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三人称的视角
一般而言,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他们"等。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有不少作者也选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创作自传体小说,如英国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的《大卫•科波菲尔》,英国作家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的《儿子与情人》等。以下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人称的叙述功能及该视角的优缺点。
第三人称的叙述功能
第三人称有以下三种叙述功能:
第一,第三人称的聚焦具有灵活性。第三人称写作中没有固定的焦点,这种随意变动的多焦点叙事也就相当于无焦点叙事,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知叙事。
第二: 第三人称对叙述者主观性质的影响。完全没有叙述者主观痕迹的 “纯叙事”几乎不可能, 任何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主观色彩。就叙事的主观程度而言, 人称并不起必然的决定作用。用任何一种人称写成的小说既可以是相当主观的, 也可以是比较客观的。但是, 如果说人称与叙事的主观程度并无必然联系的话, 那么相反, 它们对叙事的主观性质——亦即叙述者的主观性质——却有着直接的影响。与人称对视角的影响一样, 这种影响的根本原因仍然不在人称本身, 而在由人称所反映的三个叙述基本角色之间的关系。
最后,第三人称与被叙述者和叙述者的关系。由于叙述接受者的基本功能是在作品与读者之间起接受中介的作用, 因此第三人称所决定的叙述接受者的地位, 最终必然会涉及到读者。与叙述者一样, 第三人称小说中的叙述接受者也是异故事的, 他仿佛是叙述者的沉默的客人或朋友, 被邀请来一道观看、聆听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他可以从黑暗中了解被叙述者的一切, 而自己却不会被看见, 不会有被叙述者那种一切外在言行和内心活动、一切隐私都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危险。正是通过叙述接受者, 这种优越的接受地位最终被真实生活中的读者所感受到。因而,从读者/叙述接受者的角度看,第三人称小说是观赏型的。
第三人称的优缺点
第三人人称的有点有哪些呢?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故事创作中。
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虽然第三人称视角在自传体小说中的应用不如第一人称视角有代入感,但是《大卫•科波菲尔》与《儿子与情人》无疑都是成功运用第三人称视角的典范。第三人称视角为自传体小说提供了另外一种角度的叙事可能,丰富了自传体小说的创作和叙事。
三、第二人称视角
一部分人认为,文学作品根本不存在第二人称的形式。即便是第二人称,以“你”等来做叙述,也需要存在“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所以从根本上讲,依然是第一人称。也有人认为是第一、二人称兼用。当然,还有另一种理解。第二人称便是以配角来作为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这便是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第二人称叙事的本质特征,在于叙述接受者与被叙述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第三和第一人称叙事中, 他们是彼此分离的,叙述接受者与故事是异质的,他是一个局外人。然而在第二人称叙事中,这两个角色却由同一个人物担任,叙述接受者同时又成为被叙述者。如果说第三、第一叙事中的叙述接受者都是待在暗处,从而处于观察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观察的优越位置的话,那么在第二人称叙事中,他却被人从黑暗中拉了出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较少见的叙述方式,目前也还没有哪部自传体小说主要采用该人称视角写作而成。不过,聪明的你可以挑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