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墙上画了一个靶

  当墙上画了一个靶

  生命的轮回无量无边,这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今天,我们拥有地位,明天会退下来;今天的职务,明天可能会失去;今天很顺的事,明天可能会有障碍。这些得失、去留和荣辱,本来就如潮汐一样自然,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呢?

  我最近有些相信宿命,你们可能觉得这是很消极的思想,但我不这么认为。人来到世间能成就多少事,有时候真的是命中注定的。当然今天所碰到的事情,我还是会努力地去把它做好,如果做不成我也不会猜疑、不会苛责自己或他人。如果某件事情,因缘不具足,我就会开释自己,不要过于刻意营求。

  正如我们大殿两边的两排厢房,占地七千多平方米,本来去年八月就要竣工,但后来因为资金不足,一直拖到今年七八月份才能完成。因缘不具足,资金不到位,那怎么办呢?着急、焦虑、怨天尤人,都是没有用的;我最后就接受了这种状态。但目前有多少可能性,我还是会努力地去争取,机会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一切事情都会随着缘分的成熟往前推进,直至成功。我们现在又在后面征购了一大块地,已经在做设计,但是资金不到位我就不付诸行动,先把设计做起来,先把模型做起来,然后该怎么推动就怎么推动,等待因缘,创造因缘,而不是一味地强求。

  《庄子》在《至乐篇》中就提到依顺自然便有十足的妙处,那么即使是死亡,只要是自然的,也并不可怕,那就叫顺势。《至乐》中有一段庄子与骷髅的对话。一个形销骨立的骷髅认为: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能够把天地的长久从容安逸地看作是时令的流失,即使南面称王的快乐,也不及于此。

  顺势就能够获得至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样的规律,就很难把事情做好。与此同时,命运的掌控有一定的范畴,有一个过程。就比如这几年国家的宗教政策已经很开放了,政府有很多优惠政策。我们印了很多经,很多小册子,印了很多书籍。现在大学、企业、会所,很多单位纷纷给我们开绿灯,我们可以到那里去讲课,去那边弘法,有这样的政策,我们就要尽量地把它做好。如果说,国家给我们这些政策,我们却不去努力弘扬佛法,那就是我们的失职。

  香海禅寺走到今天,我们要把七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后的愿景规划好,这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了。在这个冥漠的时空中,我们相信命运,也要相信自身的努力可以去完成应该承担的使命。

  天地之间,生命短暂,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不要因为一朝飞黄腾达,就看不起原来跟我们患难与共的人。我经常会反思:处在我这个位置,人家来找我,我会不会以平等的心去看待他?

  平等心有怎样的益处呢?第一,有利于禅修的觉察和观照。只有认为众生平等,才能够以一切众生为自己修行、领悟的对象,才能提升自己。第二,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学习有很多种,或是向书本学习,或是向老师学习,或是自己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去反思和总结,甚至可以向山河大地那自然的造化去学习。当你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它们就能够与你产生相互应和的磁场。

  有些做粮食生意的人,他一看最近的天气不好,就知道明年的粮价是涨还是平,这是因为他发现了万物之间紧密而微妙的联系。天地万物存在的脉博都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商业活动,这就是我们跟天地万物学习的理由。

  古人说什么最难,就是自我超越最难。我有很多次在各种场合讲,未来的企业不是产品的竞争,不是人才技术的竞争,而是企业软实力——文化的竞争。我经常跟同修打一个比喻,说一个大街上有一面白墙,原来所有的人走过的时候都不注意这面墙,但当白墙中间被画了一个靶的时候,就会吸引箭射到它那里来。墙有了靶就不一样了。企业的软实力——文化,就是企业的靶。

  像我们寺院就没有到外面去宣传,只是不断地在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别人做成的事情我不会跟风,但我会作为一个参考。我到台湾去的时候,看过很多寺院,那里的佛教事业要比大陆做得好很多。当时我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们香海禅寺也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我会如何定位寺院,采用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弘法理念来立身求存。我也会思考,五十年之后香海禅寺在世界上会发展得怎样,会不会像台湾的大道场一样,世界各地都有分院。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创造香海禅寺的文化,这种文化会吸引相同频率的人走到这里,然后一同去实现未来。

  当一个人具备这种思维模式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智者,他考虑问题的方向和角度都会跟一般人不一样。

评论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