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惊叹着古人们是如何创造语言、延伸出文字、发明了数字,它们是那样的美妙和神奇,可以承载记忆,保留历史,描述人类艰难的成长足迹;它们可以传递情丝,哪怕是间隔大洋彼岸,哪怕是穿越千年时空;它们更可以记载生命的奇迹,当自己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不由地惊叹了,它们其实就是上帝创造的一条条密码,一点一滴关于生命和起源的文字。
因此,对于所有的文字,自己珍之惜之。可是愤慨之时,却也拿起它们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有些事情发生了,过去了,再悲愤的文字怕是也无法挽回。听说要严惩那名凶手时,内心却是更沉重。其实,他也还是个不足18岁的孩子。简简单单的几句口角就可以引发他心生歹念而杀人泄恨?他其实也还是一个思想不够成熟的孩子。恐怕是更多的积怨甚至仇恨才驱使他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也或许他根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这些仇恨来自哪里?才是问题的关键!当真只是几句不愉快的气话吗?渲染的仇恨引导着一个孩子,却又让另一孩子却承受仇恨的恶果。
故事似乎走到了结局。一凶手惩治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就能够下调?还是在悄悄地等待着下一个不幸事件的发生。
不想辩解什么,争得一时的口舌之快,却是帮不了自己,也帮不了别人。
但是病患的不幸也仅仅只来自医疗吗?临床工作中,自己和同学们经常会握着一只小手悄声对他讲:对不起,请原谅叔叔、阿姨们,原谅现在的医学,我们确实救不了你啊!
……
不知觉间,周围逐渐升起的冰冷气息,却是让自己感到战栗。中午几名院长又将全体员工和学生们积聚在一起,讲座内容是遗传与环境。没有人再想起昨天的事情。
社会富足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纵向着比较,幸福指数显著增长。但这却是愚己愚人之举。不是吗,我们活在现在,如何天天会去与过往的历史比较,我们看到的是周围的一切生活状态。差距不知在何时出现,不平、不公也在初露头角,积怨和彼此的仇恨却在潜意识中越累越厚。
其实在心理学上讲,有很大程度上人类对于自己的情感并不能够完全把握,当你找到一个突破口的时候,往往那里并不是病原所在,只是用另一处的疼痛掩盖真正的病根。
而如今,我们的病根又在哪里?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根源的时候,四周的寒气却是已经将我们团团包裹。期盼着正义之声,期盼着真善美的温良。
2012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