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根智慧之柱》一书中,劳伦斯生动地描述了他与费萨尔第一次在阿拉伯人的帐篷里会晤时的情景:“我一眼就看出,此人正是我来阿拉伯所要寻找的人物,一位将为阿拉伯人正义战争赢得全面胜利的英雄。费萨尔显得特别高,像一根柱子一样笔直挺拔。他身穿丝绸长袍,头带棕色纶巾…… 他的眼帘垂着,漆黑的胡须和苍白的面容与他那奇特出众的身材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双手交叉地搭在身前悬挂着的匕首上面。”

  劳伦斯与费萨尔相互打量了一番。“您认为我们瓦迪萨弗拉这个地方如何呀?”费萨尔突然盯住对方发问。“噢!它离大马士革还很远啊。”劳伦斯不失时机地挫败了对方的傲气。

  费萨尔的部下都惊呆了。从未有人敢对麦加王子如此唐突。但是,费萨尔不知为何,特别喜欢这位爽快的客人,而且对他的回答很感兴趣。此后二人精诚合作,率领阿拉伯军队挥师北上,所向披靡。两年之后,他们胜利地攻陷了大马士革,与埃德蒙·艾伦比将军领导的英军会师。

  在1916~1918年这段时间里,劳伦斯担任费萨尔的军事顾问,同时又是英军艾伦比将军的联络官,从而加强了两军之间的有利配合。除了负责落实对阿军在军事与财政方面的援助之外,劳伦斯还亲自领导一支游击队,专门袭击汉志省的铁路。他们用炸药使土耳其军队瘫痪,供给不足。尽管他的“部队”是由一些未受过正规训练的阿拉伯村民组成的,但是,他们给敌人送的“礼”可真不轻。

  劳伦斯对士兵要求极其严格,自己也勇敢地迎接每一次任务的挑战。他总是身先士卒,置身于最危险的岗位。在沙场上,他身着阿拉伯长袍,冒着枪林弹雨,和士兵们一起冲锋陷阵。在帐篷中,同阿拉伯人一样,他偷着料理自己身上的伤口。他从来是高度警惕,一丝一毫都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约旦的一座名叫阿尔加法尔的沙漠村落里,笔者曾经采访了一位67岁的老人卡拉夫·阿布·泰伊。他的父亲扎尔曾在劳伦斯的游击队里当过一名中尉。当他回忆起劳伦斯的时候曾对儿子这样讲:“他聪明、顽强,是个爆破专家。他的脾气非常非常坏。”

  在费萨尔的帐下,劳伦斯不太愿意抛头露面。但是,因为他不属于任何一个部落,所以被当成公正的第三者,常常被请来仲裁士兵之间的争端。他在《七根智慧之柱》一书中记载,有一次,在六天之内他就裁决了一大堆公案:12起械斗、4起盗骆驼、1起婚姻纠纷、2起偷东西、1起离婚、14起仇杀。另外,还有两起用恶毒的目光瞥人和一起由此引起的中邪案(此举相当于诅咒他人,阿拉伯人相信可以使人遭灾。这是违犯宗教戒律的事情——译者注)。

  在战争的初期,劳伦斯确实尝试到自己在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感觉。因为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像十字军东征一样的神圣事业。他从9岁起就开始疯狂地向往并努力塑造自己以准备为之献身。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残酷的现实使他的幻想一一破灭。战友们相继在他眼前倒下,无辜平民所遭受的摧残使人触目惊心,这是他从未想象到的。他自己也杀人了。在完成一次侦察任务时,他在大马士革的南面被土耳其人抓住,痛遭鞭笞,甚至鸡奸。虽然他最后设法逃出了虎口,但是,这种经历对他来说,是一场可怕的噩梦,从此将永远惊吓着他的心灵。他的身世所带来的奇耻大辱使他从来对于“性”有一种厌恶感,他甚至拒绝和人握手。他在书中倾诉了这一痛苦:“我完整的人格被无可救药地损坏了。”

  而他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阿拉伯的独立,也在1918年10月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这时候,塞克斯-皮科特协定的内容被披露了,阿拉伯人遭到了出卖。开始,劳伦斯和其他许多英国军官还幻想着,这一早年缔结的协定已经过时。最起码应该还有谈判的余地,因为阿拉伯人出乎预料地取得了起义的胜利,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废除了该项协定。劳伦斯是这样希望的,而这一想法也影响了费萨尔,他们相信阿拉伯人在这场战争中不会徒劳。

  但是,他们错了!艾伦比将军的命令传达到大马士革,要求执行塞克斯-皮科特协定,将叙利亚交给法国人。费萨尔暴跳如雷,而劳伦斯则感到再一次遭到自己政府的侮辱。他满面羞愧地离开了朋友和部下几万官兵。劳伦斯深感内疚,认为是自己蒙骗了他们,将这些阿拉伯人引入歧途。

  劳伦斯筋疲力尽,心灰意冷。忍受着浑身上下十几处子弹和炮弹片所致的伤痛。两年以来,他栉风沐雨,出生入死,从未休息过一天。从卡奇米什又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挚友达赫姆在上冬死于伤寒。他就是劳伦斯曾经教育过的那个水童。他就是为实现这些人的自由而英勇作战的。劳伦斯后来在一本书中的扉页上写道:“我为了他的自由而战,以使他一展愁容,而他却没能等到自由来临就离开了人世。”于是,“我把书丢到一旁,再也无法找到任何安慰与平静。”

  当劳伦斯于1918年回到英国的时候,他的英雄业绩已经是家喻户晓。各种有关他的传闻层出不穷,从作战部传到内阁,从内阁传到国会,最后众所周知。

  早在那一年的年初,一位名叫洛厄尔·托马斯的美国记者花了八天的时间跟随劳伦斯与他的部队转战南北,为一部战争记录片搜集素材。他将耳闻目睹的战争编成一套系列片并为几家杂志写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报告文学。所有这些故事都集中着笔于劳伦斯这个被浪漫化的人物。托马斯用了“阿拉伯无冕之王”这一称号来歌颂劳伦斯。甚至说,是他的义举拯救了芸芸众生,使他们免遭喋血欧洲战壕之灾。托马斯的这一部战争记录片,感动了无数美国、英国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家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