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米克诺斯岛 第五节

  5

  “哇——棉花糖教堂!”桑尼看着白色的建筑物,瞪大眼睛,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双手合十。

  “庄重些啊,帕拉波尔蒂阿尼教堂可是拜占庭式教堂的瑰宝。”凯放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打量着眼前的教堂,然后选角度,支三角架。桑尼把自己的身影嵌进教堂里,不时地摆着各种姿势。

  在米克诺斯岛三百多家教堂中,这是一座与众不同的教堂,造型独特,没有随处可见的高大饱满的蓝色穹顶,通体的白,雪白的墙面,雪白的屋顶,在阳光的映照下,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庄重而圣洁。可惜教堂不对公众开放,我们只能远远地瞻仰它。

  周哲眉头间锁着深深的思考,她走进我,“温迪,你怎么看信仰?”

  信仰,这个神圣的字眼,在宗教里应用最为广泛。希腊是一个宗教信仰最为广泛的国家,正教为希腊的国教,信徒约占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站在这个宗教信仰浓郁的土地,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周哲这个话题。

  周哲不等我回答,继续说:“在来希腊的飞机上,邻座刚好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她看到我红肿的眼睛,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如此伤心。”

  周哲不由自主地抽了一下鼻子,“我把那件痛不欲生的事情告诉了她。她表示很难过。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位基督徒,她告诉我,在她们的观念里,基督徒之间互为弟兄姐妹,是一个大家庭,无所谓单身、丁克,还是失独,因为始终是在一个大家庭里,从不感觉落寞、孤单。她很希望我成为他们的一员,他们会帮助我走出心理的阴霾。我最后还是拒绝了,从小接触的世界观,让我相信最值得信赖的只有自己,我必须自我救赎。然而临别时,她问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活着。”

  “当时我的脑袋搜罗了很多个答案,为了宝宝健康阳光地生活,但宝宝没了。为了父母安康安逸地渡过晚年,他们走了我又为什么……为了自己的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已经得到了……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很满意,甚至有些茫然。”

  教堂上方的十字架,在太阳的照耀下,分外耀眼。周哲抬头望了望,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又长长地呼了出去。

  “读了这么多年学,从小学到中学,到读完博士,拿到博士后学位,那种推着你奋进、往前赶的精神力量好像越来越弱了,那种艰苦奋斗、天道酬勤的人生信条,已经不足以成为生命存在的支点了。生命好像就剩下在得到与失去、真实与虚无之间游荡了。”

  我没有合适的言语来宽慰周哲,因为我的思绪时常和她一样纠结,我试图从一本本书中找寻答案,最后发现却是枉然。我一脸尴尬,支吾着对周哲说:“相对浩瀚的宇宙而言,个体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维系万物之间正常的新陈代谢,新旧更替。存在就是活着。或许,这些哲学道理,你比我们更明白。”

  “最近几年,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作品《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十分畅销,原因也在于此,很多人都想从这里面探寻到生存的意义。在《人生的枷锁》中,有这么一段话,‘人生是一片无法摆脱的混沌。人们在这种无形的力量驱使下,四处奔波,但是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他们却一个也回答不上来,似乎只是为了奔波而奔波。’”

  听到我提到毛姆,陈平凑过来,“这几本书,我也看过,起初并没什么收益,尤其是《人生的枷锁》,就是一段恋爱脱单史。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人的关注,尤其是结尾的一段话总结,感觉有些道理。”

  我随身拿出Kindle,打开下载的电子书,翻到《人生的枷锁》的最后一章,递给周哲,周哲很快找到了那段话,她读出声来:“他认为自己的一生一直信奉着别人口头上或书本上向他灌输的理想,而从来不是出自内心的愿望。他的一生总是被他认为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他真心想做什么所左右。这些地方和我太有共鸣了。”

  “一个人生下来,工作、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死去。这不也是最完美的图案吗?”陈平接着读出了后面的一句。

  我的眉头和周哲的眉头一样,皱得更紧了:“周哲,如你之前说过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最合理的安排。毛姆两部小说本身就存在着一个悖论,《人生的枷锁》揭示了人的一生就应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轨迹,而《月亮与六便士》却反其道行之,主人公为追求自己的梦想,放弃本应承担的家庭责任。”

  “什么高大上的哲学啊,也熏陶熏陶额。”凯放见我们三个凑在一起,好奇地问周哲。

  “为什么活着?”周哲斜着脑袋回答。

  凯放用手挠了挠脑袋,皱着眉:“这可难为我了,我的人生哲学,就是放肆活,照着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有了钱就享受,没有钱也享受。如果赚了钱没有犒劳自己,我就感觉自己失去了生活的灵魂。所以我的积蓄很少很少。”

  “这就是你一直单着的原因吧,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挺自在你——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负担。”桑尼下嘴唇向前伸,做出不屑的表情。

  “我——愿——意!”凯放拉长声音,双手环抱于胸前,向桑尼吐舌头。

  桑尼快言快语地说“我的人生信条就是有追求但不苛求,随缘随性,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看不出来,还是有为青年一枚!”凯放白了桑尼一眼。

  “那是当然的了,总有一天,你会对我刮目相看的。”

  “期待、期待那一天赶快来,好酒好肉的款待我啊。”

  陈平打断了桑尼与凯放的对话,眯着眼,笑着对周哲说:“我的信条就是给予爱,我爱西藏的蓝天白云,那里的天那里的水和这里的一样蓝,我爱那里的孩子们。我会选择继续在那里支教。”

  我们都以敬佩的眼光看着陈平,金黄色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那笑容是那么地甜美,像一朵盛开的格桑花。

评论
  •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阐述上一辈人与现代人婚恋观人生观的冲突,年轻人(我)喜欢看,不知理解是否正确。


    木兰 作者

    回复 @Darcy: 谢谢关注,本小说的构思立意一方面是对当代人生观的思索,另一方面是面对无常挫折时的自我救赎。


  • 加油!


    木兰 作者

    回复 @刘诺: 谢谢,共勉!


  • 期待更多的作品!


    木兰 作者

    回复 @编辑部: 谢谢勉励。


  • 祝贺新作问世!


    木兰 作者

    回复 @云舒丫丫: 谢谢,一起加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