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李逢时和邱迎春要来,莫求安的父亲莫念慈和母亲张瑞珍赶紧放下生意从城里赶回家里。
莫求安的家在离城区约十公里的城东镇,虽然是农村,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政策惠及到了这个乡镇,从省道公路分岔到莫求安家,不到1公里。村中几乎每家都修建了独立的楼房,如果不是错乱的布局,还真的是城区一般了呢。莫求安的家正好在村头,三层楼的墙体全贴了瓷砖,正面墙体除大门周围是褐红色外,其它是浅黄色。侧面墙体是洁白色,房檐是桔红色。这样的装饰显得洁净、醒目。近几年开展的城乡清洁工程也使农村日渐洁净起来。说实话,在这样的乡村,虽然各种配套设施比不上城区,但是生活的质量并不见得差于城区。清新的空气、新鲜的果疏、宽敞的住房,都是城区无法比拟的。
莫求安的父母在城区开超市十多年了,也赚了不少钱,在城区也购买了一套四居室的商品房,平时他们一般也住在城里,但凡是节假日,或是接待亲朋戚友,还是回到村中的家。他们觉得在这里才是真正的家。哪像城里的商品房,地板是别人家的天花板,天花板又是别人家的地板,厨房又窄又小,在商品房里接待客人,总觉得特别别扭。
为迎接李逢时一家,莫念慈请人突击搞了一次大扫院,庭院内的花草全部更新,摆上了紫罗兰、富贵竹、红运当头等或翠绿或花正盛的花草。莫念慈特别满意开得正艳的那两盆红运当头,它给整个庭院的花草添了生气。“万绿丛中一点红”,这句诗写得真好!莫念慈自言自语般说。当晚,还请人炸了扣肉,准备新鲜的荔枝。万事俱备后,莫念慈还带着张瑞珍四处查看,心里总怕有什么地方做不到位。看着整洁的庭院,想着明天的幸福会面,莫念慈和张瑞珍忍不住笑了。
第二天一早,莫求安驾车来到李逢时下榻的宾馆,他们早就准备好了。看见莫求安自己驾车,李逢时有点惊讶了。虽然之前李布宁简略地汇报过莫求安家里的情况,但没有提到他家有车,更没有提过莫求安会开车了。李逢时也从不主动过问过,更不会追根问底一些细节了,毕竟,他曾强烈反对过女儿的选择。
车子很快就出了城区,莫求安一路介绍沿途的地名和景色。看着车窗外渐黄尚绿的成片稻田,李逢时忍不住打开车窗,一阵渗透着清新稻香的空气扑鼻而来。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亲近南方的农村,满目的翠绿、清香的空气让他觉得心旷神怡。他转身对邱迎春说:“你感受到这舒适的空气了吗?”邱迎春连忙回答:“感受到了,相当舒服。”
车子离开省道不久,就远远看见了莫求安家的房子。莫求安指着自家的房子对李逢时和邱迎春说:“叔叔阿姨,路的正前方那栋房子就是我们家了。”李逢时顺着路的方向一看,心里不由再度惊讶,只见村中尽是小楼房,以前关于南方农村的印象全部颠覆。在他的印象中,南方农村都是低矮的亙房,或者是茅草房,而在眼前,却全是楼房。李逢时不由自言自语地说:“看来,在南方,城镇化的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转眼间,车子就到了自家门前。莫念慈与张瑞珍连忙赶出来。车刚停稳,莫念慈就拉开车门,笑着说:“欢迎,欢迎!”
李逢时赶紧下车伸出右手,握紧莫念慈的手说:“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莫念慈连忙说:“哪里哪里,我们盼着您俩早点来看看呢。”说完,右手一伸:“里面请。”
一进门,先是一个小庭院,庭院中间是一个天井,天井四周整齐地摆放着鲜花,中间种植有两棵葡萄树,正是挂果的季节,架上随处可见晶莹透亮的绿葡萄。穿过天井,就到了楼房大门,大门上的春联还鲜艳如初。上联:花香鸟语山村好;下联:雨顺风调鼠岁丰。横额:鼠兆丰年。对联是用颜体字写的,骨挺肉丰,清秀圆润。莫求安看见李逢时在欣赏对联,连忙上前说:“这是我自己写的对联,请叔叔批评指正。”李逢时说:“字不错。”得到李逢时的肯定,莫求安对着李布宁笑了。
宽敞的客厅,摆放着十件套的红木家具。莫念慈招呼客人入座后,张瑞珍连忙拿起茶几上的荔枝分发给客人,她先是拿给了邱迎春,再拿给李逢时,然后是拿给李布宁。她笑盈盈地对李布宁说:“布宁,你和同学们来过,算是熟客了,代我招呼好你爸爸妈妈哦。”李布宁回应道:“好,阿姨不用客气。”莫求安则端起茶杯,一一送给客人。
品尝荔枝后,李逢时打量起客厅墙上的字画来。客厅正面墙上,挂着毛主席的画像,画像两侧是一幅对联,上联:一等人忠诚报国;下联:两件事读书耕田。
客厅的左侧,挂着的是用小楷写就装裱精美的《莫氏家训》,右侧,同样是装裱讲究的诸葛亮写的《诫子书》,用的是行书。李逢时对《诫子书》很熟悉,对《莫氏家训》则比较陌生,他不禁端详起来。
夫!圣天子一统英明之治,出乎衣冠文物之邦。凡有血气者,莫不知天地君亲师之所当敬也。今之子弟,昧古道,黯纲常。皆由父兄庭训不端,而至子弟身心失守。昔孟母,庭训有方,一儿亚圣。荀季和,家教有法,八子扬名。今之父兄,可不效乎。为父兄者,应当深省;为子弟者,即望以修。处家庭,当以诗书为本;守田园,必以耕稼为先。交朋友,须存信义;处乡党,务须谦和。立身行已,不出恭敬一端;处世待人,必戒骄矜二字。勤堪补拙,俭可助贫。宁可以德胜人,切勿以财傲众。奢华乃败家之端,酒色乃鈛身之斧。不读诗书,纵家有万金,定遭愚人之诮;能通经史,虽户穷四壁,堪称儒雅之门。老在优闲,咬菜根以尝香馥;身居安静,住茅房亦觉光华。望高才者,惟有窗前攻读;祈多谷者,须知月下经营。或劳心,或劳力,人世之间,食无闲饭;或采薪,或钓水,天涯之阔,何处非财。皇法无亲,当牢牢谨记;人情多变,需步步提防。秋月春花,当增书香之味。天时地利,可资修已之心。是故君子勉之也!
读毕,李逢时乃知,耕读传家是莫家传统,重修身讲信义,乃为莫家家风。看到这样的装饰,李逢时从心里对这个家庭多了几分敬意。
莫念慈看见李逢时对《莫氏家训》那么感兴趣,连忙笑着说:“《莫氏家训》是祖上立下的家规。我们祖上本是夏商时代的姬姓,祖籍现在的河北任丘县,唐代唐玄宗年间,始改为莫字为姓。说起来,我们是客家人。客家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读书,重农耕。”莫念慈知道,重修身,重信义也是客家人的特点,但他不好自夸,所以没有提到。莫念慈还对客人介绍了家里兄弟姐妹的情况。莫念慈共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哥哥也都在城里谋生,姐姐远嫁广东了,两个妹妹则嫁在附近的村。父母已经70多岁了,身体还硬朗,平时就住在他的家里,帮他照料这个家。
邱迎春更关心的是家具的特色和质量,她对红木不熟悉,但从家具的造型、雕工、颜色看,觉得这应该是精品。她很想问一问这套家具用的是哪种木料,价格如何,但考虑到初到人家家里就问这些俗气的问题,就打住了。
闲聊了一会,莫念慈提议上楼顶看看周围的景色。客人赞同。登上楼顶,只见周围全是楼房,或两层,或三层,有的装修讲究,墙体贴满了瓷砖,有的墙体还是裸露的红砖。村中道路两旁,各家楼前楼后,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果树,有荔枝、龙眼、芒果、香蕉。这些树,李逢时和邱迎春都是在书上看到过而已。特别是看见附近的香蕉树上挂满了成串的香蕉,邱迎春忍不住像小孩一样叫起来,“哎呀,我真想不到香蕉是这样长的!”莫念慈介绍说,南方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到处都可以种植果树。近几年来,土地显得紧张起来,只要有空闲的地方,就有果树生长。果树既美化了环境,又给农民带来丰硕的收益,两全其美。
欣赏着这样的青翠欲滴果树,享受着渗透着浓浓果香的空气,李逢时和邱迎春感到了从没有过的惬意,他们忍不住赞叹:“好地方,好地方!”
参观完毕,莫念慈请客人回到一楼餐厅,只见满桌香喷喷的菜肴已经摆好。莫求安的爷爷奶奶也在这里等候了。李逢时和邱迎春连忙过去打招呼。两位老人很激动,用夹生的普通话说:“欢迎,欢迎。”莫念慈招呼客人入座后,说:“今天略备薄酒接待你们一家,不成敬意,请开怀畅饮。”
酒过三巡,莫念慈说:“犬子莫求安有缘认识李布宁,这是我们一家的荣幸,我们全家都很喜欢她。”李逢时则谦虚地说:“小女自小娇生惯养,以后还需要你们多多担待。”
看见父母如此融洽,莫求安和李布宁心都醉了。他们曾经的担心和顾虑都随着父母的阵阵笑声烟消云散了。
给你点个赞,欢迎回访本人拙作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好!下周继续发!
离开故乡,接触新的人,新的事。这些环境反过来又成就了新的人生经验。多年之后,这些新的经验如何与旧的人生结合在一起呢?其实不仅仅是过年情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