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生命冰冷地结束,换来的却是声声笑语。
整个国家对一种职业的仇恨竟上升到如此残忍的地步。
曾经看到过一些节目,叙述的是山区的孩子背着书包爬山越岭地去上学,吃的仅是咸菜干粮,其实这些故事并不远,在自己的身边就有,她是自己本科的室友,一路坎坷地考上医学院,父母用几亩田地供她上学,她也是个懂事的姑娘,五年的学习从来不会去浪费时间,想的是如何好好学习拿奖学金以及到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把上学的贷款还上。曾经也听说,有的父母为了孩子上学出外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家,而这样的孩子自己也见过,研究生寝室那个背书最勤奋的姑娘就是,她从不求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且每每都是拿第一、拿出最好的成绩和工作;也看到一名博士同学,他拿到奖学金的第一天就是把它们全部寄给乡下的父母贴补家用。也看到很多的同学寒暑假下乡去做社会实践,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更看到每一次灾难面前,同学们齐聚添上自己的爱心和温暖。
这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纯朴的学生。这也就是血淋淋匕首下的医学生。
但是此刻,那个学生的温度却是被硬生生地剥夺,留下一具冰冷的尸体!他还只是个学生,充满了对未来美好憧憬,一个愿意为医学做贡献的学生。
仇恨来自哪里?为什么要把它们全部倾泻到一个善良的孩子身上!
部分媒体“去伪存真”的微妙手法暂且不问。但,是什么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要用最邪恶的想法去揣度别人?
社会的理念:医院便是讹诈钱财的地方,每一个医生张口闭口就是钱!所以一踏进医院就长起一颗防备的心,质疑着每一张笑脸,怀疑每个医护人员的善举都是为了钱财二字!
是吧,正如大家想的医生也是要养家糊口,要挣钱。那么,请问这些学生呢,有哪家医院会为实习的学生开工资!绝大多数的同学完成本科、研究生及博士的学习,靠的全是父母的血汗!只有拼命再拼命的学习拿到奖学金或许才可以过得衣食无忧。
再说这些白衣“魔鬼”,他们有时候是态度恶劣,可也不曾听到过哪名医生出手捅死自己的患者。住不上院,做不了手术!一个个机构,一条条硬生生的条例摆在那里,患者需要遵守,这些底层的医生也得去遵守。
在没生病的时候,社会想到的是娱乐,是住房,是买车交友。
是谁把生命、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放到了最底层的位置!
最终,一些悲剧和不幸却是要让一个学生去承担!
2012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