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若塞上雪梨花

  美若塞上雪梨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在唐朝诗人中,靠写军旅题材扬名的诗人为数不多。诗歌源于生活,优秀的边塞诗歌尤其如此。若只是一味的靠想象作诗,比如李昂、崔国辅等人,诗作未免流于轻浮。若是仅仅游历边疆,或是只是短时间身处边境,比如陈子昂、崔颢等人,那也不过是浮光绿影的勾勒,还未触及本质。对于岑参来说,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因为岑参曾于天宝八年和天宝十三年两次出塞为官。前后在边塞生活的六年。恰是这宝贵的六年时间,让岑参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边塞诗人。

  岑参在出任塞北之前,可谓命运多舛。诗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学成出关后,又屡屡碰壁。直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勉强考取了一个进士。做了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官职:兵曹。但是,也正因为这个官职,才让岑参有了第一次出塞的机会。这对于胸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岑参来说,其实是山逢绝路又一村的快事。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里这样写到:“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颇有些志得圆满的味道了。天宝十三年,当诗人以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身份再次出塞时,就留下了这篇令人称奇的妙文。

  诗歌是被狂风吹来的。这股劲风没有“吹面不含杨柳风”的温柔,也非“暖风熏得游人醉”的颓靡,是一股就连“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势也无法抗衡的塞外北风。在岑参的笔下,这风已经具备物态,冲、刺、扫、卷皆不在话下。“白草”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野草。据《汉书·西域传》里描述,这种草经霜、冻后草质变脆,风大则断。但是不管怎么说,树大招风,因而经常被吹断。而小草贴地生长,就是再怎么变的硬脆,风不大的话,还是万万折不断的。用草写风,可见诗人的观察细微。

  随风而来的,是暴雪。“胡天八月即飞雪”这句诗里包含这诗人对大自然的惊叹。岑参家在荆州江陵,是温暖的南方,大雪本就少见,后来游历关中,所见到的大雪也绝不会有在胡地见到的雪更大,而且下雪是在冬季,又怎会八月天见飞雪呢?在中土,雪是优雅的。或者“故穿庭树作飞花”,或者“白天碎碎堕琼芳”,娇羞百态,任人玩赏。而在这里,是布满整个天际的“飞雪”,是被强劲的北风席卷着,颠簸着,横着飞来的大雪!岑参的感叹,是有足够的理由的。

  杜甫曾评价“岑参兄弟多好奇”,沈德潜也说:“参诗能作奇语。”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岑参善观奇物,善用奇语,善作奇文。诗人之所以能成为诗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人在观察世界的时候,有着特殊的角度,能见人之所不见,想人之所不想。边塞在岑参的眼中,犹如与诗人两情相悦的情人,太多的美好只向诗人展示。就连别人躲之不及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灾难场景,在他的眼里也别有风采。

  诗人眼前的这场雪,也是如此。

  雪迹一但出现在岑参的笔下,就和这篇诗文不离不弃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温暖的花景,来比这苦寒之地的大雪,原本温暖是寒冷的反义,花开的恬静和暴雪的肆虐也没什么联系。但是诗人仿佛神台点兵一样,把这两个意向牵在了一起。初读来感到惊诧,但细细品来,又感觉非常贴切,无物可出其左。再咀嚼片刻,会发现这句乃是真正的性情之笔、神来之笔、回春之笔。确实不可多得。

  岑参得此佳句,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追随着雪花的足迹,来到了军营内。“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句诗里,是藏有“散入芦花皆不见”的俏皮的。因为有人烟,帐内温度自然足以融化雪花,不过也仅仅是刚巧融化雪花的温度罢了。“狐裘不暖锦衾薄”读起来令人直打寒战。狐裘、锦裘尚不保暖,那么金属质地的兵器拉不开,铠甲裹难眠,就是毋庸置疑的事了。

  不过这毕竟是一首送别诗,离别前的饯别宴是少不了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从单纯的景色描写转入到人事情长的必要铺垫。像是诗人正在思索交接事宜,无意中在宴会开始前抬头看了下天,于是随口拈来,很是自然。瀚海是沙漠,为塞北特殊的地理景观。连浩瀚无边的沙漠和万里飘移的白云都冻住了,这样的场景端的是壮阔非常,气势磅礴。而在这种场景下送别,也只会是忧而不伤。

  “中军置酒饮归客”以下八句,岑参采用的是移步移景的转换视角。先是酒宴之上,胡琴、琵琶、羌笛都是胡人乐器,代指音乐。而三个乐器名连用,则写出军中饮宴上别具塞北风情的欢闹。

  饮宴结束,岑参和武判官终需一别。送武判官出军营大门时,突然发现虽然外面朔风凌烈,可是军营门口的红旗却一动不动。定睛细看,原来红旗已经被冻住了!风的动衬托旗的静,是用静止来刻画流动;雪的白对上旗的红,是用冷色调衬托暖色调。是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这里岑参写塞上的寒冷,却没有直接写寒物寒气。只用画面铺陈,乃高笔也。

  诗人送到轮台东门,或许军务在身,已经不能再送了。也只在这个时候,岑参的惆怅才跃然纸上。雪满天山,本该是拥马不前。如今武判官就要千里走单骑,这路途遥远,会不会一路平安呢?这塞北的苦寒,今日初见感觉新奇,若是过段时日,自己会不会无法忍受呢?是能建功立业呢,还是蹉跎岁月?南国那温暖的家乡,又何时得以回去……

  武判官已经消失在山峰的回转处,雪地上,散乱的马蹄印还清晰可见。他或许不知道,在那个早已查不出具体年月的日子里,他这一走,就走到了历史深处。

评论
  •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 情深句美意境幽,已点好评!欢迎关注愚作《天云诗钞》及《天云诗钞》(第二辑)。梦中神话,与你万世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