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事实上,医院不应该是经济的产物,然而现如今它却是完全在市场的模式下运行,当生命只能够与金钱交换时,可以想象会产生多少不幸和矛盾。这一栋栋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建筑名为医院,紧紧加固了腐朽的医疗体制,然后牢牢地禁锢住一个个文弱书生。
在这则关于国外病童医院的报道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词汇——捐赠。是的,他们医院里的设施、器材,甚至是科研资金均是来自捐赠。
事实上,医院如若仅仅通过市场完成医疗和科研,完全不现实,因为一个科学的突破和进步,有时候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如此长周期的物力、人力的投资,仅靠医院收入,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因为医院的收入还需要支付员工、支付各种机械设备的供应、维修,另要支付药物、医疗材料消耗的费用。所以正是捐赠弥补这一大片的空缺,也使得这家医院充满了仁爱,让每一位付出捐赠的能人善士有了欣慰的爱心见证。
这一点在我们现在却完全行不通。
其中的理论,自己当然无力诠释,学识浅薄也没有能力阐述。但是,却记得一位留学在外的亲戚曾非常坦诚地讲过,将来自己有出息了要将自己的收入拿出一部分捐给母校,而母校所指仅是在国外的大学。虽然有一刻不免觉得他忘本。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为何不妥。在中国,他甚至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因为高考模式的硬性、塑型化!然而,他到了国外,不仅可以通过努力上大学,学校还为他担保贷款付生活费,最终才能够通过扎实的学术和技能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才识有了用武之地。前期的信任,取得了后期的信任回报。
反思现在,不知道,在现如今连扶老人都要被搬上法庭的时代,让我们如何去感恩、信奈这个社会。自然,医院是社会一个缩影,往往也逃脱不了大环境的使然。
伴随拜金主义的盛行,感恩、仁德之心越发显得苍白无花,少有人再崇拜信仰,自然,自省、自律也在渐渐沦丧。
如此以往,我们医院与他国医疗的差距怕是也会渐行渐远。
2015.06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