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治疗”,这一抉择有多么沉痛;无论是因为预后还是无力支撑高昂的医疗费用。自认为都没有任何理由评判他人。生死面前,我们根本没有易地而处的资格。但昨日,本姑娘也算是见识到了,“孩子抢救的时候不用再打电话,怕家里人受不了!”漂亮的借口,也暂且相信你;今一早,电话里问“还没有死啊?”,这句可是气得我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严重的内伤。
还有则朋友那里的故事,家属放弃治疗,带老人回家,老人后事程序陆陆续续地准备妥当。但,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家属们等不耐烦了,跑到医院质问医生,为什么老人还没有死,并要向医院讨个说法。好吧,医生现在的责任除了积极救治,还要确保死亡。
中国不少地方的恶俗,也一再地挑战容忍极限。最后,不得不深深地钦佩这些“传统”:“孩子不能够死在家里”,“老人要在家里没。”死亡的地点、时辰、形式,在不同“风俗和传统”里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理由”和正规的“流程”。高明的形式主义,再次让我折服。是因为惧怕,还是因为贪婪地幻想着各种仪式、形式可以给予活人好处。
病房内,夜里另一个孩子没了,身体仍温,咨询后父母均不进病房探视,因为“受不了打击”。
此刻,内伤进一步加重!
握着孩子的小手,轻轻对她讲,“不怕,阿姨们陪着你。”我们和护士一起把孩子收拾干净,针线拆除。主任淡淡地说了句,“孩子去投胎吧,投个好人家,要有个健康的身体。”
或许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也只剩下这些她根本听不到或听不懂的安抚。
对于生与死,中国人目前几乎没有正确的概念。没有人思考死亡,更极少有人去尊重死亡。
死亡是我们的终点,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属。无论是弱小强大,无论是才华过人,还是平庸平凡,最后的终点时,我们都没得选择,也无从逃避。
犹然还记得两年前,当把一个极其危重的孩子放回他父亲怀抱时,孩子竟然面色改善、手脚动起有了反应,或许正是因为最后的旅途有父亲陪伴。爸爸妈妈才是他最后的支撑和归属。
当那个终点靠近时,无论我们是亲身经历还是旁观,能做到最好的便是去尊重,若是爱,就是去呵护和相伴。没有人喜欢自己是孤独地离去,闭上眼睛的黑暗却是能够被周边的温暖所替代。
死亡也许并非最可怕,灵无所依,魂无所归才真正的荒凉和恐怖。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