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们现在最为流行和推崇的饮食文化,具体点应该是饮食文化里的一个分支——“酒文化”。
劝酒、拼酒、灌酒,这些名词在酒桌上应该最为常见,也是最能概括现在酒桌文化的名词。
看着从酒店里走出的人,一个个都是酒足饭饱,渐渐地培养出了啤酒肚、富态美。酒桌上,无论是大人物亦或者是小人物,都喜欢拼酒量,拼海量,无不弄得最后酒满肠肥、面红耳赤,也有个别能人志士酒兴一起还要带上拳头和肢体动作。体现出来的就是“成熟” 和“雅致”,更凸显一个人的“才能”。因此,现今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酒力就是能力。一些长辈和领导也是对此赞许不疲。
倒是欣赏自己弟弟的孩子气。每每在家过节吃饭,总是少不了要有酒场,随着年龄的增长弟弟也似乎到了喝酒的年龄。然而,这个叛逆的孩子总是不喜欢被大人们使唤,为什么逢年过节、朋友相聚就要喝酒,这是谁的规定!执拗许是年轻人常常具备的特征。于是家长朋友们便一再地解释和劝慰,这是一种“文化”;结果,因为不能够融洽到“正常”的文化气氛中,故而,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便被冠以“不成熟,太幼稚,太不懂得人情世故”。
大吃大喝,现在美其名曰为饮食文化,或者是酒桌文化,是一个人走上社会的必备才能,是一个人社交能力的具体体现。于是乎,练就一身好酒量,就是成功人士的前提。这种认识还被大众认可,被社会叫好,更因此成为了一种文化,和一种正常现象。
不错,饮酒吃饭自古有之,更有很多事件是通过酒场来完成。但却不能说,它从古自今都存在便是正确,便是大伙都应该推崇和延续,甚至是扩大化的习俗。
古代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现代的人们也竞相效仿,朋友相聚,不上满酒就失待客之礼,一杯酒不一饮而尽就是对主人不敬。不清楚,是我们太过聪明还是太过狡猾。几杯酒下肚,就会是朋友!相信,应酬上喝酒全是带有目的性,更无所谓朋友。可是话说回来,谈生意,谈正事,不在酒桌上,又能在哪里呢?总不能像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去吃汉堡包。现如今,很多“正事”依旧必须嚼着饭、混着酒才能够咽下。
不可否认,饮食文化,确实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我们文明进步的标志。从茹毛饮血到烹饪美食,是对人类的一大解放。但是现在看来,这一方面的文化却是发展至此,也止于此了。更多的人愿意追求的只是口舌快感,或是看到各种营养添加成分后的自我安慰和满足。岂不知,均衡和节制才是健康饮食之道,而只有健康饮食才是长久之道。
对于现在的饮食文化,酒桌文化,可以说是我们共有的社会习惯。但是嗜酒成性,却是一个可怕的陋习。社会习惯和风俗的形成,其优,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若有陋、弊,其改正更不是一个人做到或者说到就可以实现。
再看看现在社会上屡屡出现的酒后事故,看到那些瞬间倒下的鲜活生命,难道不心痛?难道每个人不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下吗!把责任推给社会,却忘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里的一个形成元素。用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就是两个,如果有一亿人可以做到,就会变成两亿。这不是递增数列,而是成指数增长的有效函数。
所以非常喜欢年轻人的勇气,无论说他们是叛逆也好,是单纯莽撞也罢,没有这些固执的坚持如何给世界带来新的血液。
中国的饮酒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延续。但是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我们的这项文化。何为基础,何又为发展?文化其实就是文明的一部分,也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可是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诠释咱们的文化?
雨
2010
《家乡》——《师恩》里记录的是自己童年恩师,一直想刻写颜老师的形象,落笔时,记忆里却只剩下几个片段。 小时候受伤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才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庆幸那三年能够遇到颜老师。她总讲我是个心思敏感而细腻的孩子,若没有她三年呵护,怕是自己会躲在角落里哭啼自卑地长大。
为什么不特批家长跟下病危通知的孩子在一起呢,会不会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意外疗效?见国外媒体时有报道过类似事件。
回复 @格是格非: 希望将来可以,但除了医生、医院设施改善,患者家属也需要提高医学常识的认识和谦虚态度,否则不利于起到关怀和心理护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治疗。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