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繁体字》

  今个儿,有幸和朋友到南方园林游玩。仅游观一半,便已是感慨万千:清泉溪流、绿树青竹、假山花草,这家故主有着如此细腻的雅兴和手法,竟果真能将园林藏于山水间,甚至能够完全摒弃人工雕琢的痕迹。

  石椅、八卦桌旁,一坐竟是半个多钟头,却是不曾感知时间流逝,只闻得泉水叮咚作响,间伴有白头鸟儿啼声飞越,几名游客匆匆穿行,其谈笑声也很快被周边草木阻隔,依旧留下片清净。抬头,又见得身侧的墙壁上主人依旧不忘增添雅趣,一副水墨画。画中老人远眺湖面,仿佛正诉说着心境;目光一侧,原来此处竟还留有墨宝。然而,这一行行文字,却难倒了我们。又走过几座庭院后,心口里仍旧是惶恐和内疚不安,因为那些牌匾石壁上雕刻的秀美文字,自己几乎是不能完整地读出一句。朋友不禁摇摇头,“繁体字,看不懂啊!”

  繁体字,对啊,如今我们只能够认识通用的简体字。心里顿有百般滋味。

  此时,又回忆起,曾有幸读过余秋雨的一篇文章《石筑的“易经”》。文章内容庞大,描述紧凑,自己依稀记得,他讲到了古代埃及文明,那片神秘强大的文明在时间里深深地留下一笔。然而,拥有着让现今世人无法参透和想象的古代埃及辉煌文明却在历史中砰然间倒塌,只剩下一段建筑性残骸。之后,恺撒攻占埃及一炬烈火毁尽文字,罗马帝国又对当地人才残忍泯灭,最终致使整片文明根本性地消失于地球,残存的古籍、古碑无人能解读,仅给世人留下猜想和假设。秋雨先生讲,庆幸咱们拥有汉字,这一个个美丽的象形文字千百年来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牢牢凝固,也使得咱们这些子孙后代至始至终能够解读自己文明的出生和成长。正如余秋雨所讲,中国大,组成复杂,各个方言系统强悍,地域观念、族群观念、门阀观念浓烈,但我们却有统一的文字。其他文明故地,考古学家识别古代文字,常常花费几十年,甚至根本无法解读,但在咱们中国就连甲骨文也很快被释读。只因为象形文字将千年沉积、融洽下来的文明深入每个子孙的骨髓。

  然而,如今,我们行走自己的国土,游历自己的家乡,作为他们的子孙,却是无法阅读祖先的文字,哪怕她仅仅远离了我们不足百年的时间。文明的沉积仿佛就此出现了间隔和迟钝。

  不过,也无妨,自有史学家们能够花尽心思地去读懂他们,再把他们转化成为简体字,又何劳烦我们动心劳神。

  移步前行,前方一位游客举头朗朗地念出壁上撰写的诗句。朋友兴致上前询问,他是不是研究文学历史的,答曰:美国华人。曾听说很多华人地区仍旧保留的是繁体字,如今看来,确是实情。

  朋友笑笑,继续前行。

  游园在暮色里结束。

  余秋雨的那番话却又在耳畔响起,“所谓文明的断残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去繁就简大势所趋,然,也希望在习字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它们的变化由来。

  

  ——2015多云

评论
  • 钥悦媛媛 作者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钥悦媛媛 作者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