方更加惨痛的牺牲。仇恨没有结局,只有血上添加更深恨意的终点。
事实上,也终是如此,二战的开始起于仇恨,最后也是止于仇恨。
或许是自己理解有误,但当真希望这些有为之士能够罢手,用真实的语言诠释战争,用真切的期待演示英雄,用辩证的手法引导思维,而不是一再地种植仇恨。
当原子弹在日本上空爆炸时,死亡那一刻的民众或许仍旧迷惑,他们为国为民何罪之有?
可以想象,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当原子弹再次发射升空的时候,会有多少生灵连呼救的机会都没有。
雨
2015.07.11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