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以三元结构论定位佛法三界和柏拉图洞穴囚徒困境

  2-7-4 以三元结构论定位佛法三界和柏拉图洞穴囚徒困境

  那洞穴呢?佛教裏有三界的說法,柏拉圖的洞穴說就是基於對三界的朦朧認知所作的麤略譬喻。

  [李琳点评:佛学三界,与三元结构论进行要素的三个分类,是高度相似的。其一即为欲界,相当于价值论,因为功能价值属于人文欲望需求的哲理表达。其二为色界,相当于实体论,即实体形态独立存在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行为。其三为无色界,即经过识别,有能力达到客体确定性,却无法断定人文功能,皆处于混沌境界的存储存在,相当于抽象知识体系事理论的存储状态,只有应用调取时,才能发挥真理定位功能。

  以三元结构论解释柏拉图的洞穴假设也是可以成立的。即每个人都是洞穴设定的囚徒。对于囚徒而言,洞穴属于纯粹的客观环境,囚徒与囚徒之间的人文关系,包括囚徒自身能力处境,都是该囚徒需要识别的客体内容。在信息视角,每个人都是该设定的囚徒,因而必须以平等态度处理囚徒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且确定信息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精神过程,也是代价很高的培训产物,只有少数人能够通知其中道理,反过来讲,无法普及到每个普通人,或者说,每个普通人只能逐步有限提高信息识别能力,以提高交往质量。由此决定,囚徒与囚徒之间,要实现价值共性,以利于共生共存,宽容性模糊对待冲突,才是效益比最高的生存方式。可见,以真善美协同结为一体为核心底盘的宗教,才是社会成本最低的方式。在非宗教土壤文化体中,山洞所隐喻的体制弊端,将放大黑暗功能,而通知真善美且善于社会应用者,往往因为光亮照耀刺眼,在洞穴中反而处于孤立状态,那是因为它已经威胁到了山洞本体,因而被指示成为混沌世界的共识敌人。可见,柏拉图的洞穴囚徒理论,暗示了体制群体与识别定位技术的背景方法论,也暗示了洞穴囚徒在黑暗中的动态识别方法的正当性建构,即实体、价值与融合事理识别以完成准确定位的哲学方法论]

  [以下资讯全部来自网络搜索]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简介

  柏拉图著作中最著名的段落,就是《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从此,柏拉图对人类的处境,尤其是人类的认识加以形象的描述,并把它们同整个现实联系在一起。

  正文

  他说,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洞,通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任何阳光进入洞内。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因此看不到他人,实际上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而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他们在如此的环境下终其一生,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

  在洞穴中,他们身后有一把明火。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明火之间隔着与人一般高的土墙,在墙的另一边,人们头顶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也回响到墙壁那边囚徒们的耳朵里。柏拉图说,这样一来,囚徒们一生中所感觉或经验到的唯一实在就是这些影子和回声。在此情况下,他们自然而然地会以为这些影子和回声成了全部的现实,他们能够谈论的,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对这种“现实”的经验。

  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由于他一生在半暗半明中禁锢太久,只要他转过头来,就会感到痛苦不堪呆若木鸡,火光使他眼花缭乱。他会因此而手足无措晕头转向,只想转身重新面对墙壁,因为那里才是他所认为的现实。倘若把他从洞穴中完全带到光天化日之下,他更是两眼漆黑无所适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看东西或认东西。然而,要是在上面的世界呆久了再重新回到洞穴,他面对黑暗一时又会感到两眼漆黑,对于那些仅仅以影子和回声为现实的囚徒而言,他所经历的一切简直是天方夜谭。

  隐喻

  要认识这一隐喻,就必须认识到,人类囚禁在自己的身体之中,并且与其他的囚徒朝夕相伴,任何人都无法辨别相互之间的真实身份,甚至也无法辨别自己的身份,人类的直接经验不是关于现实的经验,而是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之中。

  [佛家三界说]

  (1) 欲界(梵kāma -dhātu),为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此界中众生贪于食、色、眠等诸欲。[1]

  (2) 色界(梵rūpa -dhātu),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3) 无色界(梵arūpa -dhātu),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

  三界示意图

  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即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三、俱舍论卷八、品类足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智度论卷二十一、华严经孔目章卷二]

评论
  • 好评,已阅读并点赞,有时间,请回访我的两部作品哦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亲,我已经阅读并点赞,我的《同行》,欢迎回访支持哈!