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接下监护室的工作,需要面对各种重症患者,虽然是医生,但看多了生生死死也会让我时常变得纠结起来,时而充满自信、时而又感觉自己无法胜任,时而很得意自己的选择,时而又后悔起来。
有一次在急诊室接诊了一个车祸导致颅脑外伤的4岁小男孩,Glasgow评分6分,收到监护室插管抢救,因为这边条件有限,也没有CT检查,我建议转诊到卡萨的大医院去,但因为经济原因家属恳求留在塞达特治疗,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种情况就只有两个结局——期待奇迹或者等待死亡。果然在苦撑了一周后,小家伙去见了真主,对于这种无奈我似乎开始习惯了。
还有一次,接班时在监护室有一个Hellp综合征的产后患者,体温41度,除了几天前的血常规和肝功能外没有其它检查了,监护室只有扑热息痛和盘尼西林,且已经用过,摩洛哥医生也觉得她已经命不久矣,只能顺其自然。时值盛夏,监护室当时还没有安装空调,又闷又热,我只能想到用冰块物理降温,冰块需要去超市买,摩洛哥的探视时间有严格规定,除此以外的时间是不允许任何家属进入病房大门的,老百姓们也认为送进医院就万事大吉,往往一转眼就再也找不到家属了,即使是手术病人、重症病人也都是如此。等不及家属要2个小时后的探视时间才会出现,为了救急,我只好从自己的房间、厨房、队友的冰箱里四处收集冰块先用着;几个小时后,患者体温降到了38.5度,神志也清晰了,我有些沾沾自喜;岂料这只是回光返照,当天半夜,患者死亡。我真的很伤心,只怪自己学艺不精,没有能力让她起死回生。
产后大出血DIC,血库周末没有充足的备血,等待家属自行去卡萨拿血,一来一回5个小时,等待的无奈;仅能靠大量输注红细胞和血浆来试图改善凝血、维持生命体征,明知是违背科学的那种无奈;只能用“真主保佑”几个字来希望患者能够生存下来的那种无奈……太多太多了。
从医十几年,作为麻醉医生从未因为客观条件的不足而轻言放弃,现在只能眼巴巴地直面生命从我眼前消失,这时常会让我有些恐惧、害怕面对,甚至有些质疑自己。我无能为力,但既然决定了,打退堂鼓就是最懦弱的表现,只能用阿Q精神鼓励自己:哪怕是假装,我也要坚强,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得更好!
讀后,還沉浸書中,久久不能忘懷,深動,感人,啟迪⋯⋯。再讀也有興趣
回复 @戀文: 衷心感谢您
太感動人了!堅持讀完
回复 @戀文: 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
越讀越🈶️味道,繼續著
越讀越🈶️味道,繼續著
回复 @戀文: 多谢多谢
继续读下去
回复 @戀文: 多谢
🈶️🏠的感觉非常好,🈶️🏡就🈶️情
勇于面对現实
回复 @戀文: 过奖了
真实真情
引人入胜,等着更新。
回复 @奔跑的熊: 我会尽快更新,期待您的继续关注
夏老师辛苦了,援非医疗队辛苦了!
回复 @北极熊: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