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米克诺斯岛 第四节

  4

  无论是看海还是爬山,日出与日落是从来都看不腻的。经过前一天的探路半日游,第二天,海鸥的鸣叫代替了酒店的叫早,我们迎着晨光,早早地起床,精神百倍地踏上了探索之旅。

  天地间朦胧的蓝与白,沉浸在一片晨霭里。我们沿着海岸线走到尽头,找到了欣赏落日与日出最佳的地方,古朴的卡特米利风车。圆柱形的外墙,十二边形的风车,像朵朵盛开的向日葵笑脸,迎接着朝霞的到来。

  海岸线上浮起一抹绯红,如一道虹,把蓝色的海、蓝色的天分割开。红光从海平面向上发散,蒸腾,弥漫着淡雅的霞气。我们五个人像五个雕塑,矗立在那里,屏住呼吸,举目远眺,仿佛是站在一个古希腊剧场的台阶上,膜拜着太阳,期待着喷薄而出的一刹那,神光的莅临。

  天亮了,太阳出来的一刹那,发出炫目的黄光,海鸥的叫声更清脆了,与随风摇曳的橄榄树枝的飒飒声,海浪的哗哗声,相机的咔嚓咔嚓声,我们的惊喜声,形成天籁之音。一团团黄色的火焰,把天空海平面照得更亮了,直到太阳冲破云霞,跃出海面,我们才恢复正常的谈话。

  “太美了,我热爱阳光,热爱日出,看千遍万遍,从没看够过。”凯放举着还未完全放下的相机镜头感叹着。

  “凯放,看这里,我要敞开怀抱,拥抱旭日东升!”桑尼向着太阳的方向,张开双臂,扬起脸。

  “咔擦咔擦”,凯放默契地按着快门,情不自禁地发出:“好极了,美翻了!”

  周哲、陈平眼角中闪着浅浅的笑意,沉醉在这天赐的美景中。此景此情,套用格雷厄姆•格林的话说,这是一个治疗过程,一次内心纠结、伤痛与新鲜的自然空气之间的对峙。太阳的光芒,在沙滩上,在山丘上,在建筑物上,在天空中,散播着自己的热情,消除了尘世的烦忧,给生命光明、希望与能量。我们的身体渐渐变暖,恢复着热气,仿佛和大地蓝天一样,没有肉体与精神的牵绊与拖累,不需要面包,不需要牛奶,不需要呼吸。

  “秀色已餐。Ladies and gentlemen,向今天的目的地进发!Let's go!”凯放帮周哲、陈平和我拍好照片,整理好相机,向大家挥挥手,我们会意地跟在他身后。有凯放这位摄影发烧友随行,我们从不担心看不到奇特的风景。他热爱生活,懂得享受当下,那种轻松自在,不随青春的流失而折损,反随体验的增加而更懂得生活,那种由内而外的感染力散发着五彩的光芒。我们大家都喜欢他。

  路过一片橄榄树,我和凯放、周哲都禁不住驻足看那尖细状的树叶,“希腊的国树,提供希腊人民营养与光明的圣树,桑尼同学,快来膜拜膜拜。”

  周哲点点头:“智慧与和平的化身。”

  之前我已经对橄榄树做了功课,补充道:“快看这数万年进化的成果,”我翻开一片树叶,“看蜡状的保护层,还有那气孔,或许放在显微镜下更明显些。就是这种结构,历经万年,火烧、刀砍都无法使其灭绝。”

  陈平咂着舌,“物竞天择,罕见。连恐龙那样的庞然大物都灭绝了。”

  “我们可以折几支戴到头上吗?像奥利匹克冠军那样!”桑尼斜着脑袋,等待大家的回答。

  周哲笑了,“还是不要了,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就出现了第一部保护橄榄树的法律。按照希腊风俗,小孩出生时,就栽一棵橄榄树,到这小孩长到六岁上学时,橄榄树就开始结果,陪伴这个孩子一起成长。”

  “额,那太不好意思了。还是让它茁壮成长吧。”桑尼不好意思地嘟着嘴。

  “不过,现在该用早餐了,我们可以去吃橄榄、橄榄油!”周哲补充道。

  桑尼欢快地举着手,“这个我赞成,肚子都咕噜噜了!”

  “还是吃货一枚!”凯放瞪了桑尼一眼,调侃道。

  “以后不要说我没文化啊,”桑尼白了凯放一眼,故意拉长音调说:“我可知道著名的美食学之父阿切斯特拉图,还有他的极简主义烹饪哲学,选最好的食材,配最少的作料。”

  凯放向桑尼竖起大拇指,“Very good!”,然后一本正经地,用浑厚的腔调背出阿切斯特拉图的烹饪哲学,“即便你想,你也不会做不好这个……把鱼和一点点墨角兰一起,包裹在无花果叶中。不要加奶酪!不要没用的东西!”

  我们四个砸吧着嘴巴,更饥肠辘辘了。

  在不远处,我们找到一家餐厅。在周哲斜对面有一希腊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金发碧眼,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她。周哲微笑着向她打招呼,她好像听懂了周哲的话,嘴巴上翘,向周哲挥挥手,甚是可爱。

  餐厅的墙上装饰着橄榄枝,餐桌上摆放着橄榄油,我们惬意地用粗面包蘸着橄榄油,享受着乳白色的奶酪,每人喝了一杯咖啡,便继续上路了。

  “意犹未尽,或许我们可以去这个岛上最高级的餐馆海吃一顿,据说那里牛排的厚度让人吃惊。”凯放边走出餐厅边发出牢骚。

  “我同意。”桑尼举了举手。

  桑尼话音还未落,陈平干脆地说:“我反对,海吃一顿,够我支教的五个学生一年的生活开销了。”

  “切——,捐归捐,潇洒归潇洒,两码事,人生不仅需要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还需要一场触及味蕾的饕餮大餐。”凯放大放厥词,“年底,我义卖几张作品给你。”

  “算我一个,我可以支助两个孩子。”周哲扭头对陈平说。

  “太好了,我先替孩子们谢谢你。”陈平用感激的眼神回视周哲。

  言语间,一座纯白色的教堂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评论
  •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阐述上一辈人与现代人婚恋观人生观的冲突,年轻人(我)喜欢看,不知理解是否正确。


    木兰 作者

    回复 @Darcy: 谢谢关注,本小说的构思立意一方面是对当代人生观的思索,另一方面是面对无常挫折时的自我救赎。


  • 加油!


    木兰 作者

    回复 @刘诺: 谢谢,共勉!


  • 期待更多的作品!


    木兰 作者

    回复 @编辑部: 谢谢勉励。


  • 祝贺新作问世!


    木兰 作者

    回复 @云舒丫丫: 谢谢,一起加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