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米克诺斯岛 第六节

  6

  我们五个人一起合了个影,把记忆与笑脸镌刻在了帕拉波尔蒂阿尼教堂白色的墙上。周哲说她想一个人呆一会,我们大家都表示赞同她的提议,各自找了一个角落,像朝圣的信徒一样,席地打坐闭关。

  那一刻,或许他们四个与我一样,希望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祈祷与真正的自己相遇,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人生所有的遇见,都是磨练心智的种种考验和必修课,我们不仅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还要与我们所处的环境——食物、气候、衣服、宗教、政治等各种纷繁的事物发生关系。我们为爱而伤,为爱而苦,为爱而乐,没有人是完美无憾地活着。而活着最要紧的,便是自己的灵魂,灵魂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一切,它迸发的激情与热情,它的不安与躁动,时常与我们焦灼在一起。

  大概过了两三个小时的光景,凯放叫上了桑尼、陈平和我,向周哲走去。凯放打破了周遭的安静,用不低不高的声音,向周哲招呼说:“感觉好些了吗?”

  桑尼在旁边嘟着嘴,翻着眼珠,长长的眼睫毛向上翘着,好像还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陈平的脸,好像完全平静的海平面,看不到一起波澜。周哲睁开双眼,没有说话,点了点头。

  太阳的热度随着中午的临近,变得有些灼热。凯放建议我们在临海小镇上的“小威尼斯”去看一看,顺便找个岸边餐厅,点上本地的美食,像本地人一样,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赖着不动,发发呆。

  沿着海岸线,我们一路被清澈见底的蓝色海水,晶莹剔透的浪花,阳光闪烁的海平面吸引。桑尼不时地在海边摆拍,凯放乐此不彼地跑前跑后。周哲、陈平和我跟在后面。

  没走多远,密集的彩色建筑群就映入了眼帘,依山傍海而建的房屋,纯净的白墙,蓝绿红或橙色调的门窗,从阳台上垂下的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明快绚丽。这种简单而不华丽的风情,散发着轻盈而自然的气息。

  在众多酒吧和餐馆中,我们选择了一处临海露天的餐厅,在座位上,感受海水涌向房子墙体时发出的哗哗声,观赏阳光下白色的沙滩和湛蓝的海水。桑尼和凯放为我们点了口味纯正的鸡尾酒和海鲜料理。

  品尝完美食,我们满意地看着蓝色的海,周哲看了一下凯放,好奇地问他:“你的工作与生活真让人羡慕,不受时间、地理位置的束缚,有大把时光欣赏美景。”

  凯放开心地笑了:“很多人都这么说,羡慕我。其实,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拍到满意的作品,可能要守一个通宵,一个白天;有时为了找最佳的拍摄角度,跑不同的地方,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但整体来说,我挺爱摄影,尽管收入不是很高,但每次都有新鲜感。”

  “曾经有很多人问,为什么那么喜欢摄影,现在科技这么先进,随便按下快门,就能拍出很炫的照片,摄影师的价值将越来越微弱。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在构图时,在我眼里它是很感性的,里面有故事,有对生活的认知,是我的内心世界,它的质感往往是高于眼前看到的生活。”

  “不稳定的收入,对你的生活会不会有影响?”周哲继续问。

  “起初,影响比较大。经济来源主要为刊物的投稿,经常被拒稿,很苦恼,家里人也不理解,觉得不务正业,有好好的工作不做,整天摆弄这个玩意,也不能当饭吃。这个过程相当漫长,持续有两三年,中间甚至想到放弃,但总不舍得放下。一直坚持坚持,不断地琢磨、积累,水平提高了,就有刊物约稿或活动跟拍之类的。收入增加后,现在我开了个人的摄影工作室,源源不断有人找我拍照,尤其是老外,他们很喜欢在弄堂里拍全家福。”

  “现在积累的作品多了,也会应邀举办摄影展,参加一些义捐活动。国内的接受度相对低些,买这些作品的,大多是老外,他们会买一些喜爱的摄影作品,挂在家里面。”

  周哲绽放出那迷人而知性的笑容,回应道:“人的一生中需要有这么一个爱好,值得把自己的时间托付。前一段我还看到周国平的一段话,‘我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志趣和事业在哪里,这是一个逐渐清晰起来的过程……可能暂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必须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人世间充满诱惑,它们都在干扰你走向自己的目标,必须懂得抵御和排除。事实上,一个人越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越有把握找到自己真正要的东西。’”

  整个下午,我们端坐在露天的座椅中,享受着海风,享受着阳光,等着太阳掉到海里去,月亮升到蔚蓝的天空上。

评论
  •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阐述上一辈人与现代人婚恋观人生观的冲突,年轻人(我)喜欢看,不知理解是否正确。


    木兰 作者

    回复 @Darcy: 谢谢关注,本小说的构思立意一方面是对当代人生观的思索,另一方面是面对无常挫折时的自我救赎。


  • 加油!


    木兰 作者

    回复 @刘诺: 谢谢,共勉!


  • 期待更多的作品!


    木兰 作者

    回复 @编辑部: 谢谢勉励。


  • 祝贺新作问世!


    木兰 作者

    回复 @云舒丫丫: 谢谢,一起加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