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圣托里尼岛 第四节

  4

  壮丽的落日景象,令摄影家和旅人们倾倒。三三两两的游客,有的端着酒瓶,频频举杯,更有几对恋人忘我地在夕阳的背景下,相拥热吻。从肤色来看,主要是欧美的游客,亚洲的游客由于文化差异,相对拘泥保守,虽情绪上已融入,但大多还是拿着相机和摄影机拍照、摄影为主,包括我们。或许观日落不是他们和我们此行的目的,而成了对爱琴海,对万物之源太阳的一个敬畏仪式。

  陈平看着一对拥吻的恋人发呆,桑尼向他挥挥手,没有任何反应。凯放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哥们,想啥呢?”

  陈平吓了一跳,猛地回过神,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想西藏的蓝天、白云,还有雪山。”

  凯放沿着陈平目视的方向望去,那对蓝眼睛黄头发的恋人,正在旁若无人地深情拥吻,“我看是想姑娘了吧!”

  “算吧,想起仓央嘉措《那一天》的诗句了,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谁啊,都没给我们提起过,藏得够深的。”桑尼不满地嘟着嘴。

  “一个藏族的姑娘,关系差不多确定了。但是……”

  “但是什么啊,陈平这不像你的风格啊,平时雷厉风行的,咋这会变得婆婆妈妈了?”凯放收起三角架,笑着对陈平说。

  陈平叹了口气,“她不愿意在我爸妈的城市,也就是成都生活,可我爸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肯定适应不了西藏的高原反应。我又是独生子,养老的事,我肯定要承担的。”

  “你不是也不在成都吗?难道你不在西藏支教了?要回成都?”桑尼注视着陈平的眼睛。

  “尽孝、西藏支教、格桑旺姆,我都无法放下,但又必须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得失。”

  “格桑旺姆,好美的名字,我都能想想出她的容貌来了。你妈妈怎么说?”

  “她当然希望我能够待在她身边。这次,我带格桑旺姆回家,已经从她老人家的眼神里看到了那份担心。”

  “那格桑旺姆呢?”

  “她让我自己做选择,她说无论我做任何选择,她都会理解并支持我。”

  “哦,这个太难了。和那个妈妈和女朋友掉水里先救谁,一样难。”

  桑尼给不出好的建议,叹了口气。

  “哥们,打心底里我敬重你,毕业留校从教十四年,其中,西藏支教八年。真的,特佩服你。但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太难了。”凯放向前拍了拍陈平的肩膀,摇了摇头。

  周哲和我一样,不能为陈平分解这个难题,分解这份巨大的精神压力。陈平三十六岁,是一个聪明、善良、能干的年轻人,他的家庭虽算不上太富裕,但父母是双职工,毫无经济之忧,他完全可以过一种安逸的生活。但他却选择了远离家乡,到偏远落后的地方支教,我们对他的敬重,无法用言辞表达。忽地,我想起格雷厄姆•格林《没有地图的旅行》中的一句话,我们常常困惑并游走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之间,人生看似惨淡,其实美妙;人生看似美妙,其实不然。

  太阳慢慢被海平面的云层包裹,整个落入爱琴海深处,火红的能量、隐隐的霞光跟着慢慢地消退。观看日落的人群慢慢散去。四周沉寂在蓝与白中。

  “现在讲这部电影很应景,《Before Midnight》,中文名《爱在午夜降临前》,去年上映的一部影片,其中一个片段,我印象最深。在希腊南部悬崖小村里,面朝大海的晚餐桌上,有小青年,同龄人,年长者,小青年讲述他们在日出时分,希腊露天剧场的轻声告白,业余人类学家谈论未来恋爱和性爱的科技方式,年长者讲他们的经历。意味深长。有空大家可以看一看。”

  “爱情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三部我全看了。经典!讲述了一对男女从旅途邂逅到错过约定,从再度重逢到共同生活的漫长经历,从青年至中年,穿越时空的爱。尤其是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文青心中的圣地相聚的情景,唯美,心醉心碎都有。场景选择,音乐之都维也纳,浪漫之都巴黎,爱情圣地希腊,哥特风格的教堂,宗教隐喻,非常经典。”

  “台词朴实动人,被很多人誉为最美的爱情系列电影。其中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一位年长者的台词,中文大意是这样的,‘曾几何时,每天早晨,天刚亮的时候我都会看到他。可不知为何,他又会消失在阳光下。他出现又消失,像日出和日落。一切都那么短暂。正如我们的生活。我们出现又消失。我们对有些人来说很重要,可我们又只是擦肩而过。’”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席琳的一段话,大意就是只有在办公室拉屎时才有空思考,以致于把思考和屎臭味联系起来。”

  “重点是,我们真正要接收的是生活本身,而爱人是陪伴我们度过这段时间的人。爱人可以选择,但没有完美,我们需要把她/他的优缺点作为一个整体接收,而不是想着改变对方,更不是把生活的负面归罪于对方。”

  “如果你想要爱,这就是爱,虽然不完美,但很真实。”

  “通过隐喻的方式解答,Know yourself。命运不存在,命运的意义其实是自己赋予的。要摆脱自己人生的纠结,首先要找到内心的自己,你想要什么。”

  周哲与凯放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共同的话语。我们理解周哲的用意,在旁边仔细地听着。无论陈平最终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紧张,我想他都能从周哲和凯放的言辞中如释重负。

  “不要剧透了,剧透了,故事就不好看了。这三部电影,电脑里都有备份,改天请大家一起看。”

  凯放富有感染力的言论,顾及他人所流露出的亲和魅力,非常神奇和罕见,让人很乐于和他接触。

  “好啊,我要看。”桑尼举起一只手。

  正待凯放要说话时,一个短暂的音乐声从桑尼包里传出来,桑尼拿出手机一脸掩饰不住的喜悦。

  凯放瞟了桑尼一眼,“看那高兴劲,准是那个费阳!”

  桑尼的表情转为疑惑,“couch-surfers?什么意思?费阳说他们正准备在couch-surfers家里用餐,问我们有没有兴趣一起加入?”

  “这个都不知道啊,出门不要说是我的驴友啊,沙发客的意思,你真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办公室待傻了,Out了。”凯放瞪了桑尼一眼,揶揄她。

  “沙发客?说具体点,什么意思啊?”

  “顾名思义就是睡别人沙发或提供睡沙发的人。”

  “啊!费阳干嘛睡别人家的沙发?”桑尼张着嘴巴,一脸困惑不解的表情。

  “听我讲完——你这还交外国男友呢,思想要与国际接轨,跟上时代的步伐。”

  看着凯放一本正经像大哥哥训小妹妹的样子,我们几个都禁不住笑出声来。凯放清清嗓子,放缓语调继续说。

  “沙发客这个词,源自一个叫Couchsurfing的全球沙发客自助游网站,是一个叫范特的美国年轻人创立的,特色就是新奇、省钱,到异国旅行时免费睡别人家的沙发,还可以在主人的指引下,快速了解当地情况。这股潮流,四年前就已经蔓延到中国了。”

  “哦,那我理解了。费阳他们就是这样环球旅行的,不用担心囊中羞涩,荷包变瘪。”桑尼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忽而她又犹豫地说:“在中国能行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那么低?一个陌生的人忽地住到家里来,能放心吗?”

  “当然可以了,实名制。”

  “不担心造假吗?”

  “安全问题一直让这一旅行方式饱受争议。但如果彼此之间都缺乏信任的话,那就没办法了。”凯放摊开两只手,做出一个无奈的动作来。

  “这个想法蛮好的,很多怀揣环游世界梦想的人,不用因囊中羞涩而美梦难圆。有种四海一家亲的感觉。”周哲点着头,在一边搭话。

  “好是好,但是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是蛮大的。欧美人开放,中国人保守,我可以把我家的空闲沙发让出来,不过只能给国外的女游客住。”桑尼两眼带着忧愁,闷闷不乐地说。

  一个简短的音乐又响起,“地址就在附近。”桑尼把短信展示给凯放与陈平。

  “去呗,盛情难却。”凯放豪爽地说,我们三个点点头。

评论
  •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阐述上一辈人与现代人婚恋观人生观的冲突,年轻人(我)喜欢看,不知理解是否正确。


    木兰 作者

    回复 @Darcy: 谢谢关注,本小说的构思立意一方面是对当代人生观的思索,另一方面是面对无常挫折时的自我救赎。


  • 加油!


    木兰 作者

    回复 @刘诺: 谢谢,共勉!


  • 期待更多的作品!


    木兰 作者

    回复 @编辑部: 谢谢勉励。


  • 祝贺新作问世!


    木兰 作者

    回复 @云舒丫丫: 谢谢,一起加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