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纪事——《沈女士故居》

  “秋水山庄”

  虽是大雨倾盆,在此门前也不由地停留数步,仅为敬仰怀缅。这一中西合璧的庄园建筑始建于1932年,是我国报业巨子,上海《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以其妻之名命名。1934年后沈秋水女士将此捐给社会福利院。

  沈秋水女士,容貌惊艳,才华过人,但若以现在而论,此女子也便俗称为小三。不过,在那国殇之年,助夫君成业,又再得知丈夫有外室后悄然离去,小三做成这般骨气潇洒,可谓让人敬佩,也着实让人心痛。

  移步离开,不妨问好友:此地过去为福利院,既然目前已成为娱乐或公务之所,那福利院搬至何处?朋友简单答曰:自然是,城乡交界之地。

  试想当年沈女士将庭院献于福利院,或许正是因为此地面朝西湖美景,周围柳树绿荫环绕,即使这些孩童落地孤苦,也能在此近大自然环境感知博爱、生命之美;更何况,此地虽位于山脚湖畔,人文之气却更甚于闹市,自是让孩子从小便无被社会抛弃之感。其用心,果真是至善至美,也寄托了沈女士对于孩子们的期许。

  遥想当年贵阳上学期间,想到孤儿院做义工,着实因为路途遥远只得选择到几个临近的寄养家庭帮工。如此看来,城市虽不同,城市规划、理念却是得到了统一。

  庭院内,红墙碧瓦,浸在骤雨之内,虽显沧桑,却也是一派清雅大气,与山水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只可惜,如今,故事远去,最后门口砖墙上只剩下这石碑上片言短语聊表纪念。

  思及此,不由落笔,草写了两句:

  “夜阑幽,灯火明;几番粉饰,隔千秋。

  岁月尽,草莽生;庭院深静,梦成空。”

  ——2016.11雨

评论
  • 钥悦媛媛 作者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钥悦媛媛 作者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