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学教育

  大学人人向往,不仅因为她是知识的殿堂,更因为,她可以是一个允许精神碰撞的纯洁场所,是滋长美丽和善良的圣洁之地。

  但不知道何时,这里渐渐变得嘈杂起来。

  不清楚其他大学的境况,但是在医学院中,匆匆走过了十一年,亲身感受到医学的巨大进步和飞速发展。看到我们的教学设施一步步的完善,看到我们的仪器设备一点点地靠近国际,走上先进。然而在我们明亮的教室里,除了学习理论和科研知识,现在却越来越少地会提及到医学的内涵,提及到人性和仁爱。

  无论是医学,还是其他的社会、科学领域,除了知识,仁爱应该是更加的重要。古人曾经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相信这是天性使然,也是人类所特有,更是人类应该骄傲的拥有。但是麻木和冷漠,却是可以从无到有的渐渐培养,甚至最后吞噬掉人性中的善良之心。

  但是现实中,还有谁喜欢关注这些,机械地讲课、机械地背诵、机械地做试验。其实,在如此平淡、冷静的环境下,只要给予一点点温馨和震撼,便会牢牢地记住一辈子,甚至可以撼动灵魂。

  记得不久前参加一个会议,那天正是国际罕见病日。在会议上,听到一个病患的演讲,因为感恩,他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给医学,供医学做科研。面对多难的命运,他选择的是深悟生命和回报。

  望着这个坚强的身影,除了敬畏,更多的便是感动。这也不由地让我想起了大学本科的时候,在我们解剖课的教学楼里,那位慈祥的老人,他蹒跚地走来,面带微笑地告诉我们是来捐赠遗体的。还亲切地告诉我们是医学救了他,多给了他几十年的生命,所以到了该回报的时候,也相信自己的一点点回报可以帮助我们在将来成为出色的医生。当时我们几个女生鼻子全酸了。一是因为感动,另一方面也是惭愧啊!因为,当我们在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可曾想到过这些标本的灵魂。

  学生是一张张白纸,具有超强的可塑性,如果能够教育他们如何善待生命,如何尊重生命,上课前就重重地敲击一下他们的灵魂,用这些鲜活的例子教导他们,相信就不再有同学把解剖课的内容晒到网上,张扬自己的胆量。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交代同学们认真学习,认真熟悉标本,为了学习,为了就业。久而久之,那些便真正地是一具具简单的标本。

  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即使是一个消失的生命,相信也是值得我们尊重,更何况,他们还用死亡教育我们。但是在如今的课堂上,很少有老师会时时刻刻地叮嘱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标本。甚至没有在开课的第一天让我们对着尸体深深地鞠上一躬。

  过分的平静和客观,换来的是冷漠和冷淡,也使人渐渐远离了善良的温度。

  曾经有位老教授说过,医学的进步是建立在一次次失败的基础上,而每一次的失败就可能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失。

  不想呼吁什么,只是希望这个神圣的殿堂里永远保留着最美丽的体温。

评论
  • 钥悦媛媛 作者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钥悦媛媛 作者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