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与古文》

  古文《论语》里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反复背诵,因为这便是学而时习之,而法国人的解读则是:学习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感悟,从运用中得到“学”的快乐。是他们解答有误,还是我们自己有意歪曲。

  何谓诚信?古文也有提示:“言必行,行必果”;这便是承诺和诚信。什么是尊敬?“出必告,反必面”,便是最基本的尊敬、礼貌。事实上,孔孟之道里有讲,弟子规里也有讲。然,我们小学生规范里,一行行的文字,我们通通要求背诵,爱社会、爱国、爱人民,尊敬父母,却没有教育我们如何去爱,何为尊敬,又要如何去尊敬。说到底,只是口头上的尊敬和爱。形而上学的理念逐渐形成,并贯彻始终。

  更多的事实是,没有教导,仅有背诵理念的长辈们却总是常常忆苦思甜地教育我们,“我们当年可没有你们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那时候吃得苦可比你们多”,诸如此类等等。其实孩子们要的不是回忆,而是现实的榜样。环境污染是前辈们近二十年来创造所成,房价攀升也是由老一辈一砖一瓦地堆积而起,社会上的诚信耗竭、浮夸之风多半也是长辈们一字一句地填充。论起这些,年轻一代却应该是汗颜,不敢望其项背。日常生活中,反倒是年轻人常常成为他们口中垮掉的一代。八零后被批得体无完肤,接踵而至的又是九零后,零零后。

  纵观历史,人类总是在进步,即使是跬步之距,也是胜于前者。倒是大凡过来人士,早已不流行谦虚的说法。漫无目的地指责、批评,只因为年轻人享受了现在“优质”的生活环境,所以年青一代不懂刻苦努力,不懂艰苦奋斗,不懂节俭朴实,甚至丧失了真正的人生追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或许后辈正是前人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期许的镜中自己。他们用默写、背诵,甚至是填鸭方式培养出一批批乖巧的八零后,接着又用焦躁,甚至是夸张的手法教导九零后,随后便是用宠溺的模式呵护零零后。

  错在懵懂的开始,却是期望有着铿锵有力的未来。

  在很多行为规范、道德领域,所有希望的描绘都是大框性的概括,没有细节,没有实感。这是目前中国人的特点,只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等待,更无从谈起要注意细节,只有一味的追逐,甚至抛弃原创、细节,只要求模拟性的成功。

  记得一则古文故事:因为粮食短缺加之风俗习惯,一位父亲将老母背上山仅留下少许干粮,算是尽到孝道。下山时,孙子却不忘背起父亲的背篮,认真答复:长大了也要这样地对待他。

  而,当这一刻,这位父亲才恍然醒悟,急回身驼起老母。

  ——2013

评论
  • 钥悦媛媛 作者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钥悦媛媛 作者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