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方向控盘-儒家行为决策体系
(本章的功能,定位在华夏版人文方向盘的理由陈述)
一、章节序言
1、纯粹文学功能的说明
以汉字为显性传播载体的华夏文明,终极表现为结构性思维方式的集合。
这种结构思维有效性的前提技能,是取象入理。它已经相当于信息方法的粗糙运作了,只是科学性不足,而经验性要求太高,很容易误入歧途。这就是华夏文明发展缓慢的根本性内在原因。
这是所有以文学为人生奋斗目标努力者必须掌握的要领。
做出这个推论的知识论前提,就是立体思维构造论。
它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古今呼应,老祖宗的法宝,其与信息方法的接洽,才是最为珍贵的互衬互参,才是有效识别记忆深刻的大脑模板构建。
第二,既然现代科技产品音轨仪器可以给稍纵即逝的声音准确定位,那么,信任我在《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中所作立论与证真,对三元结构论的思维轨迹定位功能给以建立信仰一般的定位,阅读本章将相对容易,过去所学习过的儒家知识定能协助帮你提高悟性。
第三,牢记几个古典模板,以为你今后文学习作的样板。记住,是内核样板,是小样的要素组合。
下面就是基于三元结构论对儒家学说的独家解释。
行文章节格式,保留了原版本,你理解了就行。
理由有三:
一则翼书文学版的各个章节关系,只是意连体,各自完成一个视角的证明功能,总和才整体发挥证明立体思维构造论的功能。
二则全部修改工程量太大。
三则恐怕扰乱了我的核心体系架构。
第三章 儒家行为中控原理论
2、本序
“1988年,在法国巴黎,七十五名诺贝尔奖获得主齐聚一堂,他们在发表的宣言中说: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镜铨》,毕宝魁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5月版,前言。)
汲取孔子智慧的方法,略作调整,重复千年老路,固然可行,却必定阻力巨大,而我则另辟蹊径,证明孔子是通过人文底盘的教育,赋予我们每个人以生存诀窍,以此证明群体诺奖获得科学家对于智慧需求方向的敏锐感觉是对的。本文定位于基因思维模式下的行为中央控制原理,必定可以通过教育体系,或图书资讯,赋予所有人以航海六分仪的定位功能。
本文的主题,系概括儒家动态行为理论,确立在不同社会性节点的原则出发点,即仁义礼智信,凝聚为一个集合点,发挥如同航海中六分仪的定位功能,由决策者内心掌控,纳入中央控制模式的行为运作,进行社会性的要素选择,以为决策运作的根据,其运行轨迹则呈现放射状,衍射社会诸领域。这是一个以庞大理论体系为支撑的原则范式体系,而其构建的前提原理,却是基因模式识别定位系统,乃最高理性融入主体之全能观念。
回溯孔子学说的核心体系,进行现代性论证,阐释其运作道理,那就是行为中控原理,相当于航海船的六分仪,换句话说,是将《老子》的压缩包人文底盘掌控在手。
将孔子学说定位在动态行为哲理论,即仁义礼智信的集合版,用老子人文底盘论进行衡量,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行为的人文出发点,却是出发点的合逻辑秩序定位的标准推演。在适用范围上,它的大背景呈现混沌状态,而小景场是不断人文变换的,普适常数即为仁,规范性却体现为一种自觉原则要求的体系化表达。受到视角限制,时代认识能力有限,虽然孔家弟子将其理论概括为中庸之道,我认为这个评价是偏颇的。通过我的解读,人们不难发现,孔子的学说,内在是一种面向社会关系幻化而呈现射线状的体系性的原则表达,其综合功用相当于航海船的六分仪,融合了德性、行为和事理于一体的决策标准,而外在操作功能上,属于端口性质的,相当于你驾驶了人生汽车所掌控的方向盘,因而在本质上,是基于三因架构之人文基因模式的表达。
通常的理解,是着眼于体制建设之个人行动哲理定位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一部《论语》基本上都是谈仁义道德的,所以它是一部哲学书,更是一部伦理学著作。这是通说,我们就不再重复。
特殊点的理解,即王阳明的诗词,已经认识到位:“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阐释王阳明此说究竟为什么如此的哲理确定性,就是本文的目标。
二、底盘哲理与事理外壳的推断理由
1、“仁”的底盘证真
亚圣孟子一句“仁者爱人”点破了孔子人文底盘的精髓。但要说透其中奥妙,证明为什么,还得费一番口舌。
我们先翻一下字典,搞清楚“仁”的基本字义:1、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2、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请注意,“仁”字的偏旁是“亻”,是会意造字。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其第二项主义“果核的最内部分” 恰是基因遗传复制载体,就值得特别思考,缘由是对其造字未见草字头,亦未见木字旁,与人无关,却采用“亻”造字。结论只能是“仁”的造字蕴含了人与人相互深层价值可生发结构成长的“果核的最内部分”的因子,因事理关系复杂而造字略去了。
其次,简要梳理汉字造字法则。三因造像才是汉字的真正造字法则,基于此謂之象形字才是成立的。何谓三因造像?也就是三个因子的集合构成了字形的信息表达,此为核心构造原则,伴随了因子递减和音声融入等方便法则。翻字典“法”字举例来说: 法即灋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字典中漏了一个要素,那就是“去”字。综合上述,我对法字所作解释为:从水定标准,从廌主事理(发现),从去正行为。现以“艺”字强化论证:繁体字“藝 ”的构造的三因造像是:部首:艹,从“草”以表意本体对象实有可生成性,从“埶”以表意事理可控性,从“云”以表意价值轨迹的云升雾罩。繁体字“藝 ”构造的下层“埶”部,也是三因造像的,系由“坴”土块捏成“丸”子,会意蕴含的是圆球可控性。
基于上述分析,可推断“仁”字的本义,就是以大写的爱人为核心因子的基因模式构成的信息载体表达。孔夫子以中华人文土壤背景为支持,提纯出“仁”这个可确定人文行为原点的哲学观点,避开了它的生成源出的缠绕而已。由此推断,孔子的“仁”系动态行为出发点,且是合于真善美协同一体可生成完美人格的奠基点。
如果对我的上述分析还要质疑,怀疑我在编造,那就拿一个无争议的说法来论证。我们都知道,在汉字中,有很多是会意字。会意是什么意思?不就是会聚多重含义形成一个聚合含义吗?区别在哪里呢?三元结构论给出了最贴近会意内在结构合成本意的解释而已。
2、事理论的庞大资讯环绕
关于孔子的学说,存在巨大的误解,缘由是其行为中控原理确实难以识别。本文列举代表性看法:1、评价为至圣先师。这是有为明君帝王的代表词。2、不过重复了一些道德词汇而已。代表人物是有份量的哲学家黑格尔。3、“革命家”的眼中钉子,前有新文化运动拿孔子开刀,后有文革中挖孔坟举措和 “批林批孔”口号。这种遭受南北两极极端评价的状态,中间评价却如草芥,发生在2500年前学说创立者身上,也许是旷古未有的现象,唯此孔丘老夫子享受到的待遇。
致因何在?这本身是超级大的史论话题,而本文作为非专论文字,只能是提纲挈领略论,以阐述我的基本观点:即通过提纯《论语》的核心观点,证明儒学的本质是行为中央控制原理,基于此本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简要阐释其核心哲理的推断理由。
(1)《论语》只是孔子理论的端口载体
根据我的阅读印象,以下论述的依据为通说,据以脱离文邹邹的繁琐引证,也就构成我的概述依据: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明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生前述而不作,其思想载体《论语》,是其死后弟子的编撰。本文所推导抽象出孔子动态行为哲学观点,即仁义礼智信,主要源自《论语》。但据此理由并不充足,缘由是文本依据只是语录体,缺乏论证,故此事理论依据不充分,否则,不过仅仅具有一厢情愿的圣人言之类个人识别价值罢了。尽管提纯的是2500多年前的圣人言,只有证明信源何在,才有说服力。换一句话说,我将证明《论语》只是孔子理论的端口载体。下面我们就儒学六经进行简要分析。
(2)《尚书》系揣摩决策机制中的要素集合
《书》,就是《尚书》,传说系孔子从大约三千《书》中选取一百篇编撰而成,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传世本《尚书》被疑有作伪。《尚书》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编撰的目的在于揣摩决策机制中的要素集合。孔子编撰《书》,系从体制决策机制着手,与其动态行为哲理指导思想的融入,是混沌世界源生提纯的哲理关系,由此也就能够加深理解孔子了。
(3)《诗经》系支持社会价值的事理性源泉
《诗经》经孔子收集编撰的《诗经》,作为动态行为哲理仁义礼智信的诗性表达,其社会价值支持的事理性,系衬托其源泉所存在,表意为确认社会性的混沌背景陈述。《诗经》其内在构成则为《风》、《雅》、《颂》,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三因造像:《风》乃突出实体论,侧重于表达动态行为载体直陈诗性之民风;《雅》乃突出价值论,系诗性语言对民风对象的赞美颂扬形式的价值肯定;《颂》乃突出事理论,表达民风与价值肯定中蕴含协同性的美仑美奂动态行为的微妙解读。总之,反映社会生活的《诗经》,上升为儒家经典,内在蕴含的逻辑是哲理核心体系的生发源泉。
(4)《礼经》系从体制软硬件构建层面提纯孔子哲理思想的源泉
理解《礼经》和《乐经》,更为困难,缘由在《礼》有二,一是曾经灭失,二是传世的内容太庞杂;而在《乐》则更难办,缘由是根本没有编撰成册传世证明它存在,既然在历史上上升到了经的地位,那就属于依托可确定要素发挥想象予以补充的内容。依据司马迁相关陈述,我展开自己的推论,即《史记·太史公自序》:“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说明一句,我的推演仅仅为了证明动态行为哲理与之相容,或者说那里也是五字哲理源出所在。
秦始皇焚书坑儒,《礼》经失传了。汉初只有高堂生能够传《礼》,其弟子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礼记》。内容上分属于制度、通论、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动态性哲学思想。后世恢复传承甚至补充发展的《礼记》,涉猎广泛,内容翔实,充分证明司马迁所谓“当年不能究其礼”陈述的真实可靠。凭此,完全足以作出判断:孔子整理的《礼》,足以从丰富的既有资料中,为其从体制软硬件构建层面提纯仁义礼智信动态哲理思想。
(5)《乐》经系快乐身心训练的六艺教育经典
《乐》经是最蹊跷的学问载体了,生不见完体,死不见残肢,后世不见复原,却始终为后世儒家认可,从未见剔除。《乐》经作为六经之一,其经的定位,在学派可是大事情,因而一定与其核心哲理具有重大生成关联。要用它证明我的观点即动态行为哲理的出处有据,就需要先做假定,进而予以证明。
由于艺术属于脑电路基于特定规范下运行轨迹的综合训练,因而对于理解范式下的行动步骤的预测训练,意义非同一般。故此,我认为,《乐》经就是教育家兼政治思想家孔子沿用周朝的六艺,进行类似于当今快乐教育法,即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以为培训弟子的方式之一,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的经典概括。六艺具体解释就是: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六艺作为周朝贵族子弟的训练内容,引起孔子特别重视纳入经典训练是正常的,缘由是行为主体的健康性和智性训练才是仁义礼智信原则正确掌控的本体产生前提。换个角度,道家虽然也会当然地关注六艺的训练,只是经典学说观点的推演,但不会列入学说经典训练内容。佛家甚至不会理论述说这些问题,至于禅宗可能涉猎这些问题,却是体质训练的禅理领悟前提。
《乐》经的特别意义是执行动态行为原则仁义礼智信必须理解行为的边界所在,而理解行为边界却必须具备相应智性条件。具体而言,礼节是体制生存的基本功所在,因而条件反射式的礼节执行,确实是不容忽略的小节;音乐的本质是韵律与节拍,这对于动态行为的节奏掌握,必定起到直接启示作用;射骑技术关涉效率与安全,侧面反映的是坚毅、耐力和动态的自控能力所印衬的决策能力;驾驭马车的技术则是危难时逃生技能的掌握,暗示受训者,效率与安全是与责任成正比的;书法则是沟通手段与行为艺术边界的悟性理解的重要方式;数算则是财务帐目与逻辑推导双双能力并举的有效训练。六艺均与动态行为的协同性相关,与健康正相关,与心理健康正相关,而与儒学主业比较,则显得不务正业,恰好反映了教育家孔子的远见卓识。在这个意义上,《乐》经不存在独立讲义或课本,命名为《乐经》,也许是一种教育家习惯性历史称呼积累,自有其针对年轻学者的道理,在快乐中,追求速度、效率、体面、优雅,却领悟到其中的思维边界,各个领域的规矩,以及体面竞争的乐趣,不知不觉中,却在为未来作训练,养成独立思考、快速反应,简洁感知、正确决策、全局考量的习惯。
(6)《易》经系为儒家借助易象阐述其思想的产物
中华文明,源流流长,其可确定载体,则是巫文化。仓颉造字的传说,应当只是官控文化的反应。实则应当是巫师造字更接近真实,理由是既然巫通天神与人,需要信息媒介,那就是三因造像的文字。继而才有史书记载,才有天神治病,逐渐才有巫、医、史的分离,继而才有巫祝神权与族长世俗权的交集,继而才有易理的整理。易经初始态是汉民族最古老的占筮书,而孔门作《易传》,标着孔子开创了易学,系为儒家借助易象阐述其思想的产物。
对《易》经的理解,在动态视角,我们把巫的职业,理解为前述道家的井口形容,也可以理解为压缩包,理解为佛家的树根与树干的交集处的记载,那么,儒家的《易》就是这个井口的前生后世的纪录。如果不是特指基因模式的交界口运作,它更接近我创立的蜂腰思维法。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定位《易》以经的地位,缘由是孔子的理论着重点是人生智慧,是在混沌社会做决策的根据阐释,故此,每个人就好像在大海航行的船长,需要罗盘,需要六分仪,需要方向盘,不断地调校自己所在的位置,不断调整航向,需要寻找坐标,太阳、北斗星甚至礁石山峰,都是可利用的标记。我在人文底盘原理一章中,用太极图形是描述了道家理论核心的图像表达,所蕴含的道理是太极双鱼图图形化了《道德经》精神,其社会人文的功用,相当于航海六分仪。故此,我在本论中说过,周易是以本质为占卜、图式、卦象识别天地运行的认识途径,构成《道德经》从中提纯哲思精神轨迹之“道”的源泉所在,中医医理也同样。《十冀》,传闻系孔子为《易》作传,以此建立了儒家形上学体系 按太史公的说法,“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总之,儒家将《易经》定位于六经之首,足见确认其类似人生辅助决策的罗盘、航海六分仪的环境识别的核心定位功能。
(7)《春秋》既往确定性史实之价值承载的事理支持
a、 著名历史学者李学勤的叹息
李学勤先生沉重地说:“我们很少有人很好地研究《左传》、《国语》里面春秋时代的学术。春秋时代对于《诗》、《书》、《礼》、《乐》的解释是怎么样的,其实在《左传》、《国语》里有很多。我们通常所讲的《周易》,《文言》的头几句就来自《左传》。这些到底讲的是什么,春秋时代人的学术世界是怎样的,不是没有,而是我们没有研究。”(网文)
这里就枚举性概要地论证李学勤先生提出来的问题。我们略去背景介绍,需要者自行互联网搜索。
b、经典“郑伯克段于鄢”
作为鲁国涉史242年的史书,《春秋》因经过孔子编定,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有序,且“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春秋左氏传》等,则予以了史实补充,共同成为儒学的经书。下面我们就以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展开论证。
[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李琳提醒: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孔子对主体间关系的表达。竹简,汉字的浓缩性等,属于历史。)
根据[传]的详细记载,《春秋》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没尽本分,不称他为弟弟,相当于国君间的争斗,所以用了“克”字;称庄公为“郑伯”(大哥),讥讽他失教于弟弟;设谋候机,赶走弟弟,系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的逻辑,是责难郑伯,兄弟勾斗,逼走共叔段。
[传]还记载了庄公因此事件与武姜生隙、隧道相见、母子关系缓和的故事。并引用《诗经》(《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以赞美孝子颍考叔从中斡旋传递孝的信息。
c、【三元结构论解析】
实体:历史事件,发生在郑国的兄弟间的宫廷挤兑,母子生隙以及缓和。
价值:以史实为孝与悌的谴责与赞扬的载体。
事理论:通过对事件的客观叙述,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有一种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而要达到这种效果,一定是合于人文关系事理论的叙事手段的恰当运用。
总之,太史公下列说法是靠谱的。关于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三、核心哲理的内在提纯理由
1、定义儒学的理由
(1)儒学无定义
[关键观念]
孔子的学说无定义却被有为帝王尊为至圣先师系历史的肯定。
如何定义孔子的学说?自儒学诞生起,2500多年以来,却从来没有一个定义,足以涵盖孔子的学说。尽管儒家的弟子人数众多,遍布社会各个层次,从帝王,到贵族,到武夫,到农民,到市民,更不要说文人雅士和大儒了。儒学毕竟是曾经借助帝王权力的群体,系主导中华古代文明的主流动力所在,却说不出它是什么,这的确令人遗憾。
在今天,进入了信息时代,科学对客体对象的体系化识别能力强大,相应于价值目标的实现,技术性的实施能力,也已然高度发达,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的升华,带来了信息化的综合识别,其结果是日常生活的高度智能化,其中蕴含了物的功能表达,背后的人文功底却是综合识别能力的支持。由此信息方法决定,任何识别对象,包括动态行为,哪怕学说主张,在识别主体来说,都是客体,均可以作多维考量。即使是价值维度,同样可纳入确定性范围予以考量,其考量的根据,乃有支持性依凭,即实体与事理相协同,示之以信息视角价值识别的客观性主观理解。总之,正确识别目标对象,辨别它是什么,最终的结论,内在是结构性的,是一种综合形态。
自然科学的识别对象,是纯粹的自然客体,仅为物理的、化学的和人文技术的等人文识别的转化。二级客体如人造钻石,已经宣告自在客体的自然形态,可实施人文技术渗入的客体分子组成形态转换。下面是互联网搜索信息以为证据支持,因人造钻石首饰已经普遍市场化,我们非专业化探讨,就使用无需专业程度考证的消息:1954年,人造钻石首次成功合成,当时,一批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员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一颗钻石,他们仿造钻石在自然界形成的环境,给碳加以极度的高温和高压。同样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另一种制造合成钻石的方法被研发成功,这种叫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在很低压力和相对低的温度下,将碳从含碳的混合气体沉积成钻石基体。
自然科学具有未知探索功能,对自然客体进行识别是有效的。故而以自然科学技术手段作为确定性发现手段,是成立的,却不能作为人的目的。根据尼采的观点,简言之,自然科学使旧价值摇摇欲坠,却无法创造出新价值观,引导人们进入虚无主义,导致最高价值观丧失。可谓上帝已死,需要一切价值重估!
三元结构论及其方法组尼采此价值重估口号的回应是:科学方法论的系列,遵循形式逻辑的规范精神运作,所导致的结构思维体,代表的是人类最高有效理性精神运作,完成了价值重估的标准设定。但是,这是一个存在超级难度的精神动作。其难度在于,理论模板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而动态的部分则有对于方法论的抽象性人文理解和运作技巧。它只是适合敢于挑战难度争强好胜的群体,不属于一般读者。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上帝已经死了,普通民众怎么办?对此,我只能简单地说,上帝又复活了。因为既然我再三强调儒释道耶人文底盘与三元结构论相通,潜在台词,就是传统的方式继续有效,而且在宏观社会学角度,可以说,传统宗教是性价比社会效益最高的方式。此说所立足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自然人内心构建识别定位系统,以为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准备,传统方式是效率最高的。那么,三元结构论又能干什么?第一,封顶知识论宝塔尖端;第二,融入教育系统的自然人文渗入。第三,突进式的体制改革动力。第四,渐进式的代际传递魅力。
与自然科学不同,信息化的好处,就是可用信息方法,审视一切,包括价值,包括传统,如儒学。由此将印证庄子老先生的论断:“道在屎尿中”。由此又决定了回归传统成为可能,
儒学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外延式的表达,也足以明确告诉我们。这恰是历代有为帝王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理由所在。尽管如此,可毕竟确定性不足。由此决定,我们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深度讨论儒学成为非常必要。。
(2) 儒学无定义的尴尬
[关键观念]
儒学的方法论属于中控原理,定义儒学有望确立其为人类动态行为的指导原则。
外延式的表达以定义儒学,具有些许不确定性,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我独创的蜂腰思维法中,这将导致基础性质疑。
这就有必要首先了解蜂腰思维法。按照其运作原理,数字8象形示意为蜜蜂,两个圆圈的结合部就是蜂腰,那么,我们的任何决策,都是站在蜂腰处思维,以寻找解决方案,内在基本的思维架构是,围绕所设定的目标对象任务,循时间之矢,站在既有可确定思维基础上,即向后收集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实体、价值与事理诸要素的集合,确定完成目标任务实际具备的条件和能力,等等,而向前则是协同诸要素的运作,以与设定目标相契合的过程,其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可行性预测并予以不断调整要素关系的过程。
既然所立足的经典文化存疑,面向文化的未来走向,以此为推导的要素理由之一,所作的预测结论,可靠性将存疑。
我很明白,要定义儒学,白费劲的概率很大。当初,著述《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创立三元结构论时,涉及了既往,只须给个外延式定义,确认儒学为动态行为哲学,将其学术观点的表达,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即可,从而回避内涵定义。但在当下,我是必须给出定义,缘由是既然著述《思维革命:基因范式》了,由这个主题决定,无法回避儒学内涵定义,因为它是影响中华文明走向的主流学说。
更重要的潜在意义是,儒学是属于方法论的,其基于社会性知识的运作原理,性质属于中央控制系统,有望被确立为人类动态行为的世界性指导原则。对这个中控原理的功能识别,需要考量识别者自身的综合识别能力。对此系统功能价值的识别,因能力而异,我们借用学历教育层次为阶梯式对应表达,那么,小学的可以把它看作九九表,中学的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方程式,大学的也可以把它看作微积分,导师级别的可以把它看作博士级别数学知识体系。
针对国人经历特定时期,反智化倾向比较严重,且有鉴于它是对决策主体中央控制系统选择倾向有着根本影响,不得不借用上述学历教育层次为阶梯式对应表达,插几句题外话。
近几十年,在我国,对文化本体的伤害,着实厉害,从反右打击文化人开始,又是文革冲击,又是市场冲击,教育体制摸着石头过河,夹杂着付出额外代价,都是无形的,都是严重损伤智性的。在互联网上,最典型的表达,就是针对经济学知名学者展开的“精英谩骂”。在《道德经》中,有士的三层表达,即“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借用来进行社会现状描述,太形象了。大量下士都够不上的人,在专业问题上,九九表都不会,却没有不敢“大笑之”的,而我们的主流媒体势力,无视经济学原理与对应社会经济实务,中间有个是否对应的问题,舆论掌控却还坚持只有使用率高的九九表层次,才代表了拥护真理的群体!!!
(3)比较视角识别中控原理
[关键观念]
比较视野的基于动态行为的中央识别定位系统功能的确定。
中控原理,一个新造的词汇,事涉社会人类心理结构学,却建构在儒学四书五经基础之上。这貌似由我所概括的人文定位,对此理解发生困难,是不难理解的。其核心关键词“中控”的本意,即为中央控制系统的简称。中央控制系统原本是指对声、光、电等各种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的设备。有了这个本意作为“中控”的词汇蓝本,再来理解其延伸意义,扩展为大脑中的信息控制系统,也就靠谱了。这时候距离定义孔子的学说也就很近了。
既然定位于孔子学说为大脑信息的中央控制系统,你就必须说说它与大脑中的“声、光、电等各种设备”的关系,这是本节概要说明的对象;同时,还要说说对大脑中各种“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这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显然,对孔子学说的识别,这是一个比较概念,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还是一个有关世界识别结果的整合概念,因而只有放在同等级识别体系的功能差异中进行比较识别,才是可解的。为了简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借用网络搜索“轴心时代”的概念,前提是识别论的认同。
轴心时代指的是在雅思贝斯写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观点:公元前600-300年间,是世界的轴心时代。标志就是:在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们;古印度的释迦摩尼;中国的老子、孔子等,这几大文明都还对现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被称为文明的轴心时代。
对“轴心时代”几位圣人大家的学说,进行识别功能的细分,我的结论是:
a、古希腊的是科学识别功能;
b、犹太教先知的故事加训诫聚于神性引导的信仰功能被基督教发扬光大;
c、释迦摩尼学说的全方位体系性识别功能以完成自我社会位置识别的定位功能,这是本书有专章的论证对象,这里不多介绍。
d、老子的人文底盘原理,这也是本书的论证对象,不多介绍;
e、孔子所阐明的中控原理,是可独立运用的社会识别定位系统,因而在农耕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作为主流文化,有效影响了2500年以上,其影响范围,是一个超出皇家行政权力的儒文化大区。由此可见,对中控原理客观存在的识别功能,是得到历史检验的。
历经了2500年以上,对“轴心时代” 几位圣人大家所创立的学说,在当下查验其功能,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孔子的学说,在具有较高学术含量背景的同时,具有自主性行为指导功能。以这个视角看待其他几位圣说,运作功能最接近的是《圣经》,却是漫长读经时间代价加上提纯功夫的信仰产物,无论文化高低,谁都能明白故事的精髓,可是对其中中控原理的明了,却大相径庭;最具有识别论体系理论架构的是佛经,却很容易淹没在漫漫知识海洋不知方向唯一不会翻船的教诲只有大慈大悲了,所导致的结果是知识论的社会高低分层明显,绝然两个世界一般;最有人文普适价值的是老子李耳的学说,可是这个人文底盘太牛了,牛到可以培养少数专业牛人如李白等,以短短五千文证明的道理,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猜想基础上的专业运作成功,而在大多数读书人只能是碎片化识别而整体却不知所云。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孔子的动态行为哲理,具有独立社会运作价值,我称之谓中控原理,有望提升为行动思维方法论。
2、儒学精髓
(1)孔学定义
[关键观念]
孔子的学说,可进行五字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是动态行为哲学体系,担当中央控制系统功能。
定义儒学:系以仁义礼智信五字口诀为主要特征的动态行为哲学体系,它构成指导人的行为的中央控制系统,以便于在社会互动中,大家都有一个协同的行为标准,从而为创造和谐社会,打下牢固的人文基础,因而具有公共价值标准功能。由于该系统属于知识论的,不具有宗教组织形式,因而容易通过教育体系普遍施教,且能为世俗社会普遍接受。
将之定义为识别系统,是因为五字口诀具有识别反馈的信息机制设定功能。对此信息机制的历史典据援引阐释,将在下面具体展开文本讨论时予以论证。
(2)儒学核心原点的提纯
a、孝为仁本
[学而篇第一]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关键原文]
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及理由]
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译文]做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坚守为人之本,因为只有立足于为人之本,才能从正确的出发点,由此而生发对道的掌握。
[参酌概念]
科学术语:协同学中的序参数,耗散结构。
佛陀观念:入胎识论。
三元结构论语境:系价值因子在社会行为相互关系中的它向质地表达。
2、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由血缘最亲近社会关系出发,纵向父母,横向兄弟,推而广之,构成为人处事基本态度,故此“仁”表意两个人以上相互善意相处的原则出发点。
[参酌概念]
心理学:结构,行为外化,
耶学:爱人如己,
佛学:大慈大悲。
3、儒学核心体系之原点论
[章节提示]
学而篇第一11是讲的学习与实践,以及与朋友信息沟通的问题,这是知识论的缘起篇章,而本章节12则是开篇立论即为人之本是什么。
孔子生前述而不作,而《论语》是其去世半个世纪才编撰一体的。毫无疑问,编排顺序是经过孔子高徒深思熟虑的。本章节命题的提出,表明了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由孝弟的自然血缘关系发议,拟申论为人之本而立论,综合特征明显。
谓之综合特征明显的缘由是:
(1)非客体性要素。价值属于客体物相互关系的功能性哲理表达,因而不在科学技术客体求真的视域,但可效法客体功能求真模式予以反覆观察揣测尝试求真;
(2)选择权利要素。亲子兄弟血缘关系是生物学意义的相互关系,延伸到社会学上,不具有必然不可更改的固定相互关系,所体现的是关系主体的选择权利的自主性。通过动物幼仔观察,童年的由亲及远社会性爱的教育符合人类生物学规律。
3、功能价值虽然是判断的集合,却表现为客体对象相互关系契合性的客观判断,而这种客观判断,只有与预定的目标对象功能需求相契合,在微观事务中,才是有现实意义的;在宏观视野,也才是具有确定性哲理意义的。
孔子这里为人之本的学术意义是什么呢?我在《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中定义儒学是动态行为哲学体系,那么,“仁”就是这个体系的大地原点。
参酌概念:地理绘图之大地原点。
3、 儒学核心体系的展示
[《论语》论述]
(1)仁的行为要素展开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
1.6 孔子说:学生们,在家里对长辈要行孝,在外交往要象兄弟一样对待他人,谨言慎行,传播博爱精神,行为举措始终别忘记仁爱的融入。能轻松做到这些了,空闲了别忘记读书学习及时充电。
(2)德性的为政资质定位功能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2.1 孔子说:凡是执政,以德性为根本的,就好像天上的北斗星,起到定位作用,这样一来,所环绕的众多星星,关系也就清晰了。
[学者 定位]
[魁按]本篇讲述以仁义道德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领导国家从事一切活动,这是正途。政者,正也。不单纯是行政领导问题,包括人生一切事务之处理,家庭、邻里、兄弟、亲戚、朋友、同事等关系。政治就是用正途来统治管理。仁义道德包含忠诚、孝弟、守信、正义等品格。“德政”是本篇之骨骼筋脉,守正、真诚是其主要表现与要求。人终生要走正途是本篇之主旨大纲。“学而后入政”实际上提出学习的目的是实践之意,从中可以看出编排者的意图。(《论语镜铨》,毕宝魁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21页)
[扩展定位]
为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个为人之本,只是所有决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却也并非全部,而是需要相应的知识、谋略以正确应对。
(3)礼制规范体系的功用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1.12 有子说:礼制的功用,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尧舜周王的治理美名,其背后有这礼制在事理支持上的要诀。大事小事,可以有自由度,但禁止性边界是清晰的,都以和谐为目标,各自的行为决策,就容易目标到位,但没有礼制予以节制,事理上行不通。
(4) 信的确实性意蕴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輗:古代大车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
軏: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
[译文]
1.13 有子说:具有确定性的言谈举止已经符合对社会的义了,要我说就是可以反复实行。日常谦恭在礼节范围内,也就不会遭到羞辱了。因此,将不会失去亲和力,也可以观点归宗于一。
2.22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信誉,就不知道他的言论确定性如何。就像汽车刹车不灵,喇叭不响,怎么放心行车呢?
[延展论]
a、确定性是求真的人文理性的本质表现。
b、科学的求真,在人文领域,肯定无法构建微观科学识别的条件,因而只能存在于方法论架构的合条件层面。
c、基于前两点:
(1) 法律体系容不得不确定的东西;
(2) 学术容不得不确定的东西。
(3) 诉讼容不得不确定的东西;
(4) 国民教育的教材容不得不确定的东西。
[入经的背后]:真诚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以《诗》入经的背后,是美学教育的确认,也是未来从政者养成社会识别资质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到,包含事理论在内,体现为美学教育精神,作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其入经的本质,是真诚的人格养成。
(4)识别能力与知识、经验和年龄的关系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2.4 孔子说:我在15岁立志发愤努力学习,30岁具有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了,到了40岁不存在学问疑惑找不到解题方向的问题了,到了50岁能从混沌现象识别天理归宿,到了60岁因看透人性没有听不进去的话了,到了70岁随心所欲都符合天定法则。
[智性顺延论]
在儒家教育语境中,考量了年龄和悟性的协同:智性的输入是六经的可确定信息的载入,而智性的培育是伴随年龄成长社会性阅历增加协同知识的功用不断扩大的结果。可见,知识性和领悟能力的协同能力,才是智性的标志,因而遵循人的精神发育规律因材施教才是科学的。
(5)人性雕琢论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1.15 子贡提问说:“贫困而不谀媚,富裕而不骄奢,这德性怎么样?”
孔子说道:“这当然可以,只是不如贫困了而保持心态快乐,富裕了而严格遵循礼制。”
子贡接着说:“《诗经》说:人性如玉雕,或切割,或蹉跎,或琢雕,或打磨。先生莫不是以此教育我们?”
孔子说道:“端木赐很棒,可以开始一起讨论《诗经》了,明白了由此及彼的抽象推理方法。”
四、儒学阶段性事理论范畴的升级
1、儒学创生时代
本节史实资料引自国学网:孔子http://www.guoxue.com/rw/kongzi/kz01.htm
任何体系性的学说,其创生代,都是在混沌世界的突破。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
通过这一番简要生平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孔子在创立学说的过程中,有一批贤人弟子的群体支持,才得以创生,才得以传播,才得以继承,才得以发展。第二,孔子创立学说的主要目的,是良性体制的创建理由及其具备恰当人格知识体系掌握的执行人的培养,为实现这个目的,他创立了合乎“道”的动态行为哲理体系即仁义礼智信之合成版观念系统。第三,哲理体系转化为恰当行政措施,中间还有很大距离,毕竟要素差异巨大,故孔子周游列国获得的是敬而远之,始终在政治上不得意。
其详情是,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五十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十四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诸多的官场经历,再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而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并“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还做过贵族家庭的殡葬司仪。在这种条件下,终身学习的习惯,终极思考的惯性,弟子们的笔记整理,动态行为哲理系统,已经蕴含在教学叙述之中了,其思想的载体为《论语》,而其论证系统,则可视为承载在其整理的古文献文本。
2、董仲舒的儒学基因模式认识论前提表达
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基因范式即道,规制自然人不得任性。
《春秋公羊传》系通过补充史实,以事理论蕴含的经典诠释,阐发了孔子修定《春秋》的相关精神。秉承此基本观念,董仲舒将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理想设计和信仰体系集成一体,囊括在他的天人合一即天道观思想之中,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儒学分支理论,建立了具有独立性的分支价值体系。作为董仲舒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主要内在逻辑构成是:体现治权的体制综合构成的“大一统”思想,系将政治治理体系、伦理教化和天道蕴含,通过政治信仰的构建,作为序参数,渗透传递到社会各个环节。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学的动态行为哲理,为增强精神资源动力,经过董仲舒的理论发展,外向已经明确地通过要素形式渗入权力的巅峰,而内在管道则已经指向了道家之井口,或者说,构建融入了佛家的理论根系部分。
3、宋代理学的时代辉煌
“宋代程朱理学借资于老、庄、释氏,建立了以宇宙论“理气”之辩、人生观的“理欲”之分为标志的道德形而上学。其人性论的核心命题是区分人性中所包含的较高层次的“义理之性”与较低层次的“气质之性”。” (《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彭春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朱熹指出:“盖气质所禀虽有不善,然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 (朱熹:《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9页。转引自彭春凌,同上,第4页)气质之性虽或不善,但高于它、主宰它、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义理之性”却是本善的;仁义礼智出乎天理之本然。人修养道德之方法,是发现、持守和扩充本性中的善,存’天理之本然’,’遏人欲于将萌’ (朱熹:《中庸章句》天命之谓性章,《四书章句集注》第17、18页)。” (彭春凌,同上,第4页)
“明代朝廷组织编撰《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明清两朝均钦定程朱理学为国家统治思想。章太炎认为:洛、闽诸儒,制言以劝行已,其本不为长民,故其语有廉棱,而时时轶出。就是说,程朱理学的初衷是勉励人端方不苟、自我严格要求以立身行事,不在于治民,它不适合进入“法”的政治领域来治理百姓,因为法家者,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与行己者绝异”。’ 行己欲棱,而长民欲恕’,行己要严苛,治民当宽柔,儒法两家应分守私与公两个不同空间。将’饬身之典’的’理’用为’(立+隶)政之言’的’法’,’任法律而参洛、闽是使种马与良牛并驷,则败绩覆驾之术也’。 ( 章太炎:《释戴》,《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2、123页。转引自同书,彭春凌,同上,第4、5页)
“程朱理学被统治者政治化为人间秩序的纲常名教。明清两代有卓识的儒者试图对此加以反拨,他们召唤人心的回归。这构成了近代儒学的主轴。”代表人有倡导“致良知”的王阳明。 (彭春凌,同上,第5页)
“理者,查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 (戴氏《孟子字义疏证》第1-2页。转引自彭春凌,同上,第6页)
[三因造像评估]宋明理学的本质,是哲理性的事理论政治阐释。其一旦规范化进入体制,也就僵化了,一方面可成为邪恶利用的人文资源,一方面制度性的事理无穷尽却无法面对僵化的封闭体制力量,遭受唾骂也是命中注定。但据此并不可否认其人文动态事理性探索的历史功劳和价值。说到底,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有其认识论价值,即在价值要素和实体要素的确定过程中,它确实是不可或缺的识别环节。
4、王阳明的开放系统心学
王守仁作为儒家人物,吸纳融合道家和佛家的观点,发展出儒学分支体系心学。王守仁承续陆九渊“心即是理”思想,反对宋明理学通过凡事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而资源有限,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故人系根据价值目标设定,心自秉其精要,择理而用。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可行性,行中有预测之可知而动。
儒学发展到王阳明,已经建立一套成功的可社会应用的确定性识别哲理。王阳明理论成熟的标志就是“致良知”的表达。心学的主旨,源头出自《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云云。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三因造像评估]阳明心学系宋明理学之个体可操作的理论发展,系在实现知行合一动态行为过程中的主体性精神运作以要求实现目标价值协同天理为标准的概括性的天人合一的理论陈述。其“致良知”作为观念体系,放在儒学充分发展社会条件下,由大儒王阳明所提出的命题,也就容易理解背后的德性标准。这里的“致”,系指基于儒家德性标准而规范自己的识别活动,在本质上,它只是一个穷尽性的动词,特指消除非德性的不确定要素的思维活动。这里的“良”,当然意涵德性标准,同时涵盖了举措得当之意,还包含了时机的恰当性。其中的“知”则除包括了“良”的价值判断,还包括了“真”的实体与“美”的事理支持的判断。运用三元结构论思想,转换陈述王阳明理论为:但凡目标举措的选择,务必穷究契合于当下事务所需之道理,且不得违背天理。
天理的定位,因现实政治的缘故,需要多说两句。科学为我们提供的天理,即科学方法论之新老三论,对此应当不存在异议了。我则提出,形式逻辑因违背必错,属于天则范围。我还主张,基因模式方法论也属于天理,即本论著的方法论依据。
五、本章结语
不久前,孔老夫子的铜像,还在天安门广场挪移,今天却又被政治抬举。缺乏定性,这是大转折时代的某种信号。
仁义礼智信,儒学的经典表达,经营了2500年,却被轻纱笼罩,不知何物。百年前,它遭遇巨大的文化冲击;五十年前,它遭遇文化名义的掘墓。作为儒学动态行为哲理,揭开面纱,还原真貌,揭示儒学本质,以完成准确定位功能,并非易事,因为阅读理解它,本身就非常困难了,还要具备人生的类似海事、天象、驾驶等知识。
儒学之动态行为哲理,其确定性运作过程,属于社会性自主人择过程,表现形式接近射线状,始终伴随了决策者的自由意志,但只要严格执行其综合态决策机制,其运作可以不越界,结果往往符合基因模式识别方法。基因模式识别系统,告诉了我们识别的生成性机理,而儒学动态行为哲理却与此相容。这预示了社会识别方法的跨越时代的握手。正是得到基因模式方法论的支持,才有此识别系统的命名,但其构建基础,却是三元结构论的确定性哲理表达。通观本书,三元结构体系类似基因的静态表达,其与方法论即新老三论的协同运作,生长性所产生的结构体相当于基因组,即是“一个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整套序列”。在认识论学术表达确定性意义上,释迦牟尼的识别论体系简直就是基因模式识别方法的直接翻版的白话版别,由此昭示了儒释道古典融合趋势的终极原因。当我们明白佛理是讲认识方法论的,儒学却讲是行动方法论的,两者的差异性是明摆着的,终极认识论的出处却是同源的。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一段辉煌历史的终极原因。李唐王朝,在初创期,太宗李世民,首推道教,貌似贴牌老李家李耳祖宗,史学上颇受非议。次推佛教,鼎鼎大名的《圣教序》名帖,虽以字文双雄,傲立书法界,其实质却是政治家撮合文化底盘大融合的铭牌。对此还有疑问的话,那么,开科举考试录用官员之举的制度完善,却是始于太宗皇帝。当我们点破科举考试以儒文化为主,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幅景象就是儒释道共同文化底盘的制度设计背景。
强调一番,儒学标志是仁义礼智信之动态行为哲理内核的系统展开。儒学优点是侧重于动态行为可确定原则的指导功能,便于芸芸众生自觉正确决策。儒学缺点是相当于让在大海中航行的船长有着优良航海驾驶技术,在没有稳定体制支持社会条件下,等于没有星象航海的指引,同时没有GPS,何况在一个国度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航海船长,其中充斥什么航海技术都不懂的船长,当然还有希特勒式试图控制整个海洋的船长,而海洋空间有限,船与船之间是高致密性的,酝酿巨大人文灾难不可避免。历史上的儒学,更多有效地担当了联合船阵总船长的导师,所以祖师孔丘先生有“至圣先师”光荣称号。
克服儒学弱点,在当今信息时代并不难。其基础缘由有三:一则是法学已经充分发达,二则信息选择方法可以优化社会规则的最佳配置,三则满足信息畅通的保障自由的组织架构。其基础性方案,在于良性体制的构建。当我们运用孔子哲理,进行体制的力量结体,距离具有正当合理性的标准也就很近了。其最终效果则是优质个体与良性体制的长远互动,将充分保障孔子动态行为哲理的社会人文流动。
上述概略解释,足以回答美国著名启蒙荷裔大师房龙下列陈述的终极原因。“当耶稣基督在伯利恒出生时,孔子的哲学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从那时起,它至今仍左右着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尽管它已经非纯粹的原初形式了。”“儒教以其深刻睿智的隽语和知微见著的洞察力,给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增加了些许哲学常识,使他受益终生,不管他是在冒着蒸汽的地下室里干活的质朴的洗衣工,还是住在侯门似海的高墙之内辽阔国土的统治者。” (《人类的故事》[美]亨得利克。威廉。房龙著,张海平、张丽梅译,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221-222页。)
总之,历史上的儒学,如轻纱笼罩,烟雾弥漫,甚至被泼污亵渎,一个不小心,被我揭开了真相。原来皇帝用过的东西不必然坏,也可以是老百姓好用的东西。本书将开启儒学新时代灿烂的一幕。在新的条件下,让社会重新良性互动起来,终于成为可能了。其可预期的价值,是在世界范围内,以仁义礼智性为动态行为方向盘功能,其大面积推广,将引导非宗教人士的理性决策。
记住,苏俄党旗国旗标志下的任何涉及国土的协议属于同一帮人之间的利益交换,永久无效。任何人都不得就三元结构论对俄语及其控制下的语种进行翻译。除非按照先朝约定归还。
作品很好,欢迎回访
好评,已阅读并点赞,有时间,请回访我的两部作品哦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好评!!!无枝已经阅读并点赞,欢迎回访支持我的话剧《这是散步的年代》哈……
亲,我已经阅读并点赞,我的《同行》,欢迎回访支持哈!
历史学家汤因比从历史学出发给出的推导结论,本身符合三元结构论,而本书则给出了事理可行性的证明。例如我的儒学系方向盘自我行为控制系统理论,代表了未来典型个体行为模式,与汤因比“三、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国文明符合了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是契合的。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大师者乃是通惠自学,超然于各部专业之上而汇同及各科知识也。” 谁能找到这句话的书籍出处?望指教。
谢谢飞秋,这是关于思维轨迹的可应用解释,常常过来溜达。
看了几章感觉领会到了很多,寓意深刻。深度之后更是耐人寻味。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