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北方农村》

  追寻着略有岁月的记忆,眼前仿佛又浮现出童年的家乡,先是入村的主道,宽敞、安静,街道两侧是各个平矮的屋舍彼此相连,偶尔隔出一条小巷;间或种植些粗壮的老树,榆钱、白杨、槐树。到了冬日树叶全部凋零,尤显得空旷,这便是北方的特色。再往村里走,各家各户大门前道路是被碾压结实的泥地,到了阴雨天,孩子们总是喜欢赤着脚在地面上踏着雨水活稀泥。门外多是堆放麦穗、玉米杆,用于生火取柴。再然后,到达各家的门楼,此处遮风雨,可聚茶谈天,还可堆放杂物。正如作家阿龙在《探索发现》中所提到,门楼联合着入门后迎面的影壁墙是北方农村房舍的建筑风格。在最后,各家各户多是坐北朝南的平房小屋,厨房安置在宽大的院落内,配合着院中的老树、花草,时不时地传出饭香。

  这便是北方的农村,春有轻雨细柔,夏有烈阳知了,秋有麦香蜜枣,冬有积雪炊烟。

  农村的建筑,紧凑、户户相连,形成一个大家;农村的理念,在故去,她应该是一种家族的象征,连接着姓氏和各个家族不成文的传统。

  也是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古代,农村,多数以家族姓氏为核心,强调的是相互扶持,以老者为尊;因此,一个村落强盛多半依靠的是家族中智慧、清明的长者掌舵,自然,若是长者迂腐、智缺、心残,衰败、迂腐也仅在一夕之间。这也便是其中的狭隘和局限性。

  行至今日,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却越发变得冷清,甚至被进入城里的孩子遗忘。而,如今,家庭单位也已缩小到父母和孩子,隔开了大家族的距离。不过,又有谁知道,或许不久后,人们又会回归那片淳朴的村落,带着更加先进的文明,问候农村文化。因为历史总喜欢螺旋式的前进。

  ——2017.07

评论
  • 钥悦媛媛 作者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钥悦媛媛 作者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