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就诊后有感

  有一次,因为生病,参照总队部编写的《就医指南》,我去了卡萨布兰卡一家私立医院就诊,这一就诊经历让我颇有感触。

  不像在国内365天,天天有医生为病人随时提供服务,在摩洛哥,周末任何一家公立医院都没有专科医生上班,我们也是好不容易才得到了位于卡萨的一家名为Achifaa的私立医院专科医生的预约。这是家号称卡萨最大最好的私立医院,科室还挺齐全,除了一些专科,还包括重症监护室,说明他们还是有相当救治水准的;医院环境不同于我们医疗队所在的公立医院,干净、整洁而且安静。约好的10点,只是护士安排你坐下等的时间,在等了近半小时后来了个高大帅气的男生,一度我们认为他就是那名专科医生,其实不然,他拿了我之前的检查报告让我们去一个类似观察室的地方继续等,又过了约十分钟,那帅哥回来了,怕我们听不懂,他用了英法两种语言很有礼貌地解释到:“医生在ICU里已经看过你的检查报告了,请放心,不是很严重,5分钟后医生会来看你的”,5分钟后果然来了个专家模样的老头儿,西装革履颇有气质,一看就让人很有信任感,问了下我的发病过程、做了听诊、护士给我测了血压、体温和氧饱和度,可能当时并不知道我们也都是医生,他用温婉的口气详细说了一下我的病情,浅显的比喻说法相信没学过医的患者也能听懂;他建议我住院观察2天再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考虑接下来的处理,我执意不肯住院,他也不强求,说了注意事项并开了处方,解答了我们的一些问题,整个过程简单但让人感觉不错;“惊艳”的当然还有价格,这次医生短短20多分钟的诊费要300MDH,相当于人民币200多元,还不包括检验检查以及药品价格,是国内专家挂号费的近10倍,国外医生的价值可见一斑。

  2014年3月我曾在拉巴特参加过一个为期两天的关于摩洛哥《贫困人口医疗保障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会上我了解到,摩洛哥的医保起步较晚,2005年才开始实施国民基础医疗保险,但普及率已达到了60%的公民,且受益人群中84%为贫困人口,这对于一个医保制度还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了。

  公立医院全部由政府财政补贴,提供近乎免费的医疗,但这仅仅限于最最基础的保障。摩洛哥的医疗体制效仿欧洲,在我看来当地医生的医疗水平也普遍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也常常有机会去欧洲国家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参加各学科的研讨会。摩洛哥护士在公立医院的收入已经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更别提医生了,但因为属于“大锅饭”,所以护士们都极其不愿意在产科和监护室这种繁忙的科室工作,医生则可以多点执业,但最初的8年内必须每年在公立医院服务达到一定的时间,私立医院诊疗条件较好、收入也颇丰,所以医生们每周在公立医院完成有限的工作时间后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私立医院。公立医院门诊不是随到随看,患者必须事先预约,而且有些专科的医生一周可能只看一个上午的门诊,所以患者都要早早地就去排队,一旦错过或满额就只有等到下次;公立医院提供的检查化验也是最基本的,比如要知道血红蛋白值,化验室只提供红细胞压积的数值,全套血常规或产科急诊要做B超都需要到外面的化验室或私立医院去做,收费都在200-300MDH以上,肝肾功能还要送去卡萨才能做;公立医院只提供住院病人最基本的药品,绝大多数和门诊处方一样都要到外面药房去购买,所以摩洛哥大街小巷都随处可见药房。相比之下,私立诊所是就为有钱人服务的,他们提供的医疗项目比公立医院要细致全面的多,设备也比较先进,但与免费的公立医院相比,这花费也不是一般摩洛哥老百姓可以承受的起的。

  我们医疗队所在的公立医院均在比较落后贫穷的地区,接触的病人也以穷人为主,所以遇到宁可等死也坚持不转到条件较好的私立医院或大城市医院就诊是经常发生的事,时时让人很无奈;而作为援摩医生我们通常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诊治,绝不会两手一摊感慨条件有限、现实残酷,所以当地老百姓对中国医生的信赖度都很高。40年来中国医疗队的队员们前赴后继,在摩洛哥接生了无数的新生命、挽救了无数的垂死患者,将大爱无私地洒向非洲这片土地,为中摩两国的友谊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们是“穿着白大衣的外交官”,为此,我很自豪,我是这其中一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