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模式借用-基因运作的仿生学理由
(本章的功能,定位在借壳上市以推销三元结构论及其方法组。引文《基因 VIII精要)[美]本杰明 卢因编著,赵寿元译,本文除网络来源,主要引自这本书,因非专业性研究引用,只标注页码。)
一、引言
提供给我们自然人作出决策的内容来自哪里?
我们的决策仅仅只是源自自由意志的任意向度吗?
要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必定涉及天道,即基因思维范式。
放在文学视角,善与恶,分别作为序参数,影响行为结构的演化,导致决策的异化,行为冲突的交织互动,导致事态的演进,必定沿着特定路线而发展,加上谋篇布局的功夫,精彩的文字能力,事件的结果,或者充满喜剧性,或者意蕴无穷,或者回味醇厚,想不精彩都难。
要想达到预定效果,前提是你对人物的角色,对性格、特征、嗜好等,都要有把控能力,铺垫与结果符合逻辑,却要有喜剧性效果。功夫就在基因思维范式的运作轨迹。
最重要的一个技术性方法,就是你知道怎么根据基因思维范式,去收集、整理、归纳相关的信息,怎样予以结构安排,予以符合心理规律的艺术表达。
说到底,就是三元结构论及其方法组,它是文学主体架构的生成性方法论。但这个生成性方法论太抽象了,有没有形象的事物予以类比表达?
有的,那就是基因及基因组,其复制、遗传、转录功能,表明了基因具备前有天道规制,后有遗传复制的延绵不断生存方式,值得仿生学的对照比较,从而提供足以确认的理由。
二、引入基因概念的缘由
本文的行文目的,是为创立基因型思维模式的理论表达,以成熟的基因理论,为仿生学模型,就关键特征的对应,进行功能一致性的论证,从而实现场景的转换,证明近似功能的推论成立,以为借代指称的根据。
这个证明过程,一旦成功,自然会将基因学说的原理,提升为方法论。模型的运用,能够撇开那些次要因素、关系和过程,将主要因素、关系和过程突出地显示出来,便于人们观察、实验,以进行相似条件、类似功能的理论分析。现成的基因理论,若能实现特征指导功能的体系性转化,当然强于一般模型。这同时也就决定了细节的忽略成为必然,无论模型分析,还是仿生研究,大量专业细节知识,在人文视角,属于无效信息,就像飞机仿生鸟儿,不必顾忌羽毛功能。作此解释,是预防恶意曲解。
基因型思维模式,作为概念体系,它是以基因的基本功能,如遗传、复制和转录等,为统摄性概念,借代为指称具有信息识别意义的系统功能作用的概念集成。
这里的信息识别系统功能的原则操作方法,是以基于真善美协同一体的三因造像为目标的科学方法论新老三论的协作结果。
三元结构论概念,确系我所创造。《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一书,引入系列科学方法论,纳入人文三要素的系统识别,这在自然科学识别领域是办不到的,由此既完成了全新观点证成的论据支撑作用,又具有运作识别的生成性方法来源功能,因而与更为玄虚的生物科学的信息融洽,属于天意使然。当它契合古典圣哲时,那就意味着,史传神圣的综合观念,是科学有据的。
在先哲诸圣中,最接近基因型思维模式的古典论述,只有佛陀的般若理论,阿赖耶识概念则是结构序参数,其絮絮叨叨的一致性,近乎神奇;老子只是讲了基因片段的生发理由,好处是五千字就让你意会了那精神宝贝;孔子讲了怎么把这个基因片段转换为方向盘驶入人生轨道,历史上曾经让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仍旧可以让你一本书伴终身;《圣经》则讲了一个庞大的故事,碎片化揉合了基因型思维模式,却因通俗易懂而易于社会良性结体,便于低文化未曾开蒙的人稳掌人生方向盘,却让高智性人迷茫在否定神性话语体系中。
本章基因模式之文意的产生,时间很短,大约在2014年11月,属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根本缘由,却是找不到合适的书名题目,换了许多题目,却因涵摄性不足,而予以排除。意料之外,歪打正着了。由此说明,自组织行文,或跨越式创意,其生成的基本特征——造势有据,顺势生成,无尽之中话定数。但基因学说的机理权重太大,其统摄性功能,涵盖了起承转合的功能表达,足以为本书大序。考虑本章实体内容学术化倾向太重,不适宜作为序言使用,也就列为辅助性论文《思维革命:基因范式》的第一章。余后各章则为会意统摄的对象。
三、本论套用仿生学模型的理由
(网络引用更适宜非专业人员理解其精神,其中资讯不排除专业知识缺陷。)
1、波粒二象性量子理论 的借用解释
使用专业大体正确而通俗的语言,描述解释这个模型场景转移的过渡理由,更是必需的。我们使用倒推法进行分析。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基因作为静态的表达,之前它的状态是复制、遗传和转录,那么,进行类比,思维的相应的状态表达是什么?这时候,以三元结构论为理论支撑的三因造像,对其三个因子的陈述,系相当于基因的静态表达,相当于所观察到的粒子。那么,之前信息搜索比对相当于复制、遗传和转录功能的思维波动性巨大,我们只有纳入量子理论的波考量。可见,以量子理论波粒二相性,进行类比,解释基因及其方法组的运作过程,才有可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
量子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有波粒二象性。脑电波告诉我们,意识因载体的缘故,也有波粒二象性。将波粒二象性放在思维内在构成的视角,所指粒子稳定态的可视效果为三因造像,若用成型的艺术品来表达它,内在必定蕴含了用料、艺术品味和技艺层次;将其放在思维的具体运作过程尚未定型的状态视角,脑电波一定是不断地在实体问题、功能价值问题以及实现方式和路径的可行性波动,若用雕刻艺术品的形成过程来表达,那个波动不成形的过程,就是考量雕刻材料质地、该材料的可承载的题材,雕刻者的技艺,雕刻使用的手段,雕刻材料逐渐幻化,朝着设定价值目标演化,直至定型,走出工作室。
关于量子理论中涉及的波粒二象性问题,本文点到为止。若系列众筹出版成功,也许未来将有机会,再借详解专著下卷的操作论,阐释其中思维机理,展开系统的论述。
2、 基因理论模型的拿来主义理由
思维领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抽象领域,且充满了自主选择性。由此决定,如果以思维为原型客体,将无法构建对应模型,以再现其特征的发现途径。然而,儒释道耶诸位先圣们,屡屡教育我们后代,要善用种子思维法。这就是在暗示我们,思维有基因库为先天设定,而行为结果却是人择与天定互动的。特别是佛陀的般若理论,其大白话的特征描述,与我创立的三元结构论的理论抽象,而阿赖耶识概念,又称第八识,却与序参数的结构功能,简直如出一辙。最玄妙的是,用佛陀2500年前设定的“三法印”标准,即“诸法无常”,“诸行无我”和“涅槃寂灭”,审视拙作《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居然完全契合,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下卷之操作论,其识别运作对象,涉及了一物越三体的境界,即从微观证据现象,到中观司法运作,到宏观宪政控制,涵盖了完整的过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分子生物学的基因理论,已经非常成熟,充分发达了,而基因遗传、复制、转录的功能本身,已经被识别出来了。在三元结构论已经诞生,且科学方法论齐备,即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混沌学、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理论,均得以各自方法论功能,参与思维的确定性过程,独独就缺少一个思维模式的框架来解释了,故而构成思维自身仿生学需求的识别对象。简单来说,利用基因自身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对成熟的基因理论,实施方法论之人文识别领域的移植,而目标的客观载体,却是人的大脑,从而创立关于思维模式工艺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新表达。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现代科学经常使用的,是通过对模型的研究,以获得关于原型客体的知识,以实现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通过模拟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的本质关系,进行再现。模型方法最困难的在于对应原型客体特征识别需求的模型建立。现在简便了,我们只需取拿来主义态度即可,剩下的就是跨越式精神飞跃,将基因模式与思维的模式表达予以关联。
3、基因模型的功能表达
生物分子学告诉我们,蛋白质合成是生物按照从脱氧核糖核酸(DNA)转录得到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的遗传信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由此,我们也就明了,我们餐桌上的蛋白质,是动物自组织运作基因功能,进行遗传、复制、转录的产物。
换言之,基因是以物质存在方式为载体,以生物遗传为价值目标,而以信息传递为根本属性,即以化学能为中介,利用基因本身的功能属性,为实现物质载体和生物遗传两者的事理性契合转化为蛋白质而圆满。
基于上述理由,结合下面的学术引证,你只需牢牢记住的关键概念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而DNA双螺旋结构是其存在并得以发挥功能的组织体。仅此足以证明,本章在本书所承担的作用,即类比证明文化基因的复制机理。
进行这般类比的理由是,基因学说是科学的可证明的学说,而识别系统的渊源则是精神的且具有可自主选择性的,但在遗传、信息传递的运作模式和结果的基本稳定却不完全确定,却具有高度相似性。进行这般类比,你从理解稳定态蛋白质、优化进化以及恶性异化突变之间的关系,转而正确理解文化信息类似基因的正常传递途径、创造性精神成果的产生,以及歪理邪说的诊断技巧,也就很容易了。
基因的复制机理高度复杂,非常难以理解。作为非专业人士,我涉猎这个概念的目的,是借用来解释三元结构论。顺便强调一下,本文将基因遗传方式提升为思维方法论,以此为主体阐述对象佛学阿赖耶识、涅槃和三元结构论共同的可确定方法运作的对象。如果你仅仅好奇,泛泛而读,甚或明白事理,可以就此打住。如果你有意深究,甚或持疑本书观点,请继续阅读。
四、基因模型的解析
1、基因的综述识别信息
这里所谓综述识别信息是指不脱离专业精神的资讯综合叙述,以便于社会性人文化理解,而本文的行文目的,却在于为佛学的阿赖耶识和涅槃观念,提供科学可类比根据,以此为桥梁,构建起理解三元结构论的论据支持体系。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2、关于基因的有效信息
关于生物分子学的基本识别信息必定带来质疑,而专业知识的系统引证,必定令人不忍卒读。这一小节,只是进行节点引述,以供较真者思考,便于针对小结,进行根据核查。
每个生命的遗传本性是由它的基因组所确定的,基因组由很长的核酸序列所组成,核酸提供了构成生命体所需的信息。我们之所以用“信息”这一术语,是因为基因组本身在建造生命体中不起任何主动作用,而是核酸的一个个亚基(碱基)的序列决定了遗传特性。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序列被用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产生出生命体的所有蛋白质。(p3)
一个基因组在物质上被划分成一条条染色体,而在功能上则被划分成一个个基因,每条染色体是一个物质的独立单元,携带着含有许多个基因的DNA序列。基因组的最终描述规定了每条染色体的DNA序列。(p3)
基因第一次被定义为功能单位是在发现单个基因负责产生特定的蛋白质之后。基因的DNA及其多肽链产物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别,导致“一个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的概念的产生。(p4)
遗传物质是被精确复制的,这是关键所在。(p14)
3、基因的特征——遗传的秘密
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绝大多数产生疾病,在特定的环境下有的会发生遗传。也称遗传病。在正常的条件下,生命会在遗传的基础上发生变异,这些变异是正常的变异。
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构成以外,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基因一词通常指染色体基因。
基因的复制与表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描述,而对这个过程的描述又充满专业术语,我们对此的介绍,也就适可而止。总之,在我们进行跨界理解的时候,时刻记住: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
4、DNA双螺旋结构——复制的功能母体(基因特征的图文表达从略)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他认为,如果没有这句话,将意味着他与沃森“缺乏洞察力,以致不能看出这一点来”。在发表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后不久,《自然》杂志随后不久又发表了克里克的另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半保留复制是指一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因此,复制完成时将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分子相同。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为新合成的链。
5、关键术语与关键概念
引言
3-5-1关键术语(p3):
基因组,Genome,是一个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整套序列。它包括每条染色体的序列以及细胞器中的DNA。
核酸是编码传递信息的分子。核酸是由通过磷酸二脂键连接起来的一串与核糖相结合的含氮碱基所组成的。
染色体,是基因组的一个独立单元,携带了很多个基因。每条染色体由极长的双链DNA分子和几乎等量的蛋白质构成。它是只有在细胞分裂期间才能看得到的一个有形态的实体。
基因Gene(顺反子)是指定产生一条多肽链的一段DNA,它包括位于编码区前后的前导序列和后随序列,以及处在两个编码片段(外显子)之间的间隔序列(内含子)。
3-5-2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关键术语(p4)
细菌的转化是指通过其他DNA的掺入而获得新的遗传物质。
转化因子是被细菌摄入的DNA在细菌中表达,从而改变该受体细胞的属性。
3-5-3 DNA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关键概念(p6)
噬菌体感染证明DNA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当噬菌体(细菌的病毒)的DNA和蛋白质组分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时,发现只有DNA被传递到受感染细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
3-5-4DNA是动物细胞的遗传物质
关键概念(p7)
DNA可用来把新的遗传特性导入动物细胞或整个动物。
3-5-5多聚核苷酸有与糖-磷酸骨架相连接的含氮碱基
关键概念(p7)
核苷的组成(从略)。
核糖环上的位置用(’)来表示以区别于在碱基上的位置。
DNA和RNA的差别在于糖的2’ 位上的基团。DNA有一个脱氧核糖(2’- H);RNA则有一个(2’- OH)。
核苷酸的组成(从略)。
一条多核苷酸链的连续连接(从略)。
链的两端(从略)。
DNA含有四种碱基(从略),RNA则是一种碱基的差异。
3-5-6 DNA是双螺旋(p9)
关键术语
脱氧核糖核酸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聚合成的长链所组成的一种核酸分子。双链DNA中的两条链通过互补核苷酸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相结合。
碱基配对是指在DNA双螺旋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或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专一的(互补的)相互作用(在双螺旋RNA中,由尿嘧啶代替胸腺嘧啶。)
(省略的概念:)双螺旋的反向平行链、DNA的小沟、DNA的大沟、
关键概念:
b型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的一条双螺旋。
双螺旋形成一个大(宽)沟和一个小(窄)沟。
3-5-7 DNA结构允许复制和转录(p13)
关键术语:
DNA亲链或双链体,是被复制的DNA。
DNA模板链(反义链)同有意义链互补,是作为合成mRNA的模板。
DNA子链或双链体是新合成的DNA。
DNA聚合酶是(在DNA模板指导下)合成DNA子链的一种酶,任何一种特定的酶可能参与修复或复制(或参与两者)。
RNA聚合酶是利用DNA模板去合成RNA的一类酶(正式名称为DNA依赖的RNA聚合酶)。
反转录酶是用单链RNA模板产生双链DNA拷贝的一种酶。
关键概念:
核酸的一条模板链通过碱基配对指导合成一条互补链。
核酸的合成是把核苷酸一个接一个地加到多核苷酸链的3’- OH末端上。
DNA聚合酶用这些反应去合成DNA,RNA聚合酶则用这些反应去合成RNA。
3-5-8 DNA复制——半保留式原理(p15)
关键术语:
半保留复制是由亲代双链体中的链分开,然后每条链作为合成互补的模板而完成的。
关键概念:
Mese lson- S tahl(改大写:m l s)实验用密度标记证明了单条多核苷酸链是在复制过程中被保留的DNA单元。
DNA双链中的每条链作为一个模板去合成一条子链。
子链的序列由已分开的亲链互补的碱基配对所决定。
3-5-9 DNA链在复制叉上分开
复制叉(生长点)是亲代双链体的链在这一点上分开,这样就能进行复制。一个包括DNA聚合酶在内的蛋白质复合体在在复制叉上相互作用。
脱氧核糖核酸酶是专一性攻击DNA中磷酸二脂键的一种酶。它可以只切割一条链,也可以切割两条链。
(从略的概念:)核糖核酸酶、外切核酸酶、内切核酸酶。
关键概念
DNA是由一些酶来完成的,这些酶在复制叉上把亲链分开或合成子链。
3-5-10 DNA或RNA能提供遗传信息
关键术语
中心法则描绘了遗传信息的基本性质:核酸的序列可通过复制、转录和反转录而得以永久存在并相互转换,但是从核酸翻译成蛋白质则是单向的,因为核酸序列无法来自蛋白质序列。
关键概念
细胞的基因是DNA,但病毒或类病毒可以是RNA。
DNA通过转录转换成RNA,RNA可以通过反转录而转换成DNA。
RNA翻译成蛋白质是单向的。
3-5-11 核酸通过碱基配对而杂交
关键术语
DNA或RNA的变性指从双链状态变成单链状态;通常是通过加热而使链分开。
复性是指双链DNA的已变性的互补单链又重新缔合。
DNA退火是指双链DNA变性产生的单链复性形成双健体结构。
杂交指互补的RNA链同DNA链配对产生RNA-DNA杂合分子。
关键概念
加热使DNA的两条链分开。
当降低温度时,互补的单链能够复性。
3-5-12突变改变DNA序列
关键术语
突变指基因组DNA序列中的任何一种改变。
自发突变是在不添加任何因子以提高突变率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是DNA复制中的差错或环境伤害的结果。
突变的本底水平指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中序列变化集聚的速率。
诱变剂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DNA序列的变化,从而提高突变率。
诱发突变是诱变剂作用的结果。诱变剂可直接作用于DNA中的碱基,也可间接地去引发将导致DNA序列改变的通路。
关键概念
突变提供了进化的基础。
突变是可以自发产生的,也可被诱发剂诱发产生。
任何生物体的突变率取决于突变的发生同突变被细胞系统消除之间的平衡。
3-5-13 突变可作用于单个碱基对或更长的序列(p23)
关键术语
点突变是DNA序列中单个碱基对的改变。
转换(从略,不同要素之间)
(从略的概念:)碱基错配、插入、缺失。
转座子(可转座元件)是一种DNA序列,它能把自身(或自身的一份拷贝)插入基因组的新位置,它同靶基因座的序列没有任何关系。
关键概念
一种碱基通过化学修饰转变成另一种碱基,或在复制期间发生差错都可造成点突变。
插入是最常见的类型,是可转座元件移动的结果。
3-5-14 突变的效应可被逆转
关键概念
点突变和插入可根据缺失来区分,因为缺失是不能被逆转的。
当一个突变抵制另一个突变的效应时,这就是抑制作用,它可以是基因内的,也可以是基因间的。
3-5-15突变集中在热点上
关键术语
热点是基因组的一个位点,这里的突变(或重组)频率大大提高,比相邻位点通常至少要高出一个数量级。
关键概念
任何一个碱基对的突变频率由统计波动所决定,热点除外。
3-5-16 许多热点是由已修饰的碱基产生的
关键术语
(从略,P 27)修饰碱基、错配
3--5-17基因组的大小迥异
关键概念
细胞基因组由双链DNA组成。
小结
细胞中的全部遗传信息是由DNA携带的。
6、本节小结
a、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
b、DNA双螺旋结构是复制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形式。
c、基因以复制功能单位产生特定的蛋白质。
d、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
e、双螺旋模型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
五、对应基因术语人文意境转换的理由
围绕第三节小结,辅助补充几个特别相似点,对基因原理进行社会人文利用的理由,也就足够了。
1、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
对照解释:
识别信息具有双重属性:人文需求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
2、 DNA双螺旋结构是复制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形式。
对照解释:
命题结构内在组成呈现双螺旋结构态势,即实体内容线和功能形式线的交融契合,其构成概念复制、生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形式。
3、 基因以复制功能单位产生特定的蛋白质
对照解释:
有效思维的综合态内在系以三因造像为架构,根据相关性和系统性的关联法则,搜索混沌现象,以提纯目标价值信息,已经近似基因的复制功能了。
4、 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的功能得到表达。
对照解释:
思维模式的基因机制不仅可以通过三因造像的内在规定性,以及诸方法论的规制机理的协同信息产生,合成为遗传复制机制,把遗传信息遗传给子代,而且可以使得这种类似遗传功能得到表达。
5 、双螺旋模型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
即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
对照解释:
双螺旋模型还提示了思维模式的基因复制机制:命题结构内在组成呈现双螺旋结构态势,即内容实体线和形式功能线的交融契合,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线的逻辑顺序,另一条线的对应逻辑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线段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线段。
六、本章小结:模型复制生成性特征的对照
1、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和变异。
对照思维特征的解读: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语言、知识、经验、逻辑、方法和方法论的自我拷贝以为软件输入的方式,以为参与社会实践进行信息沟通的反馈、输出的复制蓝本,实际有效的沟通,通常都表现为对应情境所需要的原有信息的复制,这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能忠实地复制自己的过程中,信息表达发生“突变和变异”是常态,其中更多地表现为有意扭曲的信息输入输出,而创造性思维恰是人文进步的动力所在,也涵盖其中。
2、一个基因组在物质上被划分成一条条染色体,而在功能上则被划分成一个个基因,每条染色体是一个物质的独立单元,携带着含有许多个基因的DNA序列。基因组的最终描述规定了每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对照思维特征的解读:我们可以直接转换术语,即一个思维基因组在物质上被划分成一条条经过科学方法新老三论所系统处理的信息体(染色体),在功能上则被划分成一个个三因造像(基因),每条信息体(染色体)是一个物质的独立单元,携带着含有许多个三因造像(基因)的信息体(DNA)序列。
3、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对照思维特征的解读:三元结构论(基因)是信息体要素(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复制传递(遗传)效应的特定要素(核苷酸)序列的集合总称,是具有复制传递(遗传)效应的信息体(DNA分子)片段。
第五章 路径案例-禅理与蜂腰思维法
(本章的功能,是定位基因思维范式,如同珠峰的登顶,南北坡两条路线皆可。)
一、小序
禅理和蜂腰思维法,两者的学术路径,虽然迥异,然而所经历的关卡,以及行走外形,却具有高度近似性。
这个环节,在精神轨迹意义上,是创造性思维的突破环节,文学、学术、发明、见解,等等,无不如此。
对这个突破口,要成功的跨越,取得创造性成就,有两道沟坎必须跨越,一是物我两相的内心创建,一是物我两相的外事决策运作。
明白两道沟坎其中的道理,你也就找到了突破的方向,剩下的就是灵性和运气了。
就思维的关节点,以蜂腰思维法和禅理的协同,陈述信息要素的生成关口,构成确定性轨迹表达,目的在于方便临摹复制,以为动态生存之道。
以此描摹立体轨迹精神结构的打造过程,确实令人难以理解。我将这个过程概括为三因造像,是因为实体、价值和事理三个因子的协同架构,构成精神的三元结构体。
故本文结构非同一般,系以四节为完整表达。即第一节小序,第二节为陈述行文缘由;第三节主论陈述;第四节为结语。
如此自组织行文,却疑似八股文章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二、 行文缘由
把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识别对象,纳为客体考察对象;把考察目标对象的识别结果,构建为结构性心像;此物我两相的契合性重合度越高,主体性决策依据的可靠概率越大。我将这个过程概括为三因造像,是因为实体、价值和事理三个因子的协同架构构成精神的三元结构体。
本文的讨论对象,是三因造像必经的这样一道精神关口,即:为实现价值目标,面对目标对象,基于需求,以为高概率判断依据,在其形成之初,寻找序参数,不断要素搜寻,结构成型,探寻高概率解决方案,以为做出终极决策的理由。在理论上陈述两者之间贯通性的运作理由,佛教为禅宗,我称之为蜂腰思维法。
这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精神结构体,其践行的过程系道与术的结合。
对此结构体,佛教的门派禅宗,给予了千年的体系化自然识别定位体验;自然科学、数学、文学、形式逻辑学、哲学、心理学以及策略学等,诸学科只是各自予以了拼图式的局部探索。在此现代知识体系基础上,计算机通过软硬件的协同,通过各种高级计算机语言,对一切可识别的目标对象,表现出以高速运行为基础的模态虚拟性设定再现的能力。人类大脑无法比拟电脑按轨迹运行的高速能力,但能与目标对象智能互动。仅此小小差别,却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阻隔了人机界限。对此短板,未来的解决方案也许诞生了,毕竟动态三元结构论是普遍适用的。因为它提供了系统方案,以蜂腰思维法为表征,核心信息处理方法,则以新老三论为主干的方法论组合,形式逻辑则为诸方法协同的统一尺度,学科行当专业知识体系则为血肉之躯,名为基因范式的组合解决方案。
通过体系性方法,完成对目标对象的识别定位,以实现主客体识别的高度重合,是伴随人类文明快速轨迹的精神发展产物。但是,除了宗教封闭式自洽识别体系,目前没有一家学说获得了普遍的学术认可。换个角度说,目前世界潜在重大破坏性分裂趋势,其背后是价值论扭曲,以及知识板块的碎片化被滥用,系缺乏统一的学术之魂,因而无法完全发挥知识体系的效能。若寻找问鼎的学说,基因范式识别定位系统,是最有资格的。毕竟心学难度高,其动态性精神轨迹无从把握,且问世晚,本论载体论文,才出版五年,太年轻了。由其珍稀性,决定了平淡度。
围绕思维运作的关节点,发挥识别定位系统功能,就主客体的心性重合之道,本文展开可行性论说。对此关节点,禅宗称为无门关,我称为蜂腰,你理解为产道口未尝不可,这对应了佛学的入胎识概念。当然,蜂腰思维法载之以科学方法,禅理承之以具有历史承续性的个体体验证明,双双展开联合论证,系同步解释,在超高度抽象的精神世界双龙戏珠,这相当于攀登珠峰,而南北两侧的路线并举,其精神跨度确实有点大。
最近,阅读了净慧法师的《禅宗入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本文佛学禅宗知识全部引自此书,故只是标明页码,而另行引注则说明出处。),对禅学有了初步的系统了解。在我来说,收获颇丰,有了禅宗史学文字依据,理解其思维轨迹,也就摆脱了猜想,也尽可能摆脱了对古文的自说自话。对蜂腰思维法与禅思,找到了共同点,思维轨迹各异,却人文叠交,双双互证,互相印衬,古今同流,互增信心,大幅度提升可确定性,所描述的精神轨迹,虽看上去虚无缥缈,却将大幅度提升说服力。而且,最重要的,既是以禅宗为陈述对象,对其思维轨迹的引证,有了本宗陈述的可确定依据。这将为我的本论著述学术性加分,因为本文拟纳入《基因范式——动态识别定位系统》的解释篇章。
顺便说明,基于人的自主选择性,本文学术论据确定性的思路为:在涉及社会认知心理学范畴,现代意义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学意义,只有特定微观地域的人文判断价值,属于由点到面的推定结论,因而在实验或实践结论的价值视角¬¬上,概率性远远低于历史学特别是有世传文本文字记载相关问题的客观结论。我的言外之意是,只要你承认本文的协同解释理由成立,同时也就承认了承前启后禅思的实践结论,却是提前为动态三元结构论提供了实验结论。
记住,苏俄党旗国旗标志下的任何涉及国土的协议属于同一帮人之间的利益交换,永久无效。任何人都不得就三元结构论对俄语及其控制下的语种进行翻译。除非按照先朝约定归还。
作品很好,欢迎回访
好评,已阅读并点赞,有时间,请回访我的两部作品哦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好评!!!无枝已经阅读并点赞,欢迎回访支持我的话剧《这是散步的年代》哈……
亲,我已经阅读并点赞,我的《同行》,欢迎回访支持哈!
历史学家汤因比从历史学出发给出的推导结论,本身符合三元结构论,而本书则给出了事理可行性的证明。例如我的儒学系方向盘自我行为控制系统理论,代表了未来典型个体行为模式,与汤因比“三、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国文明符合了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是契合的。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大师者乃是通惠自学,超然于各部专业之上而汇同及各科知识也。” 谁能找到这句话的书籍出处?望指教。
谢谢飞秋,这是关于思维轨迹的可应用解释,常常过来溜达。
看了几章感觉领会到了很多,寓意深刻。深度之后更是耐人寻味。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